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和紙本書比較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電子書vs. 紙本書: 還有討論的意義嗎?|Pick-Up|端傳媒 ...

十年過去了,儘管電子書逐漸普及,但在英國和美國這些出版重鎮,紙本書的銷量近年卻不跌反升。

這場「電子書vs.紙本書」的校競,並沒有想像 ...



2. 大腦偏愛紙本書

人們閱讀紙本書時,可能會在腦中建立如地形般的心智地圖,比起使用螢幕 ... 電子​書閱讀器也無法重現紙本閱讀帶來的某些觸覺經驗,缺乏這類經驗會讓 ... 這種方法對於認知的負擔可能比較輕,讀者可以把更多力氣放在理解上。

購買本期瀏覽全文前往科學人知識庫編輯推薦大腦偏愛紙本書2014-02-01賈布爾(FerrisJabr)人們閱讀紙本書時,可能會在腦中建立如地形般的心智地圖,比起使用螢幕閱讀,更容易記住內容、提升理解力。

重點提要■過去20年來的研究顯示,人們透過紙本閱讀,比使用螢幕更容易理解與記憶文本。

讀者使用螢幕閱讀無法憑直覺瀏覽文本,對長文也無法形成心智地圖,還可能會抑制理解力。

■一般而言,使用螢幕閱讀在認知與生理上耗費的資源比紙本閱讀來得多。

除了捲動需要持續的意識外,平板與筆記型電腦的液晶顯示器直接對著人臉發光,容易造成眼睛疲勞與頭痛。

■初步研究顯示出,即使是「數位原住民」(digitalnative),透過紙本閱讀更可能記住故事的要點,因為功能強大的電子書和電子書閱讀器太容易讓人分心。

近兩年來,Youtube廣為流傳的其中一部影片,一開始的劇情相當平凡:有位一歲大的小女孩正在玩iPad,手指滑過觸控螢幕、胡亂移動著小圖示。

在接下來的場景裡,小女孩似乎在捏擠、滑動、點擊紙本雜誌頁面,就好像它們也是螢幕一樣。

為了戲劇效果,影片裡不斷重播著這些手勢的特寫。

這部影片的標題是「雜誌是壞掉的iPad」(AMagazineIsaniPadThatDoesNotWork),對小女孩的父親來說,這是世代交替的證據。

他在影片的旁白裡寫著:「對於數位原住民來說,雜誌現在變得無用、無法理解。

」所謂的數位原住民(digitalnative)是指從很年幼的階段就開始與數位科技互動的人,他們身邊不僅充斥著紙本書和雜誌,還有智慧型手機、Kindle與iPad。

不論他的女兒是否期待雜誌具備如iPad般的反應,這部影片讓某個問題成為焦點,而跟這個問題有關的讀者遠比我們當中最年輕的人都還要年幼許多。

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用來閱讀的科技產品,會怎麼改變我們的閱讀方式?至少從1980年代開始,心理學、資訊工程學、圖書資訊科學等領域已經發表了上百篇研究,探討人們在紙張與螢幕上閱讀的差異。

1992年以前,大多數實驗顯示,使用螢幕閱讀故事和文章,速度會變慢、記憶內容也較少。

但隨著各種閱讀載具的螢幕解析度越來越好,不同研究結果開始浮上檯面。

近年研究指出,大多數人依舊偏好紙張,尤其是需要長時間專注的時候,但隨著平板電腦和電子書閱讀器技術獲得改善,有關新知與休閒方面的數位內容變得越來越普遍,人們的態度也開始發生變化。

目前,在美國民眾購買的書籍當中,電子書的比率超過20%。

即使這些技術越來越親民且受歡迎,1990年代初期之後發表的研究,大多仍符合先前的結論:紙張做為閱讀載具,仍然具備螢幕所沒有的優勢。

研究數據、民調和消費者報告一致指出,數位載具無法讓讀者有效率地瀏覽長篇文章,並可能隱約抑制了閱讀時的理解力。

相較於紙張,當我們使用螢幕閱讀時,可能消耗更多心智資源,連帶在閱讀結束時更難記得自己讀了什麼。

不論人們是否意識到,比起使用紙張,在接觸電腦或平板電腦時,心智狀態通常不傾向學習。

電子書閱讀器也無法重現紙本閱讀帶來的某些觸覺經驗,缺乏這類經驗會讓某些人感到不安。

美國塔弗茲大學的認知科學家沃爾夫(MaryanneWolf)表示:「閱讀是有實體性的,當我們逐漸傾向數位閱讀時,這個實體性可能比我們考慮得還要多──當科技持續進步時,我們或許太少省思了。

