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產險精算的過去與未來發展-- | 產物保險精算

研討會專題演講 ------- 吳明洋系友. 主題: 國內產險精算的過去與未來發展. <<以下內容為口語講稿直接刊載>>. 壹、 前言. 談到精算的發展,在歐、美、日等保險先進 ...電子報第五期>商用數學研討會特刊研討會專題演講 ------- 吳明洋系友主題:國內產險精算的過去與未來發展<<以下內容為口語講稿直接刊載>>壹、前言談到精算的發展,在歐、美、日等保險先進國家大概都已有一、二百年以上的歷史。

但是在我們國內卻只有三十多年的歷史而已,真正要算國內精算這行業的起步,應該從民國五十八年六月我國精算學會成立後,才算有了正式的開始。

其中有關精算教育的推廣,則首推我們「東吳商數系」,更是開國內大專院校精算教育的先河,在民國六十年就率先禮聘了一位美國精算師(FSA)張源博士到系上客座,講授「複利數學」。

翌年又從國泰人壽敦聘了當時留美歸國且具有日本精算師資格的鄭榮治先生(現任國壽副總)到系上兼課,先後開了「複利數學」與「壽險數學(Lifecontingencies)」等二門課,我就是因為當年在系上先後修過這二位恩師的課,才開始踏入精算師這條又辛苦又有趣的行業。

因此,若要談國內精算未來的發展,就不能不先對我們「東吳商數系」以及當年最先在系上開精算課程的這二位老師提上一筆。

貳、國內產險精算發展的過去與未來剛剛說過,國內保險精算的發展大約只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其中又以壽險精算的發展較早。

早期國內精算大都只集中在壽險方面,而產險精算的發展則好像只是最近十年左右的事,比壽險精算足足晚了將近二十多年之久。

究其原因,除了跟國外情形類似,產險精算比壽險精算較不發達外,我國保險主管機關財政部對於產險業的精算簽證要求較鬆較慢也有很大的關係。

財政部在很早以前就已要求國內壽險業者在新商品費率訂定以及每年底會計決算之各種準備金提存都須經過財政部核可的精算人員簽證才行。

但是對於產險業者在十多年前則並沒有嚴格要求,造成各產險公司老闆長久以來就不大重視產險精算人才之培養。

直到最近十年左右,財政部才開始有要求各產險公司設計新商品送審時之費率須經過精算人員簽證才行。

至於各種準備金的提存,則甚至迄今還沒有要求。

因此,國內產險精算的發展也就落後壽險精算一大段。

這一點也可以由國內目前壽險及產險精算師人數之懸殊比率看得出來。

(目前國內財政部核可之壽險精算人員約有百餘人,而產險精算人員約只有十人左右,比率約為十比一)。

如以目前國內約有壽險公司33家及產險公司27家來看,壽險公司平均每家可分配到精算師3名,而產險公司平均每家只分配到0.4名。

由此可以看出在現階段國內產險精算師仍是供不應求。

(至少在五年內是如此)談到產險精算,由於產物保險商品種類繁多(除了傳統的險種如車險、火險、水險、工程險及責任險外,國外有些國家甚至有天氣保險、小豬保險、明星玉腿保險等等無奇不有),而且各商品間性質差異性極大,故各險種之費率釐訂或精算技術有時也不大一樣,再加上產險商品大多是一年期而且是不定值保單,其損失賠款常會受到物價上漲或法令變更等因素而波動,故其損失率(或稱理賠率)也不像壽險死亡率那麼穩定。

因此,不管在費率釐訂上或各種準備金之提存上就顯得比壽險複雜,甚至可以說比壽險更難做到很準確的地步。

所以在國外產險商品之費率常常須每隔一、二年(甚至半年)就檢討調整一次,而這也提供了產險精算師發揮專長的不少工作機會。

但是在國內,由於產險精算師目前仍不多,所以很難做到每一、二年就重算一次費率的要求。

國內產險精算的發展,目前還算屬於萌芽起步階段,產險精算工作大部分集中於費率釐訂或統計分析上,將來還有很多工作可以作。

譬如各種準備金的計提(目前是各家公司都用部訂的統一公式去計提)、損益利源分析、成本分析等等,甚至於世界各國精算界已極為重視的所謂「財務精算」,包括資產/負債管理等等,都是國內產險精算界未來可發展的方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國保險主管官署財政部保險司正要推動產險費率自由化,以前所有公司都須採用相同的費率(所謂規章費率)的制度,將會慢慢解除管制,逐漸達到自由競爭費率的地步,到那時,產險精算師的重要性將會更顯得重要,而且可發揮的空間也會更加擴大。

而財政部鑑於實施費率自由化之一個前提是必須要有足夠的精算師,因此,早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就要求各產險公司要開始培養自己公司的精算師,並且規定各公司在今(90)年6月底前至少要培養出助理精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