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出版業不能說的秘密】暢銷書排行榜買榜現象– Wise ... | 暢銷書 標準

出版圈公開的秘密:出版社或作者買榜現象,暢銷書排行榜有多少參考價值? ... 米果的文章<誰可以決定年度好書>提到:「好書的標準是什麼?freeIPstressertop10booter出版.寫作.投稿WiseLibrary1985>出版.寫作.投稿>【國內出版業不能說的秘密】暢銷書排行榜買榜現象【國內出版業不能說的秘密】暢銷書排行榜買榜現象由WiseLibrary1985·11/26/2019出版圈公開的秘密:出版社或作者買榜現象,暢銷書排行榜有多少參考價值? 這行為就跟blogger製造假流量是一樣的。

據聯合新聞網2018年四月三日報導《一本書只賺30元作家爆出版內幕:砸萬元衝排行榜》,作家黃大米提到她自己也花萬元買自己的書。

 她表示台灣書市冷清,如果出版的書沒有賣超過3000本,出版社從此不相往來,「因為賠錢貨寫的東西」,當然也不會續約。

她表示經過詢問出版圈的作家會在書籍出版後砸3、5萬元買自己書的出版內幕,作家們「用沒有作者六折的折扣」黃大米談到,一旦賣到3000本,會拿到大約9萬元的版稅,才有出版下一本書的資格。

 所以計算機算一下,就算賣到三千本拿到九萬元的版稅,再扣掉自費三五萬元,那還剩多少?可能只有四萬元。

多數作家會需要一年甚至數年去完成一本書。

四萬塊過一年?便利商店打工或一周幾次家教一年都不會只有四萬元。

又,有多少作家真的賣到三千本拿到那九萬元的版稅? 如同台北市長柯文哲說過的:「在這個國家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其實大家都知道,可是最大的問題是對的事情沒有辦法做,而錯的事情一直在做。

」 出版社要求作者自費掏腰包買自己的書衝銷售量,這就跟老闆年終辦尾牙居然要從員工薪水裡拿是一樣的。

 書要賣多少,行銷宣傳是出版社的責任,所以出版社才有資格拿版稅不是嗎?為什麼連書賣的好不好都要作者去承擔責任?明明是不合理的很誇張的事,但大家不僅都認同,甚至都隨波逐流甚至合理化了。

到底為什麼要配合很多無理的潛規則或濫規則? 很多讀者進書店都喜歡看看熱門暢銷書的排行榜作為參考。

音樂圈買榜的傳聞屢見不鮮,出版界也是如此。

直到本人踏入出版圈之後確實從知名出版社的人員那裡接收到這個消息,間接證實出版界確實有所謂的買榜現象。

 每年每月上架的書籍太多,讀者時間太少又許多讀者有選擇障礙,所以會無法自主性選擇,依賴所謂的暢銷排行榜,所以出版社等於看準讀者隨波逐流跟風的心理, 米果的文章<誰可以決定年度好書>提到:「好書的標準是什麼?是普遍被評選委員喜歡的書吧!既然有名人專家選出的好書,有獎座獎金和媒體曝光的機會,當然也有讀者透過銷售數字直接給出版社和作者的實際金錢獎勵……現在網路發聲的機會人人平等……誰都可以發表屬於自己的年度好書,請盡量,不要客氣。

總是可以形成討論或口碑相傳[…],被討論到,不管是什麼樣的評論,總比默默上架又快速下架,來得振奮人心吧!」 揭露大陸圖書行業買榜內幕據西安日報2014年的報導《廣電總局:圖書銷量榜或失實買榜現象猖獗》提到「許多讀者買書,都會參照電商網站的圖書銷量排行榜」,文中記大陸者訪問從事圖書出版行業多年的王先生,他說買榜是業內公開的事,更進一步向記者詳細揭秘了買榜的方法和價錢。

出版社買榜,無非是洞悉讀者盲從和跟風的心理據媒體報導,受訪者王岩鑌告訴記者「幾乎每一家出版社都幹過,我指的是民營機構。

….出版機構或者供應商一般會找一個人集中購買,留下同一個收貨地址、收貨人…..和這個方法類似的,還有雇人在網站上給這本書刷評論,提高書的口碑。

網上書店設立暢銷書排行榜和圖書評價,增強了與讀者的互動,成為讀者購書的重要參考,受到讀者的歡迎….利用內部員工回購圖書制造暢銷假象。

買榜早就不算什麼新鮮事了,音樂圈的買榜早就有了,圖書電商網站崛起了,出版業買榜的事也就多了。

」 他無奈地表示:「這種現象會否消失殆盡很難說,也許出版機構會化整為零,雇很多的買手來操作。

」他提到:「比如一本書我們給電商的價格是零售價的5.8折,他們按7折左右的價格賣給讀者。

這中間一折多的價格就要我們自己買單。

」他說「如果要連刷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的榜,花的代價是很大的。

平均我們每本書用在買榜上的錢大概是兩三萬。

」「有時候越暢銷的書,尤其是名人書,買得最多。

因為在剛開始銷售的時候,買榜讓它打響了頭炮,吸引了讀者的關注。

如果有些書我們買榜後銷量還上不去,那就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