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析有用嗎?分享一個我剛學投資時的故事 | 技術分析書

看完那本大概比臉還要大,厚度5公分的技術分析書後, 我了解了所有你聽過和沒聽過的技術分析指標,然後就直接到市場上開始應用。

當時我陸續挑了幾檔股票, ...Mr.Market市場先生你知道「技術分析」該怎麼用嗎?為什麼有時候常常會覺得技術分析不準?今天在整理閱讀心得資料時,市場先生看到一個章節,剛好回憶起一些剛學投資的事。

故事1.技術分析有沒有用?市場先生學投資是從技術分析開始的剛開始學投資時還是學生,當年到學校圖書館想借理財書來看時,發現只有一本技術分析上面都是圖片我看得懂,其他有財報數字的我都看不懂。

看完那本大概比臉還要大,厚度5公分的技術分析書後,我了解了所有你聽過和沒聽過的技術分析指標,然後就直接到市場上開始應用。

當時我陸續挑了幾檔股票,覺得股性波動大,應該很適合看技術指標波段操作,但沒想到半年下來竟然是小賠收場。

那時候開始閱讀的資料比較多了,了解到技術分析的功能不是什麼賺錢的訊號,而是市場資訊的整理以及心理狀態的反應。

也開始理解到原來我選的那些股票規模太小,背後有各自的公司派及主力在操作,技術分析根本沒有發揮預測的作用,因為「K線是人畫的」,市場機制不存在,主力想讓股票跌就跌、想讓它漲就漲,想畫出任何漂亮的技術線型突破再反轉急殺都只是他們一念之間的事,就算停損也沒有用,而且他們有很長的時間和你慢慢耗。

想通這件事之後,我心裡還是很疑惑:「技術分析真的沒用嗎?」於是我做了一件事:打開EXCEL,將許多個股歷史料匯入,想確認他們過往用各種技術分析方法達成的績效。

測試結果發現,大多數的”個股”,的確用純技術分析成效不好,而市場上許多使用方法有成效的人,也都還會加入自己的主觀觀點。

當然過程也發生一些有趣的事,比方說要跑一千多檔股票的技術分析回測,當時電腦太弱EXCEL還整個當機,一個EXCEL檔案超過40MB等等。

當時我也對”大盤”做了測試,包含加權指數以及台指期,發現技術分析在大盤是有用的。

此外大盤還解決了我當時很頭痛的問題,就是個股價格會被操弄,但大盤很難被操弄,因此至少我的對手從個股主力,變成了其他的一般人,難度降低了很多。

學習重點:技術分析透過價格反映群眾心理,前提是價格不能被操弄。

而大盤指數是比較不容易被操弄的標的。

 故事2.技術分析的準確度?開始用技術分析操作大盤以後,我也陸續加入了籌碼面分析等指標一開始這些指標我只是當成輔助,看看當參考而已,當時的績效還是起起伏伏,常常某幾天賺了幾萬後,隔幾天又吐回去一半,這對那時還是學生的我來說心理負擔還蠻大的。

有趣的是開始穩定獲利,是我放棄「感覺」開始用系統化的操作。

也就是根據指標,設計一套完整的進出策略,並且有歷史資料驗證。

這轉折很重大,因為人的行為會被獎勵機制所驅動,當我發現系統化操作獲利變穩定以後,一方面更激勵我完全放棄自己的主觀看法,一方面也因此更注重在數字告訴我的事情上。

因為當時與一群朋友一起做研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情是:「並不是系統化比較好,或是主觀比較好而是我比較適合系統化操作,但也有人很適合主觀操作。

」包含我自己在內,大多數人在新手時期很難區分出差別,常常會因為幾次的成功就過度自滿,或少數幾次失敗就想放棄,但拉長遠來看成敗次數實際上跟賺不賺錢根本沒關係,因此之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新手學投資不適合從技術分析開始?我當時最大的收穫是承認自己的不足。

即使不同朋友擅長的不同方式,有些理念也是相通的。

例如”紀律”同樣重要,此外沒有人有高勝率,也沒人在追求勝率。

準確度其實是每個投資人剛開始投資都很在意的事,但這時期我從數據中理解到,賺錢並不見得是靠準確率,也了解到預測失準是家常便飯。

因為獲利根本不靠預測,關鍵在預測正確或失敗後你採取什麼行動。

學習重點:關鍵不是預測的準確度,而是紀律以及預測後採取的行動—「絕大多數的技術分析或技術指標,都是以大盤指數為對象而發明的。

因此若將技術分析應用在大盤指數的判斷上面,參考性較高,但若將技術分析用在個股上面,有時候常常失準。

畢竟個股較容易受到少數關鍵人士的操控或影響。

」–《高手的養成》P.160以上是在整理《高手的養成》這本書心得的過程,看到一段話的感想。

我自己當年是花了將近一年實際測試才完全想通這件事,在學習投資理財路上,我覺得投資理財的疑惑是:「投資理財觀念已經發明了幾百年,為什麼想學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