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鎊危機 | 英鎊貶值原因

英鎊不斷發生危機的主要原因有: ... 另一方面,英國經濟日益衰退,英國政府需要使英鎊貶值以刺激出口,但英國政府卻受到歐洲匯率機制的限制,必須維持英鎊 ...英鎊危機用手机看条目扫一扫,手机看条目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英鎊危機(SterlingCrisis)目錄1什麼是英鎊危機21992年英鎊危機2.11992年英鎊危機的背景[3]2.21992年英鎊危機的始末[4]3參考文獻[編輯]什麼是英鎊危機  英鎊危機是指英鎊國際信用的下降。

英國是最早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國家,倫敦成為國際貿易、海上運輸和國際金融、海運保險的中心,英鎊成為世界貿易最重要的貨幣。

但自1931年9月英國放棄金塊本位制後,英鎊信用開始動搖。

二次大戰後,英國的經濟貿易實力嚴重削弱,雖然實行了嚴格外匯管制,國際收支仍然不斷發生危機,使英鎊地位每況愈下,加速了英國短期資本外流,而把英鎊作為儲備貨幣的國家,越來越多地拋售英鎊,搶購黃金和其他硬幣,迫使英鎊不斷進行貶值來調整對其他同家匯價。

1949年9月18日英鎊貶值30.5%,對美元匯價由1英鎊摺合4.03美元降為2.8美元。

1967年11月18日英鎊貶值14.3%,對美元匯價降為1英鎊摺合2.4美元。

1971年底,外匯市場再一次發生拋售英鎊的風潮,英國政府在1972年6月23日宣佈英鎊實行浮動匯率。

經過歷次危機,英鎊成為國際上最疲軟的貨幣之一,英鎊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地位大為削弱,在國際貿易結算和國際儲備中的地位也日益降低。

由於石油價格在70年代末期大幅度上漲,英國北海油田的開發對英經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英鎊成為公認的所謂石油貨幣,只要石油價格不發生大幅度下跌,英鎊將保持相對穩定。

[1]  英鎊不斷發生危機的主要原因有:  (1)英國對外貿易經常發生巨額逆差,外匯儲備流失甚大。

  (2)非貿易收入(向為英國的大宗收入,是其國際收入項目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顯著減少。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為爭奪海外商品銷售市場以及原料產地,對國外市場的投資不斷擴大,資本輸出逐年增加,造成資本嚴重外流。

[2][編輯]1992年英鎊危機[編輯]1992年英鎊危機的背景[3]  1990年10月,英國加入了歐洲貨幣體系(簡稱EMS)。

歐洲貨幣體系使西歐各國的貨幣不再盯住黃金或美元,而是相互盯住;每一種貨幣只允許在一定的匯率範圍內浮動,一旦超出了規定的匯率浮動範圍,各成員國的中央銀行就有責任通過買賣本國貨幣進行市場干預,使該國貨幣匯率穩定到規定的範圍之內;在規定的匯率浮動範圍內,成員國的貨幣可以相對於其他成員國的貨幣進行浮動,而各成員國貨幣之間的匯率以德國馬克為核心。

  1992年2月17日,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十二個國家的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在荷蘭的馬斯特裡赫特簽署了《馬斯特裡赫特條約》,這個條約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公民福利等多方面內容,但關於歐洲貨幣聯盟的規定是其中的核心,也是爭議最大的部分。

條約規定,歐共體各國應當分三個階段完成統一貨幣的工作,其中第一個階段是強化當時已經存在的“歐洲匯率機制”,實現資本的自由流通;第二個階段是建立“歐洲貨幣機構”,負責協調歐共體各國的貨幣政策;第三個階段是建立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元,並把“歐洲貨幣機構”升級為“歐洲中央銀行”,為歐盟各國制定統一的貨幣政策。

  《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的目標,是使歐元成為能夠與美元相抗衡的世界性貨幣,使歐盟各國的資本市場聯結在一起,從而有力地促進歐盟內部貿易的發展,同時強大的歐元也有利於歐盟對外貿易的開展。

  但歐盟各國經濟發展不均衡成為制約歐洲匯率機制的重要問題。

在兩德統一之後,由於東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德國政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德國經濟出現了過熱的趨勢,德國中央銀行不得不調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

另一方面,英國經濟日益衰退,英國政府需要使英鎊貶值以刺激出口,但英國政府卻受到歐洲匯率機制的限制,必須維持英鎊兌換馬克的匯率波動幅度。

在《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簽署之前,英鎊已經處於嚴重被高估的境地,英鎊兌換馬克的匯率是1英鎊兌換2.95馬克。

《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則進一步強化了已經形成的歐洲匯率機制,使英鎊的自由浮動受到限制。

根據條約的規定,英國政府不能通過英鎊的主動貶值來刺激經濟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