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罐子理財法的實作困境 | 六罐子理財法app

六個罐子理財法的實作困境 · 複式記帳法iOS APP:Money Manager Pro (+PC Editing) by RealByte · 複式記帳法Android App「 Money Manager ...Skiptocontent Tags:六個罐子理財法,小資,小資族,理財,記帳,財商Postcategory:金錢財務記事Postpublished:2018-Jun-06Postlastmodified:2020-Oct-10Readingtime:1minsread五月初收到讀者來信,他看了我之前寫的「2016改用六個罐子理財法記帳實作記錄 」,問我「支出的科目是保留我們一般的食衣住行育樂這樣子分類,還是改成六個帳戶為支出科目?」這是一位跟我一樣記帳了好幾年的讀者、也經歷著不同階段。

猜測是像我寫下這樣菜鳥歷程的人不多、而且同樣碰到了轉換的問題,所以才問我吧?雖然我也不記得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採用這樣子的六個帳戶理財方式、而是變成使用複式記帳法確實掌控我所有帳戶金額,但藉著這個提問,我重新審視整理了一下以前實作六個罐子理財法的歷程、遭遇了什麼?為什麼不再使用了。

訂閱部落格,獲得不過期的3C實用技巧與自我管理方法!那時候我使用的是虛擬帳戶,但是誠如那時候在文章裡面說的:「其實真正執行起來,自律的節制才是最大挑戰」。

到底當初「用了什麼方式?而對應的困境又是什麼呢?我怎麼解決?」第一個問題是控管不易。

無論是歸類成虛擬【帳戶】,還是寫在【科目】都不是重點,只要是【虛擬】的,就缺少一些現實上的既存限制,當我們試圖仰賴個人自律來突破這樣的限制去達成控管,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負擔、負擔越大,也越難以長久。

以我自己個人的經驗來說,使用六個虛擬帳戶來處理會很容易亂掉,我後來曾經採用主科目與次科目的方式,也就是「帳戶」用的是實際現金、各銀行、⋯「主科目」財務自由、教育⋯等六個「次科目」食衣住行育樂⋯這是因為對我來說各種花費的比例依然在注重點,就像是投資組合有比例一樣。

有些APP沒有主科目與次科目的話,就加在科目前面。

ex:財務自由10%-投資xxx生活必須55%-食物/早餐(通常這種情況我會直接更換不再合用的APP)不過由於寫在科目上,並沒有辦法達到「控管」的功能,因為實體帳戶空了無法透支、但APP科目卻可以;當然虛擬帳戶也是輕易就被透支了。

要能在執行上最容易的方式,其實是每個銀行帳戶對應一個「六個帳戶之一」,而且確實執行每個帳戶的單一用途。

只是要【在app紀錄上清楚】的話,那採用「主科目+次科目」、或是「把字加在科目前面」的方式就可以了。

但是久了卻幾乎可以說亂掉是必然的。

第二個問題是,就算是紀錄科目,也覺得統計起來哪裡怪怪的?除了因為自己數學計算不太好,還在我很久以後才發覺:那是因為六個帳戶與其稱為[帳戶],不如稱為[(帳戶的)可用餘額],這樣更不容易混淆,它既不是收入也不是支出。

也因此才會有應該怎麼紀錄才清楚的問題。

仔細想想,每個月分配的比例明明是一樣的,但金額卻一直隨著花掉的錢在變動,跟我一樣數學不太好的人因此就亂掉了,到底現在花了百分之幾啊?所以才會有用信封或帳戶的方式,直觀看到可用餘額就簡單多了。

此外打個比方,用六個罐子理財法的話在一般記帳APP統計裡面,光是看支出圓餅圖之類的,可能好幾個月也沒有長期儲支出的科目,那就平白少了10%,也就是100%支出的圓餅圖,其實明明只涵蓋了90%,那麼舉例就算科目上寫明了是10%娛樂,我也確實是用了這10%,統計圖上卻會顯示我使用超過10%呢,這怎麼可能正確呢!這個解法就跟上面一樣,使用實際帳戶看餘額就可以了。

雖然利用APP分配預算也可以看出自己是否超支,但同樣會遭遇跟第一個一樣的“虛擬”控管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改用實體帳戶後,我自己的選擇困難症與銀行的手續費。

我在不同的金額使用不同帳戶刷卡取得較高的現金回饋,所以為了維持六個帳戶的餘額正確,消費完畢要轉帳補回帳戶,因為不同銀行會有手續費反而造成我的麻煩,這個成為了我後來沒有使用六個帳戶的主因之一。

(雖然時至今日,手續費這個問題已經可以靠銀行子帳戶、或是數位帳戶的每個月跨轉優惠次數來彌補,可以參考 手機就行!Richart新開戶送你500分享金(延長到2018/10)這篇文章)第四個問題:我的使用習慣——無法也不想克服。

所以就改用複式記帳法了!我使用悠遊卡之類的電子票證、在這方面如果想要控管的話,可以在每一次轉固定的金額進去、固定用途、記錄的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