我想要保有傳統閱讀型式中最好的部份,但同時我也知道何時該使用新的載具。

」建構文本的心智地圖  想知道紙本閱讀與螢幕閱讀有何不同,必須先知道人腦怎麼詮釋書寫語言。

文字是用來表示聲音與想法的符號,但大腦也把它們視為實體。

正如沃爾夫於2007年的著作《普魯斯特與烏賊》中所說,我們不是生來就具有專司閱讀的大腦迴路,大約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人類才開始書寫文字。

在孩童時期,腦部會把各種專司其他功能的神經組織交織在一起,像是講話、運動協調、視覺等,然後即時組合出全新的閱讀迴路。

  重新被賦予目標的這些腦部區域,有些專門辨認物體。

例如,讓我們可以根據水果獨特的形狀,



3. 電子書研習心得(1) 電子書vs紙本書

電子書和紙本書的展示形式頗為相似,但製作內容和組成部份極不相同,粗略比較​如下︰. 電子書. 閱讀器︰電子產品和設備,舉凡kindle、手機、 ...跳到主要內容電子書研習心得(1)──電子書vs紙本書日期:8月21,2012取得連結FacebookTwitterPinterest以電子郵件傳送其他應用程式差不多半年前,放棄了把留學書稿出紙本的決定,都兩年了,沒有人願意出。

問過其他人意見,都說排個電子版就好,因而,發了狠似的研究電子書這種東西到底是甚麼。

一轉眼半年過去了,文字修訂尚未完成,卻買了一台kindle回來準備測試……這篇文章算是小小的研習心得,我不懂程式,也不擅長電腦,所以,只能夠以最淺白最低技術的層面說明,到底甚麼是電子書。

◎構成比較電子書和紙本書的展示形式頗為相似,但製作內容和組成部份極不相同,粗略比較如下︰電子書閱讀器︰電子產品和設備,舉凡kindle、手機、平板電腦、電腦,只要能夠正常讀取及播放電子檔。

圖書檔案︰一種以數位科技製作而成,能夠儲存、修改、供數位產品讀取的圖文檔。

格式待後文再續。

檔案軟件︰舉凡一切能讀取圖書檔案的軟件,除讀取,可能還附有「圖書檔案管理」、「個人化圖書館」等功能。

周邊︰例如閱讀器皮套、電子筆、電源線、檔案傳輸線。

不列入閱讀器範圍之內,因許多東西都不是閱讀時的必須品。

紙本書紙︰不同材質的紙張。

內容︰文字、圖片。

周邊︰書套、書封、書腰、贈品(若有)從以上的比較不難看出,紙本書的構成比電子書要簡單得多。

目前常說的電子書,是一整套電子產品,或者容許我稱之為「工具箱」。

買電子書,不止是一本書,而是整套工具買回去,再從貨架上挑選新「工具」,加入「工具箱」裏。

而紙本書,買了它就是一本書,沒有其他附加。

換一個說法是,電子書是一套工具然後有無限的延伸銷費可能,紙本書是一本書,買下來沒有延伸消費可能(續集呀甚麼的不是延伸消費,除非有出版社膽敢在一本書裏面空白了五十頁,然後要求讀者再附費,補回那五十頁。

概念是一件實質的物體)。

再補充說明就是,電子書可透過不同的閱讀器讀取和展示不同的檔案。

如果同一個電子檔在iPad上,會展示成10.5吋,放在電腦,可能就是21吋。

所以電子書應該稱之為,能透過不同電子儀器上展示不同圖書檔案的工具。

假如有一台洗衣機的控制面版能讀出及展示epub檔案,那麼這台洗衣機也是電子書。

紙本書卻不行,若非改版,不然同一堆圖文,沒有辦法因應不同紙張改變顯示方式。

即使,不能用一張A4紙,放在書上,令書上的圖文浮現在A4紙上。

對於很多愛書人,特別是版本學的行家而言,縱然文字和內容相同,但改版了,甚至印刷次數不同,那本書,已經不是同一本書。

更誇張的是,同一本書的同版同刷,在概念上都可視為兩本不同的書。

(等同有一件衣服髒了,再買一件同款,也會生起「已經不是那一件」的感覺……女友︰「你變了,你變了。

你和以前不一樣了!」)。

◎一和全,全和一可是人們並不會覺得,從一台電腦複製的一個閱讀檔,放到另一台電腦上,兩個檔案是不一樣的東西。

好比,A君複雜一段影片[例子.avi]給B君,B君並不會覺得,[複製-例子.avi]是另一套電影,甚至B君把它轉成[複製-例子.rmvb],概念上,它還是同一套電影。

