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现象) | 馬 太 效應 心理學

马太效应,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 ...百度首页网页新闻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文库百科首页历史上的今天百科冷知识图解百科秒懂百科懂啦秒懂本尊答秒懂大师说秒懂看瓦特秒懂五千年秒懂全视界特色百科非遗百科恐龙百科多肉百科艺术百科科学百科用户蝌蚪团热词团百科校园分类达人百科任务百科商城知识专题权威合作合作模式常见问题联系方式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即将播放重播本词条的相关视频复制链接成功点击“不再出现”,将不再自动出现小窗播放。

若有需要,可在词条头部播放器设置里重新打开小窗播放。

不再提示不再出现关闭本次相关视频马太效应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3个义项)添加义项▪两极分化现象▪2016年电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图书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已投票0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现象)编辑锁定讨论上传视频马太效应,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表面看起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但是实则它只不过是“平衡之道”的一极。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它反映着富的更富、穷的更穷[1] ,一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

中文名马太效应外文名MatthewEffect提出者罗伯特·莫顿提出时间1968年适用领域经济社会垄断股市教育应用学科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图书资讯学基本信息多者愈多,少者愈少利与弊鼓励积极进取抵制消极态度目录1内涵2出处3表现▪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教育领域▪企业经营▪化学领域4缺陷5延伸阅读马太效应内涵编辑马太效应指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2]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K.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马太效应出处编辑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3]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3] ,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3] 。

马太效应表现编辑马太效应经济领域将眼光主要聚焦在CPI的上升幅度,而对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关注似有盲点。

其实,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大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扬。

数据显示,近几年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领域,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对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产生一定影响。

据统计,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差距由同期的4200元扩大到4941元,全国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与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同期的631元扩大到1209元,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与集体经济单位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同期的3599元扩大到4028元。

垄断经济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属于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差距合理,0.4-0.5之间为差距过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

自2000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连续几年上升,已在0.4的国际警戒线徘徊。

2005年,10%的城镇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