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簿记 | 複式簿記英文

在会计学中,复式簿记(又称为复式记账法)是商业及其他组织上记录金融交易的标准系统。

该系统之所以称为复式簿记,是因为每笔交易都至少记录在两个不同的账户当中。

复式簿记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到导航跳到搜索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會計學財務會計 ·管理會計 ·稅務會計 ·商業會計主要概念會計師會計期間會計科目會計方法記實轉虛制記虛轉實制簿記现金流量预测科目汇总表普通日記帳特種日記帳現時購買力會計主營業務成本易貨額度借方和貸方複式簿记按市值計價會計準則先進先出和後進先出法GAAPIFRSIAS管理会计原则折扣折舊商譽原始成本配比原则收入确认日記簿分類帳試算表會計種類成本會計財務會計營利會計資本會計法務會計基金會計管理會計稅務會計政府會計特殊行業會計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權益變動表綜合損益表留存收益表财务报表附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XBRL會計處理流程傳票分錄過帳試算工作底稿調整結帳編表審計审计报告控制自我评估财务审计GAAS/ISA内部审计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会计资格认证CIACAAIACPACCACGACMACFEACCACIMACGMA查论编在会计学中,复式簿记(又称为复式记账法)是商业及其他组织上记录金融交易的标准系统。

该系统之所以称为复式簿记,是因为每笔交易都至少记录在两个不同的账户当中。

每笔交易的结果至少被记录在一个借方和一个贷方的账户,且该笔交易的借贷双方总额相等,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例如,如果A企业向B企业销售商品,B企业用即期支票向A企业支付货款,那么A企业的会计就应该在贷方记为“销售收入”,在借方记为“現金”。

相反地,B企业的会计应该在借方记为“進貨”,并在贷方记为“银行存款”。

借方项目通常记在左边,贷方则记在右边,空白账簿看起来像个T字,故账户也被称为T字帳。

目录1历史2第一級會計項目表3簿记的缩写4会计分录5借方和贷方5.1借方和贷方实例6参见7注释和参考文献8相關9外部链接历史[编辑]复式记账起源于中世纪早期中东的犹太人。

[1]有假说认为,意大利商人从印度商人那里学到了复式记账法。

[2]至十五世纪末期,复式记账法已广泛流传于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和吕贝克的银行家和商人中。

据说高丽(918-1392)人也独立发明了复式记账法,被称为“四元素记账系统”,发明于11或12世纪。

[3][4][5]现存最早的对于复式记账法的描述出自拉古萨经济学家班尼德托·科特拉格力1458年所著《贸易和完美商人》(Dellamercaturaedelmercanteperfetto),但他的手稿于1573年才得以发表。

[6][7]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西奥利在威尼斯出版了一本数学教科书《概述:算术、几何、比例和比率》(Summadearithmetica,geometria,proportionietproportionalità),在此书中他首次详尽阐述了复式记账系统,[8]帕西奥利也因此被尊为“会计学之父”。

[9][10][11]复式记账法在前现代社会的欧洲拥有神学和宇宙学的内涵,象征着“正义的天平和神创之世的对称性”。

[12]第一級會計項目表[编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费損利润簿记的缩写[编辑]a/c-账户(account)B/S-资产负债表(BalanceSheet)c/d-carrieddownb/d-broughtdownc/f-carriedforwardb/f-broughtforwardDr-借方(debit)Cr-贷方(credit)G/L-总分类帐(GeneralLedger);或N/L-名細分類帳(NominalLedger)P&L-损益(Profit&Loss);或I/S-损益表(IncomeStatement)PP&E-财产,工厂和设备(Property,PlantandEquipment)TB-试算表(TrialBalance)会计分录[编辑]在复式簿记系统中,至少需要两个会计分录来记录每个金融交易。

这些条目可能出现在资产,负债,权益,费用或收入账户中。

将借方金额记录到一个或多个帐户以及向一个或多个帐户记录相等的贷方金额导致总借方等于总帐中所有帐户的总贷方。

如果记录的会计分录没有错误,则具有借方余额的所有帐户的总余额将等于具有贷方余额的所有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