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好書之外》2018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 | 書籍銷售量 查詢

Skiptonavigation移至主內容去(2018)年12月,大小圖書通路紛紛發布2018年暢銷排行榜以及閱讀趨勢觀察,雖然實際的銷售金額並未對外公開,但仍能從榜單、相關統計與報告內容,歸納出這一年台灣讀者的樣貌,同時一窺各通路如何規畫接下來的發展。

本文從這些通路所公告的數據,分析2018年出版市場概況,回顧書市趨勢,並藉由各通路書籍的銷售排行榜名單,觀察各通路閱讀族群的差異。

一、出版市場營收概況▇可能微幅成長,但仍在低檔徘徊任何產業都需要明確的營收目標,所以在討論之前,我們先看看文化部對出版業的具體目標。

根據107年度施政計畫所針對出版業產值的營收指標,期望2018年能較前一年成長1%。

這1%相當於1.9億元(新台幣,下同),也就是2018出版業的總產值希望能來到193億。

目標能否達成呢?由於統計資料目前僅能查詢至2018年10月,我們可先以比例推估:近3年出版業營收數據(資料來源: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項目【5813-11圖書】及【5813-12數位圖書】,*為推估數值)長條圖綠色部分為1至10月營收,可看到整體趨勢是向上的。

除非11至12月銷售異常低落,否則以此推估,2018年較前兩年略微成長(雖然幅度極小)。

若以2016及17年1至10月的平均值估算,則2018年出版業產值約為193.4億,亦即達成文化部的目標。

但為何市場上聽到的聲音仍是一片不景氣?若要說這個數字「有進步」,書業稍有資歷的人大概只能苦笑。

暫且不提解嚴後到90年代暴衝的購書量,甚至是2000年後因《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等小說帶起的暢銷風潮,光看近幾年的數字,可發現2013年出版業「還有」270億,但當時卻被形容為大挫折,因為首次跌破300億的水平線。

2014年只剩220億,2015年之後便再也沒回到200億的關卡。

雖然2018年初曾傳出「春燕回來了」,但整年觀察下來,表現與前兩年無明顯差異,即使較前兩年微幅上升,對出版端而言,應是各家漲跌互現。

到了通路端,普遍聽到的資訊更偏向「比去年(2017)更糟」,實際狀況或可從數據及各家年度報告中推知一二。

【延伸閱讀】2018Openbook好書獎》得獎書單及完整專題,全文上線!年度好書之外》2018出版回顧&感謝那些已離開的作家與出版人▇電子書上看4億,與紙本書相輔相成?「電子書元年」喊了10年,在本土廠商與跨國品牌紛紛推出閱讀器,及最大圖書通路博客來投入市場後逐漸升溫。

據統計,2018年數位圖書至10月時銷售超過3.2億,預估全年至少可達3.8億元,上看4億大關。

根據「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之統計,2013至2018年電子書市場的銷售數據曲線圖雖然相較於紙本書,電子書占比仍低,但根據讀墨及博客來年度報告,其電子書的營收皆為倍數成長。

讀墨至11月底營收為2017年同期兩倍,博客來經營電子書滿週年,業績攀升三倍。

顯著提升的銷售數字,為整體電子書產業帶來良性循環,願意投入資源的出版社增加,以往最為人詬病的「內容貧乏」問題逐漸改善,讀者接受度亦隨之提升。

讀墨執行長龐文真在年度報告中提到「讀者生活型態改變了,閱讀人口轉到電子書了。

」但相較於電子書的連年攀升,對紙本書銷售情況的形容詞,近年從「寒冬」、「冰風暴」到「雪崩」,今年似乎已經想不出新的字眼。

從整體產值退縮的程度看來,電子書與紙本書並非你消我長,兩者應合力將餅做大。

實際上,紙本書的營收狀況,根據同資料顯示,可以看出是緩步向上,有機會回到2015年的190億水準(參閱下圖)。

只是因成長幅度小,很難判斷是不是「回溫」。

2013至2018年紙本書出版市場的銷售數據曲線圖若檢視通路端數據,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台灣「書籍、雜誌零售」(4761-12)至2018年10月為167.5億,較歷年同期持續下滑。

以平均比例估算,全年可能落在204.5億左右。

2013至2018年書籍雜誌零售市場的銷售數據曲線圖然出版端曲線呈現漸趨平緩,甚至稍微回升,而通路端的營收曲線看起來卻是下降的,雖然由於統計維度不同,數值無法完全疊合比對,但2018年通路端的營收趨勢,似乎與聽到不少書店表示「圖書銷售情況並未較2017年好轉」的狀況相互呼應,是否出版業雖然表面看似止跌,但可能僅來自於出貨量提升,但並未轉換到最末端的零售銷售上呢?回顧2018年,台灣的書店通路概況又是如何?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