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額終身壽險的噱頭@ Michael Blog :: 痞客邦:: | 增額 終身壽險 推薦

MichaelBlog跳到主文歡迎光臨小乖與優弟的家部落格全站分類:財經政論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Jul27Tue201008:46增額終身壽險的噱頭由於增額終身壽險都以定存為噱頭,強調繳費期滿後「保單價值以複利滾存累積」,金管會擔心保險公司無法支付,便要求業者調降利率。

其中已有一家業者,將複利滾存調降1%,至於其他的業者,也有考慮停賣高於預定利率的複利增值保單。

一位筆者的朋友就因為受到業務員這樣的鼓動:這類商品快停賣了,不趕快買以後就買不到了。

這位朋友還拿了一份報紙上的新聞剪報以為佐證,其內容如下:這類5%複利增值的增額終身壽險,在市面上絕跡後,由於增值比率降低,作為退休規劃商品誘因也降低,這類商品是否還有利基?壽險業者認為,依照目前一年期定存利率1%來看,這類商品還是打敗定存利率;且若從保險需求面來看增額保單也有長期穩定累積資產的優點…。

如果以事後的角度來看,歷年來只要是即將停賣的商品,業績都是「嚇嚇叫」。

不過,筆者與廣大消費者比較關心的是「消費者是否在資訊對稱的前提下,購買這些即將停賣的商品」。

也就是說,消費者沒有被誇大的數字「誤導」,而且真的是有這麼多的保障需求。

就以上述的新聞報導為例,記者當然是「有聞必錄」,業者怎麼說,他(她)就怎麼寫。

但問題是:業者說的內容沒有造成消費者的「誤認」嗎?恐怕也未必。

以下,是筆者認為幾處值得一般理財大眾特別注意的問題所在:一、透過毫不相干的數字,或是邏輯過快演變下所產生的不當誤導:業者常常會用「等保價金(也就是「保單價值準備金」的簡稱)累積至一定程度,『就以解約方式領回』做為養老金」的說辭,來吸引客戶購買。

但事實上,拿「保額複利5%(請注意嘍,是「保額」增值,而不是「保價金」。

筆者看到有些媒體引述業者的說法是「保價金」,那可是最嚴重的錯誤)」與目前定存利率1%做比較,就是一種明顯的刻意誤導。

消費者千萬不要忘了,這種保單如果要拿來與銀行定存比,應該要比較的是「自己活的時候,保單帳戶價值有多少錢」?而不是看「身故保險金」到底有多少?或許有讀者會問:這兩者有何差別呢?差別可大了。

因為身故後能拿的保險金,是別人在用的錢,跟自己毫無關係。

就以身故保險金為例,它的計算方式是依照「累積所繳保險費」、「身故當時保單帳戶價值準備金」或「當年度保險金額」最大者給付。

實際以某保單所公告的相關數字為例,假設一位35歲男性,投保100萬元,20年期的增額終身壽險。

第一年的所繳保費是13萬2700元,但當年度保額是115萬元,而當年度保單價值準備金則只有500元(對,你沒看錯,保戶第一年共繳了13萬多元,保單價值準備金就只有500元。

也就是說,第一年所繳保費中,13萬2000多元都進了保險公司及業務員的口袋裡了。

一直到第13年以後,保單價值準備金才會超過累積總繳保費)。

為什麼筆者要花掉一整段的文字,敘述其中的各項數字,因為重點來了:如果第一年保戶就不幸身故,他的保險受益人可以領到115萬元(因為在115萬保額、13萬多元的保費,以及500元的保單價值準備金這三項數字中,以「當年度保額115萬元」最高)。

但是,如果保戶想透過這張保單,像銀行定存一樣地「累積財富」,或者從中提點現金用來週轉現金,很抱歉,這張保單當年度的解約金就只有400元(對,沒錯,保戶提領帳戶價值還要扣掉一點手續費什麼的)。

所以,如果單從儲蓄的角度,來比較銀行定存與增額終身壽險的優勝劣敗,就不能用「保額每年複利增值5%」的數字,而應該詳細計算「保費投入」及「當年度保單價值準備金」間的變動數字。

筆者實際拿了一家從第二年開始,保額就複利增額3%的終身壽險做例子,並且以該公司在網路上公告的保單價值準備金,反推出20年下來的年複利報酬只有1.8%多一點點而已。

讀者可能會問了:不是每年3%複利增值嗎?為什麼年複利報酬率只有1.8%?這是因為一般大眾都忽略了兩件事:首先,複利的部分是指「保額」,而不是「保價金」;其次,保戶所繳的每一元保費,必須先扣除保險公司給業務員的佣金、獎金,以及維持這張保單的各項管銷成本…等。

以上面的例子來說,保戶只記得每年繳了不少的錢,也知道保額每年增幅數字,卻不知道未來真正「自用」的錢,卻是用慢上許多的速度在累積。

簡單來說,保險公司或業務員訴求的「增額」數字,是用來計算「保額增加」之用,卻不代表自己持續繳交保費之下,累積出一定保單價值準備金的「年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