試試看,現在A君借一本《例子》給B君。

B君日翻夜翻,使得《例子》其中一隻角皺了、內頁有手指印和咖啡跡。

還書時A君會說甚麼?「這還是同一本書嗎?」這麼一看,人們對於紙本書和「物質」的概念是相同的。

物質會折舊、變異,在人類和物質接觸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微妙的感覺。

這種感覺決定了它在他心裏的印象和地位。

當然,很多人是沒有感覺的,情況等同有人發現衣服沾污了很心痛,有人覺得沒關係,多買一件就好。

進一步想一想,如果是電子閱讀器發生變異,那怎麼辦?人們會產生甚麼感覺嗎?會的。

但為甚麼圖書檔案又不會呢?打個比喻,iphone損壞了,都會很心痛︰這台機器很貴的呀。

可是圖書檔案損壞了,大家會心痛嗎?不會。

再找回來就好。

在這裏容許我把圖書檔案和其他電子檔作一個比較。

就以[射鵰英雄傳as黃日華]為例,首先是將近二十



4. [曹家榮] 別再想著取代紙本書!搞錯方向的電子書|數位時代 ...

用iPad 搭配電子書的APP 所帶來的閱讀體驗,遠比盯著電腦螢幕來得好 ... 書,也可以大略知道要查的段落是在這本書的哪裡(例如,大概是比較 ...新聞最新新聞數位專題熱門圖解專家觀點主題分類前端科技5G通訊AI與大數據電動車/交通科技物聯網區塊鏈能源環保服務消費新零售金融科技服務創新產業應用半導體與電子產業醫療生技資訊安全智慧城市智慧製造雲端運算與服務數位生活3C生活遊戲/電競影音/新媒體教育/人文企業職場商業經營創新創業行銷與Martech職場/工作術程式開發產業動態數位行銷學院課程一覽企業內訓團票預購品牌活動社群活動未來商務展MeetTaipei品牌社群未來商務Meet創業小聚雜誌最新出刊訂閱優惠關於我們內容轉載規範服務條款與隱私權政策廣告刊登場地租借徵才聯絡我們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服務時間:週一~週五09:00-12:00;13:30-17:0010694台北市光復南路102號9樓aboutus|廣告刊登|場地租借|內容授權登入/註冊熱門新聞活動會員[曹家榮]別再想著取代紙本書!搞錯方向的電子書2015.10.18名人觀點曹家榮用iPad看書…我在2011年的時候買了第一台iPad。

在那之前,雖然平板電腦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新玩意,但並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讓我願意掏出錢包。

直到我因為研究需要,得大量閱讀英文的期刊論文。

那時,我困擾於一方面不想全部將它們印出,另一方面卻也無法忍受在電腦上閱讀的痛苦。

於是我想到了用iPad來唸這些論文。

iPad當時確實解決了我的難題。

我不再需要花費很多紙跟墨水印論文。

用iPad搭配電子書的APP所帶來的閱讀體驗,遠比盯著電腦螢幕來得好的多。

以觸控螢幕為基礎的翻頁、縮放,以及可以直接手寫加入註解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我仍然可以躺在沙發上看「書」。

直到今天,我那老舊的iPad2裡面其實還存放了當時的那些期刊、文章。

(圖說:2011年VOUGE發表iPad版電子雜誌,賀大新攝影)因此,我大概也算的上「曾經」是電子書的愛用者。

沒錯,曾經。

如果今天你問我,是否推薦用電子書來閱讀,我確實不會像過去那樣如此推薦電子書。

就像上個月這則新聞提到的,不如五年前人們所預期的,紙本書至今不僅仍未凋零,甚至有了復甦的趨勢。

但是,為什麼呢?為何一度已經被敲醒喪鐘的紙本書,沒有如預期般死去?或者,該這麼問:為什麼電子書沒有取代那老舊的印刷技術物?「看書」不只是用看的關於紙本書的逆襲(或是說根本沒有死),有過許多種看法。

例如這個物件本身的存在、氣味、痕跡所帶有的記憶、情感等等。

這樣的說法有其說服力,但難免令人嗅到一絲絲的懷舊氣息。

(圖說:紙本書仍有其魅力,就像這本當初很多人搶翻天的SexandtheCity,賀大新攝影)因此,一如過去我經常提到的觀點,這一次我也同樣想從「媒介」的角度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這意味著兩件事情需要注意。

首先,雖然我們直觀地總是將媒介想成透明、中立的中介,也就是單純傳遞訊息的通道。

但實際上媒介是有其物質性的。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經常「無視」媒介本身,只注意其承載的訊息內容。

