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up-cable-length | 前後級訊號線

喇叭線短+ 訊號線長?! ... 前級& 後級的關係 當兩個器材連接時,前端的輸出阻抗(Ra) 和後端的輸入阻抗(Rb) 串聯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分壓網路。

根據"分壓原理".audio-club音響俱樂部:setup-cable-lengthskiptomain|skiptosidebarsetup-cable-length線材的最適長度我們說...不要將又高又大的"音響架"擺在兩個喇叭中間,會破壞立體成像。

這表示...音響架應該移到旁邊去。

●參考不必花大錢的系統升級絕招...不過,這麼一來,勢必...喇叭線、訊號線至少其中之一要比較長。

那麼...應該...喇叭線長+訊號線短?!或者...喇叭線短+訊號線長?!...前級&後級的關係當兩個器材連接時,前端的輸出阻抗(Ra)和後端的輸入阻抗(Rb)串聯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分壓網路。

根據"分壓原理"...Vb(後端得到電壓)=Va(前端輸出電壓)*(Rb/Rb+Ra)如果讓Rb>>>Ra,就較不會因"阻抗"而耗損前端器材輸出的訊號,造成失真過大(尤其是高頻)。

一般,後級的輸入阻抗都很高(至少>10kΩ),前級的輸出阻抗都很低(通常<100Ω),就是基於這個道理。

若後級輸入阻抗為10kΩ,前級輸出阻抗為100Ω,則...10k/(10k+100)=0.9901(損失0.99%)●參考如何挑選唱頭放大器-規格-阻抗...現在,把訊號線阻抗考慮進去...假設訊號線阻抗為0.1Ω(每米),用了10米,阻抗有1Ω,加入上式...10k/(10k+100+1)=0.9900(損失1.00%)或者,用了100米,阻抗有10Ω,加入上式...10k/(10k+100+10)=0.9891(損失1.09%)和未考慮訊號線的狀況比起來...幾乎沒有變化(損失只增加了0.01%或0.1%)。

這是因為...訊號線的阻抗,不論是1Ω、10Ω,相對於後級高達數萬歐姆的輸入阻抗,根本微不足道(不會分掉多少電壓)。

也就是說...訊號線阻抗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論長度有多長,你都用不著擔心。

(這也是為什麼訊號線不必很粗的原因之一)...後級&喇叭的關係同樣基於"分壓原理"...因為喇叭的輸入阻抗通常不過是4、8、16Ω,所以,後級的輸出阻抗就要設計成非常低(通常約在0.01-0.1Ω)。

若後級輸出阻抗為0.1Ω,則...當喇叭阻抗為4Ω...4/(4+0.1)=0.9756(損失4.24%)當喇叭阻抗為8Ω...8/(8+0.1)=0.9877(損失1.23%)當喇叭阻抗為16Ω...16/(16+0.1)=0.9938(損失0.62%)...但把喇叭線阻抗考慮進去,可就不一樣了...假設喇叭線阻抗為0.1Ω(每米),用了10米,阻抗有1Ω,加入上式...4/(4+0.1+1)=0.7843(損失21.57%)(增加17.33%)8/(8+0.1+1)=0.8791(損失12.09%)(增加10.86%)16/(16+0.1+1)=0.9357(損失6.43%)(增加5.81%)我們可以看到...喇叭線阻抗的影響,比起訊號線阻抗的影響,程度上大了很多、很多、很多。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講三次)這是因為...喇叭的阻抗再怎麼高,也不過是16、32Ω,相較之下,喇叭線的阻抗,就算只有0.1Ω、1Ω,還是會顯得很大(會分掉很多電壓)。

也就是說...喇叭線阻抗的影響,千萬不能忽略,尤其是對低阻抗喇叭而言,更是超乎想像的大。

...結論若為低阻抗喇叭...絕對要...喇叭線短+訊號線長。

而且喇叭線要越短(+越粗)越好,盡可能降低喇叭線的阻抗。

後級擺在喇叭附近,但高度要盡量放低。

...若為高阻抗喇叭...同樣應該...喇叭線短+訊號線長。

但若喇叭線夠粗(約>16AWG),也不會太長(約<5米),讓喇叭線的阻抗可以壓低(約<0.05Ω),那麼,影響就不至於太大...16/(16+0.1+0.05)=0.9907(損失0.93%)那麼,要採用...喇叭線長+訊號線短,也是可以(但訊號損失還是比另一種方式略多一點)。

後級就可以擺在前級附近。

...總之,基本原則就是...喇叭線...越短越好。

如果2米就夠了,就不需要買3米。

如果1米就能解決,就不要用到2米。

訊號線...不管多長都無所謂。

雖然長到50米、100米也無妨,但短一點還是比較好,至少比較省錢(現在的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