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債券 | 垃圾債券

垃圾債券(Junk Bond)垃圾債券一詞譯自英文Junkbond。

Junk意指舊貨、假貨、廢品、哄騙等,之所以將其作為債券的一項形容詞,是因為這種投資利息高( ...垃圾債券用手机看条目扫一扫,手机看条目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垃圾債券(JunkBond)目錄1垃圾債券概述2垃圾債券發展狀況3“垃圾債券”之父邁克爾·米爾肯[編輯]垃圾債券概述  垃圾債券一詞譯自英文Junkbond。

Junk意指舊貨、假貨、廢品、哄騙等,之所以將其作為債券的一項形容詞,是因為這種投資利息高(一般較國債高4個百分點)、風險大,對投資人本金保障較弱。

  垃圾債券(又稱劣等債券),指信用評級甚低的企業所發行的債券。

一般而言,BB級或以下的信用評級屬於低。

信用評級低的企業所發行的債券的投資風險較高,因此,須以較高的息率吸引投資者認購。

以標準普爾(Standard&Poors)的信用評級計,投資於BB級、B級、CCC級、CC級或C級的債項或發行人,具有一定的投機性,而在不穩定的情況下,即使發行人或公司為投資者提供了一些保障,有關保障的作用也會被抵銷。

質素最低之債券,即標準普爾評級BBB及以下,或穆迪投資的BBB及以下,所獲評級一般較低及不能履行償還本金之風險較高。

在baA或BBB以下的債券,是屬於違約風險較高的投機級債券。

[編輯]垃圾債券發展狀況  垃圾債券最早起源於美國,在本世紀20及30年代就已存在。

70年代以前,垃圾債券主要是一些小型公司為開拓業務籌集資金而發行的,由於這種債券的信用受到懷疑,問津者較小,70年代初其流行量還不到20億美元。

70年代末期以後,垃圾債券逐漸成為投資合狂熱追求的投資工具,到80年代中期,垃圾債券市場急劇膨脹,迅速達到鼎盛時期。

在整個80年代,美國各公司發行垃圾債券1700多億美元,其中被稱作“垃圾債券之王”的德崇證券公司就發行了800億美元,占47%。

1988年垃圾債券總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

1983年德崇證券收益僅10多億美元,但到了1987年該公司就成為華爾街盈利最高的公司,收益超過40億美元。

有“垃圾債券之神”、“魔術師”之稱的該公司負責人米爾根1987年的薪俸高達5.5億美元,“尋找資金就要找米爾根”成為當時市面的流行語。

  垃圾債券80年代在美國能風行一時,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80年代初正值美國產業大規模調整與重組時期,由此引發的更新、併購所需資金單靠股市是遠遠不夠的,加上在產業調整時期這些企業風險較大,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不能完全滿足其資金需求,這是垃圾債券應時而興的重要背景。

  二是美國金融管制的放鬆,反映在證券市場上,就是放鬆對有價證券發行人的審查和管理,造成素質低下的垃圾債券紛紛出籠。

  三是杠桿收購的廣泛運用,即小公司通過高負債方式收購較大的公司。

高負債的渠道主要是向商業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籌到足夠資金後,便將不被看好而股價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購而取得控制權,再進行分割整理,使公司形象改善、財務報告中反映的經營狀況好轉,待股價上升至一定程度後全部拋售大撈一把,還清債務後,拂袖而去。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88年底,亨利·克萊斯收購雷諾煙草公司,收購價高達250億美元,但克萊斯本身動用的資金僅1500萬美元,其餘99.94%的資金都是靠米爾根發行垃圾債券籌得的。

  四是80年代後美國經濟步入複蘇,經濟景氣使證券市場更加繁榮。

在經濟持續旺盛時期,人們對前景抱有美好憧憬,更多地註意到其高收益而忽略了風險,商業銀行、證券承銷商及眾多投機者都趨之若鶩,收購者、被收購者、債券持有者和發行人、包銷商都有利可獲。

  然而,巨額的垃圾債券像被吹脹的大氣泡,終有破滅的一天。

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迴圈圈,逐步走向衰退。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遺留下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等。

[編輯]“垃圾債券”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