但每一個媒介本身其實通常都是一個(或多個)東西、物件。

例如,「書」從紙張發明前的石板、竹簡到近代的印刷紙本,雖然它都是傳遞資訊、知識的載體,但卻有其不同的物質特性、都是某種「東西」。

所以,書並不只是用「看」(或者讀、唸…)的。

「看書」這一概念就是典型地忽略了媒介本身物質性的結果。

實際上,在看書的同時,我們也拿著書、翻書、或甚至用指尖在書本上追尋著故事的軌跡。

(圖說:書不是只是用來看的,它可以翻可以聞,王士豪攝影)國外一些研究者關於電子書與紙本書閱讀差異的探討,也曾經提到類似的觀點。

這些討論指出紙本書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夠提供物理回饋,例如翻頁的觸感,因此不同於電子書的閱讀。

更精確地說,這其實涉及了我們人在行動時下意識地建構出的「空間感」。

舉例來說,我的房間裡有一個大書櫃,上面(雜亂地)放滿了書。

但是當我要找其中某一本書時,多數時候都可以大略地知道從哪個位置開始找起。

並不會因為我沒有按照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擺放書籍,就得每次都從第一排的第一本書開始找起。

看書時也是一樣。


5. 出版電子書還是紙本書?

我至今還是一個喜歡閱讀紙本書大於電子書的人,無論是文學小說、攝影繪畫,總覺得紙本書讀起來比較有感覺,也比較保護眼睛(? ... 電子書畢竟是以3C平板作為閱讀載體,省去了大量的印刷和紙品的費用,可為省下極大的 ...返回網站返回網站出版電子書還是紙本書?如何出書,如何輸出3·市場評估,出版概念我至今還是一個喜歡閱讀紙本書大於電子書的人,無論是文學小說、攝影繪畫,總覺得紙本書讀起來比較有感覺,也比較保護眼睛(?),而電子書則更像是「資料」。

不過我也不得不承認,許多時效性的文章雜誌,特別是報紙周刊,的確是透過手機平台來閱讀的多(自從X周刊不再印紙本之後,整個週刊雜誌基本上就是落日黃昏血本無涯,當然有名牌大廠投贊的時尚雜誌例外)。

對於一個想以自出版形式出書的作者而言,這是一個絕對是一個不可不考慮的時代脈動啊!電子書的最大優勢對於想出第一本書的作者而言,電子書最大的優勢就是「成本」。

電子書畢竟是以3C平板作為閱讀載體,省去了大量的印刷和紙品的費用,可為省下極大的成本,加上電子書的上架、修改更為便利,所以在時間上和修改上是較為方便彈性的。

但要知道的是,電子書還是有其編輯和排版的流程和時程在,絕非只是今天把word檔交給出版平台,明天就可以上架。

而且一旦確定了編輯和排版,要改正也是需要額外的時間和費用,只是相對紙本可以比較方便罷了上面,切莫把電子書想得像是部落格文章一般,今天想改動就可以立刻改動,要牽扯的還有品項管理和排版編輯的部分,書之所以為書,便在他的嚴謹度。

紙本書的不可磨滅一般的民眾可能對印刷和紙品的費用不甚清楚,但一次千本以上的印刷量和紙品費,千萬別以一疊A4紙這種簡單的想法來衡量,畢竟紙本書有他的裝幀美學和設計感在,整個印刷下來的硬體費用可以就佔了總製作的一半。

說起來紙本書的缺點很多,一是成本高,二是難以修改,三是占空間,但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紙本書仍然不可磨滅呢?我總結一個字,因為「爽」。

這很難說明,但如果我出書沒有成本考量,當然是要出紙本書才「爽」啊。

因為成本高所以格外珍貴、因為難以修改所以特別謹慎、因為占空間卻也真實存在,此外,必須是紙本書,才能在書店裡被人找到啊!這種「爽」,嗯,是需要錢來堆砌的。

選擇自出版的你,可以從哪些地方來評估?說了這麼多,應該可以很輕鬆的看出紙本書和電子書的差別在哪了,很功利也很現實的原因,就是因為「成本」。

倘若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也不知道是不是市場能接受你的書本,那或許可以用成本較低的電子書作為試水溫的載體,減去紙本印刷的成本,來陶冶下一本書的養成環境也不賴的;那倘若今生今世只有這一本書了,不管深富紀念意義也好,或是肩負家族血淚也好,或者你是一個重爽度重感覺大於一切的人,紙本書或許是你要選擇的出書方式了。

對了,沒有什麼「一半電子書、一半紙本書」的選項,基本上只有選一種作,或是兩種都做的選項,(除非你前半本是電子,後半本是紙本,那就還有可能,只是很蠢),因此只有「要做紙本書、也做電子書」的可能,依據自己的狀況,想好哪種書本的載體,才是最要緊的事。

訂閱上一篇什麼是自出版?好處在哪裡?下一篇出版社編輯是你最好的戰友 返回網站所有文章×快要完成了!我們剛剛發給你了一封電郵。

 請點擊電郵中的鏈接確認你的訂閱。

好的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