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超思考》9個理財觀念,決定你會為錢所困,還是財務自由 | 理財觀念定義

Skiptocontent這本書在說什麼?《金錢超思考》的作者是喬納森.克雷蒙(JonathanClements),他是《華爾街日報》知名的財經專欄作家,在這本書中他試圖回答:「如何思考金錢?」這一個簡單問題的背後,蘊藏著精彩的常識與智慧。

金錢這件事說來弔詭,求學時期老師不會教,邁入職場比誰賺的多,人們對於「金錢」的認識簡直少的可以。

看著螢光幕上光鮮亮麗的富豪名流,難道擁有很多錢就是這麼回事而已?我們對於金錢的追求與渴望到底是為了什麼?我除了學到父母勤儉持家的原則「多存錢、不要亂花錢」之外,在內心「賺多一點錢」的小願望背後,又衍伸出更多的問題:我到底該把錢花在哪些地方?如何正確看待金錢?擁有很多金錢的意義是什麼?即使財務自由之後又如何?讀完這本書後,我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也釐清了自己的疑惑。

作者用平易近人的文字,帶領讀者在心中勾勒出一張財務地圖,讓我們學會如何發揮金錢真正的價值,解放為錢所困的心態,邁向財務和心靈自由的人生。

Photoby ChristineRoy on Unsplash1.如何用金錢買到快樂?當我們賺的錢已經滿足生活所需時,賺更多的錢似乎沒辦法再帶來更多的快樂,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個誤區是我們容易陷入「與他人比較」的心態,例如收入提高了,就搬到高端地區置產,但看到鄰居收入比我們高,你又開心不起來了。

第二個誤區是我們習慣花錢買「更多、更高檔的物品」,但是總會有人擁有比你更多更好的物品,這容易讓我們陷入無盡的物質追逐,對於快樂反而沒什麼幫助。

作者給出三個花錢的建議,屏除了與外界的比較,回歸到自己的內心。

第一個是出於助人的意願,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會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快樂。

第二個是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花錢雇人去做我們認為無聊枯燥的事。

第三個是與我們在乎的人度過特別的時光,例如與家人共享旅遊之樂,注重內心的感受與體驗。

2.不要追逐物質,改為追求體驗仔細評估花錢購物的行為,對我們的「情緒」會帶來什麼影響。

放棄「購買一間度假小屋」的整體幻想,轉而注意瑣碎的細節,例如維修會有多煩人?修剪庭院要花多少心力?平常不住的時候該怎麼辦?除非你心甘情願接受這些困擾,否則不該追逐這樣的奢侈品。

這也讓我想起英國女演員艾瑪.華森(EmmaWatson)曾經說的:「穿著沒有品牌的廉價衣服並不代表你很貧窮,要記得你有家庭要養,而不是讓社群上的人印象深刻。

」我們追逐的許多外在「物質」,往往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觀感,以及想要填補匱乏內心的慾望,卻忘了真正彌足珍藏的記憶,是自己應該珍視的身邊最親近的人。

我自己很認同也漸漸能感同身受的是,花錢在伴侶、親人、摯友身上一起追求「體驗」的方式。

例如跟女友參加一堂日本自製拉麵的課程,或者帶家人進行一趟五天四夜的悠遊之旅,這種體驗的回憶反而會隨著時間累積,更加令人難忘。

別人擁有的物質可能會比我們更多更好,但是他們並不一定擁有更好的體驗。

3.錢還可以買到自由金錢可以用來追求財務自由。

然而,為什麼財務自由這麼重要?作者引用亞伯拉罕.馬斯洛的層次理論,其中最頂端的是「自我實現」,意思是我們的行動並非是受到外部力量所驅動,而是想要實現內在潛能的強烈渴望。

當我們擁有了財務自由,便有餘裕轉換職涯,也許錢不多,但是可以有更多自我實現的機會,進而推升幸福與滿足的感受。

當我們放下對於外界的薪酬渴望,轉而追求對自己充滿意義的事情,就能進一步實現心境與生活上的自由。

雖然財務自由很容易跟退休聯想在一起,但本質上其實不同。

就像《不被工作綁住的防彈理財計畫》作者說道:「退休本身的意義並非不再為社會貢獻,跟是否有工作也無關,而是一種可以掌控自我時間、決定個人生活重心和焦點的自由。

」財務自由能給我們的,就是這種自由。

Photoby NghiaLe on Unsplash4.把退休當成第一個財務目標與許多人所認知的或許不同,「退休」可能是我們最後一個財務目標,但我們必須把它放在「第一位」。

我們可能在年輕時努力存錢買房買車、關注小孩的教育資源,直到五十歲後才驚覺退休的問題,但時常為時已晚。

一份健全的財務規劃通常得包含退休生涯,投資的複利效應要發揮效果,時程大部分是以20~30年起算。

我很喜歡《投資人宣言》書中這句話:「投資的目的並不是要變得大富大貴,而是避免年老得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從年輕時就把退休納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