利率政策 | 低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Interest Rate Policy)利率政策是指中央銀行控制和調節市場利率以影響 ... (2)對農村合作經濟的貸款利率低於對國營經濟的貸款利率,這是為了有利於促進農民 ...利率政策用手机看条目扫一扫,手机看条目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利率政策(InterestRatePolicy)目錄1利率政策2利率政策的工具3利率政策的歷史回顧[1]4參考文獻[編輯]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是指中央銀行控制和調節市場利率以影響社會資金供求的方針和各種措施。

它是中央銀行間接控制信用規模的一項重要的手段。

  在利率體系中,中央銀行利率處於主導地位,起關鍵作用。

制定中央銀行利率的依據是貨幣政策目標,市場資金供求關係的變化是中央銀行利率政策的重要參數,這種參數對中央銀行制定利率政策的重要與否主要取決於一國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市場機制來調節經濟活動。

不同的利率水平,體現著不同的政策要求,當政策目標的重點變化時,利率政策也就隨之變化。

[編輯]利率政策的工具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採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1、調整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包括:再貸款利率,指中國人民銀行向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所採用的利率;再貼現利率,指金融機構將所持有的已貼現票據向中國人民銀行辦理再貼現所採用的利率;存款準備金利率,指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交存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支付的利率;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指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交存的準備金中超過法定存款準備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

  2、調整金融機構法定存貸款利率。

  3、制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浮動範圍。

  4、制定相關政策對各類利率結構和檔次進行調整等。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利率工具的運用。

利率調整逐年頻繁,利率調控方式更為靈活,調控機制日趨完善。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作為貨幣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將逐步從對利率的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化。

利率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桿,在國家巨集觀調控體系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編輯]利率政策的歷史回顧[1]  (一)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利率政策(1949—1978)  計劃經濟條件下,物資與資金都由政府分配,市場的作用極大地受到抑制,銀行異化為財政的金庫,存款更多地作為記帳符號,利率成為可有可無的附屬品。

與計劃經濟權力高度集中、抹殺商品貨幣關係等本質相一致,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利率政策呈現以下三個特征:  1、利率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利率的制定由國務院決定。

計劃經濟條件下,物資、信貸的分配權都掌握在國家手中,貨幣的能動性被大大地降低。

作為實物經濟的對立面,貨幣只能消極地、靜態地去與物資相平衡。

因此,沒有必要利用利率去調節貨幣的供求。

利率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是當時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高度集中的財政分配體制以及高度集中的信貸補充機制的必然要求,是當時那種以政府實物分配為核心的運行機制在利率體制上的體現。

  2、利率政策以低為主。

由於計劃經濟體制下信貸資金只是作為物資的附屬物被政府分配,利率並未被當作使用資金的成本,更不存在利用利率杠桿引導資金流向的問題。

銀行作為資金分配的中介,也不把信貸當作商品來經營,不實行經濟核算,不講求利潤。

到1971年8月,中國的利率水平已經降低到最低點:存款利率最高的2釐7,最低的1釐5;貸款利率最高4釐2,最低1釐8。

過低的利率水平使得存貸款利率的絕對浮動範圍和存貸款利率間的絕對差額都變得如此的小,以致利息的收與不收,收多收少都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利率政策的效應幾乎被政府制定的“超低利率”剝奪了。

  3、利率政策的目標是為了適應生產關係的調整。

計劃經濟體制下,利率作為經濟杠桿的功能蛻化了。

利率政策的目標也不是為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是服務於生產關係的調整。

例如,(1)對私營經濟的貸款利率要高於對國營經濟的貸款利率,這主要是為了有利於促進私營經濟的改造,有利於增強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2)對農村合作經濟的貸款利率低於對國營經濟的貸款利率,這是為了有利於促進農民走合作社的道路;(3)對現金實行管理,對信用集中於國家銀行的企事業單位進行貸款利率優惠,這是為了取締商業信用,有利於將信用集中於國家銀行,等等。

  (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利率政策(1979—1994)  1978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