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股市續漲,實體經濟越慘?看懂「不均衡復甦」的隱憂 | 2021股市崩盤

首先是「金融快、實體慢」。

台灣央行最新研究報告稱,2021年各國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將呈現「K型復甦」,這是指股票、公司債 ...閱讀全文02021年1月6日上午8:51·7分鐘(閱讀時間)文/楊少強圖/Dreamstime2020年,全球度過了百年難得一遇的瘟疫年,如今世界經濟準備重新開機。

商周團隊爬梳國內外27家機構的104份報告,展望2021年,幾乎一片看好。

圖說:灰犀牛意指極可能發生、影響巨大,卻被忽視的威脅。

它發生前已有一系列的警告與明顯證據,並非隨機的驚奇。

(來源.Dreamstime)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搭上這班復甦列車,2021年將有3大「不均衡復甦」現象。

首先是「金融快、實體慢」。

台灣央行最新研究報告稱,2021年各國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將呈現「K型復甦」,這是指股票、公司債等金融資產價格明顯上升,就業等實體經濟活動卻恢復緩慢,「金融與實體回復速度呈K字型兩極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Krugman)也分析,雖然近來股市估值不斷上升,實體經濟仍處於「悲慘狀態」。

不均衡復甦的第二層面,是各國恢復快慢不同。

中國、台灣、韓國2021年第四季經濟產值(GDP)將可超越疫情爆發前水準,但日本、歐洲各國屆時仍將無法「回復正常」;在這些全球主要經濟體裡,有3分之2到2021年第四季,還無法回復到疫情爆發前。

第三層面,是大小企業恢復狀況也呈「K型」。

疫情期間,大企業依然創造鉅額獲利,蘋果年度淨利(至2020年9月底)比2019年同期成長近4%;台積電2020年第三季營業利益,也比2019年同期成長兩位數。

以美國來說,《經濟學人》2020年11月引述統計,中小企業虧損比率是大企業的4倍,這比12年前金融海嘯時還高;同時42%中小企業未來6個月會把現金用完;《華爾街日報》稱,在美國康乃迪克州,每3家小企業就有一家倒閉。

雖然各國陸續推出紓困方案,但待援的中小企業實在太多。

這種貧富、大小企業兩極化現象,將導致一個長期後果——一般勞工退休的風險升高。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勞工退休展望》報告指出,疫情爆發前,各國勞工儲蓄與退休金就已面臨巨大挑戰,如今諸多小型企業倒閉裁員,人們為退休準備的儲蓄恐怕會更不足。

失業潮加退休危機,是後疫情時代各國須面對的難題,疫情對整體經濟帶來的傷害,絕非短期內可恢復。

台灣該擔心的最大灰犀牛:通貨再膨脹綜合多家外資機構看法,影響2021年景氣的最大一隻「灰犀牛」,就是「通貨再膨脹」。

它是指央行印鈔加政府撒錢,造成貨幣氾濫、產品需求上升,導致物價上漲。

金融市場用來預測未來物價上漲的指標——美國10年期平衡通貨膨脹率(BEIR)自2020年3月中以來就不斷上升,這是通膨升溫的訊號。

「商品大王」羅傑斯(JimRogers)接受商周專訪時也說:「通膨往往始於大量印鈔,」「它(通膨)遲早會出現,這次也不例外。

」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報告指出,在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下,已開發和新興經濟體將一起推動下一輪的全球通貨再膨脹,「決策者將透過高強度的通貨再膨脹政策,將失業拉回到疫情爆發前水準,因此2021年下半年,工資與物價水準將有上漲壓力。

」該行預估,2021年下半年核心物價指數將上漲2%,甚至到2022年上半年還會超標,「這個時間點也會有提早發生的風險。

」「通貨再膨脹」之下,各種資產價格也跟著上升,其一是大宗商品。

高盛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自2020年6月起就一路上漲,高盛在2021年展望報告裡預估,這個指數未來12個月將再漲近3成。

大宗商品上漲,對台灣衝擊不小,因為台灣是以進口原物料為主的經濟體,許多進口原物料的產業,將面臨經營成本上升的壓力。

據逢甲大學一份研究指出,台灣對原物料價格走勢相當敏感的產業,包括化學、紡織、食品、橡膠、機械設備等。

當大宗商品漲價,這些產業經營成本上升、供給減少,它們的產品將面臨漲價壓力。

因此,2021年台灣整個物價上漲情勢會比2020年更加明顯。

通貨再膨脹的另一面,是貨幣購買力縮水。

以黃金計算的美元購買力這20年來縮水逾8成,新台幣也縮水了7成左右,這個趨勢未來數年恐怕不會消失。

這造成兩個結果,一是舉債成為有利可圖之事。

例如今天借100萬元,20年後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