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預期Q2 匯損成災,但匯率影響不是絕對,有人台幣升值還 ... | 匯損財報

Skiptocontent新台幣大升值今(2020)年4~7月台股上演V型大反攻,在經歷3月底驚心動魄的大跌後,指數從8,523.63最低點,一路上漲到7月9日最高12,273.43點,3個半月漲幅達43.99%,各類題材股也分別拉出50%以上甚至數倍的浮誇漲幅,不過就在台北股市大開資金派對的時候,匯率這個影響企業財報的因子卻悄悄的擴大,3月31日新台幣兌美元為30.275(臺銀即期賣出匯率),到6月30日已升到29.68元,升值幅度達快2%,這對眾多上市櫃公司的Q2財報而言,究竟會產生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 對財報影響最大的三種貨幣台股的企業,無論是生產基地位於中國的電子零組件公司,或是產能集中在台灣的半導體或傳產類股,大多數營收來源都是外銷,就算不是外銷,生產使用的原物料很大一部分也都必須從國外進口,而這些交易大多不是用台幣,而是以外幣來進行,當外匯走勢出現劇烈波動時,就會連帶反應在財報數字上,從台股幾家大型公司來看,目前對財報影響最大的貨幣有三種,分別是美元、人民幣、日幣。

 公司的貨幣性資產、負債企業帳上的貨幣性資產通常是外幣現金、外幣應收帳款,貨幣性負債則是外幣借款、外幣應付帳款,絕大多數的時候,企業都不會把帳上的外幣資產或負債換成新台幣,企業最一開始可能跟某間外國公司簽定了美元計價的合約,然後去銀行借了美元短期借款,並向國外供應商訂購原料,用借來的美元支付貨款,接著以新台幣支付一部分生產需要的薪資、水電費後,製造出商品出貨給客戶,同時也產生美元應收帳款,當客戶支付貨款,這些美元應收帳款就又變成美元存在公司銀行戶頭,公司可以選擇把這些美元拿去還美元借款,或是再拿去做下一筆生意,以上整個步驟,除了支付薪資、水電費,絕大部分都是以美元來進行,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台股的上市櫃公司帳上總是塞滿各種以外幣計價的貨幣性資產、負債。

 匯率對財報的影響不是絕對以往新聞對匯率的描述,通常是台幣貶值對企業有利,而升值則對企業不利,然而匯率對財報的影響不是絕對,台幣升值或貶值,對企業是利是弊,必須從企業帳上外幣資產、負債的組成結構來看,就以2017年Q1為例,當時新台幣3個月內從32.25元升值到30.33元,幅度達6.57%,比這次Q2的2%還大,但卻不是每間上市櫃公司都產生匯損。

 (圖片來源:tradingview) (註: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仁寶(2324)–17Q1匯損14.57億比起善於財務操作的筆電代工一哥廣達(2382),金仁寶集團在多年前集團總裁下令不准進行外匯操作後,集團公司的財報就常常出現鉅額的匯兌損失(或利益),2017Q1台幣大幅升值,就對仁寶(2324)財報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仁寶(2324)當時季度營業利益為29.49億,稅後淨利卻只有11.08億,主要原因就是業外收支部分虧損16.3億,這16.3億當中,又以外幣兌換損失14.57億為最大宗,匯損整整吃掉仁寶(2324)該季本業近一半的獲利。

 (圖片來源:仁寶106Q1 合併財報) (註: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從仁寶(2324)2016年底的貨幣性資產來看,就不難理解何以該季度會產生龐大匯損,台幣兌美元32.25的時候,帳上美元資產為65.93億,負債為55.95億,等於美元淨部位有9.98億,相當於321億台幣,加上公司又不做避險,當台幣從32.25元升到30.33時,這9.98億的美元淨部位就產生了15億左右的匯兌損失。

 (圖片來源:仁寶106Q1 合併財報) (註: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群光(2385)–17Q1匯兌利益6.57億同樣是電子業,PC零組件大廠群光(2385)的匯兌狀況卻有完全不同的走勢,攤開群光(2385)2017Q1的其他利益及損失項,加總雖然是小賠0.88億,但其中淨外幣兌換利益項目卻是獲利6.57億,剛好抵銷了帳上持有股票下跌產生的9.13億金融資產損失,同樣是升值,為何群光(2385)的匯兌損失匯與仁寶(2324)有所差異? (圖片來源:群光106Q1 合併財報) (註: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以群光(2385)財報揭露的2016Q4外幣資產來看,美元資產為5.43億,負債為9.39億,美元淨負債為3.96億,而台幣兌美元升值,反而讓公司帳上的美元負債價值降低,產生匯兌收益,32.25升值到30.33,算上3.96億淨負債,差不多產生6~7億元匯兌收益,與群光(2385)2017Q1帳上認列的6.57億相當。

 (圖片來源:群光106Q1 合併財報) (註: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