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台商尋醫記 | 台胞在大陸看病

的確,台灣民眾哪有這麼嬌弱;何況在大陸看病不分本地人或台灣人,醫療費是 ... 閔行區台胞台屬聯誼會副秘書長朱余生表示,以前很多台商因為不熟悉上海的醫療 ...首頁> 多元族群> 上海台商尋醫記上海台商尋醫記文‧滕淑芬 圖‧林格立200511月EN中國上海開放20年來,台商台幹經歷「散兵游勇探路」、「企業家創業天堂」、「白領階級攜家帶眷」等三波「台流」後,如今已有40多萬名台灣民眾在此落戶生根。

經過10多年胼手胝足的打拚,台商台幹也從青壯年步入哀樂中年。

他們目睹上海的經濟起飛,有些人甚至興起日後在此退休安居的念頭。

但移居上海,真是安全無虞? 不少在上海長期居住的台灣民眾表示,他們可以和大陸人一樣,吃一餐6塊錢人民幣〈相當於台幣24元〉的便當、住一樣的員工宿舍、一起擠地鐵和公車,但只有一項不能忍受──就是到大陸醫院看病;很多人會告訴你,「小病自己醫,大病回台灣,萬一不得已才去看大陸醫師」。

 硬體飛躍成長的上海背後,面對的是醫療環境軟體服務落後的嚴酷挑戰。

中國的看病文化和台灣究竟有何差別?真生了大病,該怎麼辦?一路帶領中國升級發展的台商,在這個領域又有何著力點?如果沒有人告知,實在很難一眼看到隱身於江蘇路、延安西路口的上海電力醫院側門旁,有家台灣醫師看診的醫院。

辰新醫院9樓病房裡住著劉太太國中二年級的兒子,兩天前兒子發燒住院觀察,她一直陪在身邊。

談起在上海看病,她抱怨連連,直指這是台商家屬最大的煩惱。

3年前來上海時,她已先請台灣醫師開好流鼻水、咳嗽、退燒的常備藥,也帶了夠份量的腸胃藥等,但還是免不了得進醫院看病。

第一年小女兒唸幼稚園要做體檢,帶到當地衛生局,結果護士抽血竟然拿出一根又大又粗的老式針管,嚇得小孩大哭,她也很害怕,但還是看著碩大的針頭插進女兒細嫩的皮膚。

又有一次到兒科專屬醫院,醫師檢查口腔,拿出一隻黑漆漆、好像用了很久又沒消毒的木片伸進女兒喉頭,最離譜的是竟然用手電筒探照口腔。

上海市充滿著「建設邁大步,文明踱小步」的不協調景象,帶著行李蹲在火車站前的市井小民,一臉迷惘。

在上海的最大抱怨劉太太多方探詢後,才知道辰新醫院有台灣醫師,讓她放心多了。

她說,上海生活壓力大、樂趣少,「休閒生活不方便也就算了,但台商真的很需要專屬醫院。

」「就醫難」是此地台灣民眾的普遍心聲。

上海科學院曾在去年7月小規模詢問過數十位台灣民眾在上海的生活起居,歸納出「台灣人最大的抱怨是:上海人文化素質低下、醫療品質太差,也很擔憂外地人太多,造成治安問題。

」看到台灣民眾在大陸的醫療需求,4年前台灣桃園壢新醫院與上海電力醫院合作,借用電力醫院的空間,設立一座專為台灣民眾服務的辰新醫院,其中有4名經過特別申請才能駐診的台灣醫師,內部設有家醫科、牙科、復健科、中醫科等,以及9間內科病房。

「不少台商寧願拖著、忍著、冒著延誤病情的風險等待休假時回台灣看病,而且台商就醫的心情都是,只要能回台灣,不管花多少錢都要回來,病情越嚴重的越想回來,因為不敢信任大陸的醫療技術,」因醫療學術交流常往返兩岸的壢新醫院院長張煥禎說,台商對大陸醫院的看病流程、環境非常不習慣;大陸當然也有一流的特級醫院,但整體來說,就醫環境相當於15年前的台灣。

4年來,在辰新看病的台灣民眾已超過兩萬人,一天平均20人,但「規模還是太小,譬如沒有加護病房,緊急重大病患還是得轉介其他醫院,」去年從桃園本院派駐辰新的副院長周明仁說,他曾碰到一名必須轉院的病患竟說出「寧願死在這裡也不要轉院」的話,可見這名病患對大陸醫療的印象有多壞。

為了解決台灣民眾的就醫問題,上海衛生局與多家醫院設立了「綠色通道」,台灣民眾看病可以一路暢通。

中文藥名霧煞煞但辰新畢竟不是綜合醫院,萬一生大病怎麼辦?而上海人口接近1千7百萬,面積相當於五分之一個台灣、23個台北市,腹地廣大,台灣民眾還是得深入了解當地的就醫環境。

一年半前張翠華辭去銀行的金飯碗,帶著兩位女兒遷居上海和先生團聚,事前她已有大陸看病不如台灣方便的心理準備,但還抱著「大陸同胞都可以看,我們為何不能看?」的想法,準備以不變應萬變。

「有些台商太太會把所有的藥都帶過來,但這麼做是不是太神經質?不舒服就自己當醫師配藥吃,豈不是更危險!」當時她這麼想。

的確,台灣民眾哪有這麼嬌弱;何況在大陸看病不分本地人或台灣人,醫療費是一視同仁的。

沒想到14歲的女兒小狀況不斷,幾次往返醫院的看病經驗,讓張翠華充滿疑問,也了解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