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黎明到衰頹:今日文明價值從何形成?史學大師帶你追溯西方文化五百年史(問世18周年典藏版,上下冊)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從黎明到衰頹:今日文明價值從何形成?史學大師帶你追溯西方文化五百年史(問世18周年典藏版,上下冊)
◆人類文明最具關鍵性的五百年史,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化史巨作◆「這不是一本普通的史書,而是一位博雅老人一生讀書與反思的最後結晶!」──余英時◎ 問世18周年典藏版,大開本全新排版校訂為何西方文明成為舉世標竿?又如何走向衰頹?史學大師巴森以最具人文主義的洞見素養,細緻耙梳西方文化的深層結構。◇論述西方文明五百年的歷史,反襯當前文明的困境 五百年來,西方文化成為人類文明的指標、普世價值的標竿。幾次宗教、政治、思想、社會層面的重大變革:民主政體、社會主義、個人自由、女權運動、性解放、工業化社會、原子彈、網際網路──西方文明帶來的美德與罪惡,形塑了今日世界的樣貌,滲透入每個人的生活,而這一切究竟從何開始?史學大師巴森帶你回到過去,細說西方文明如何在五百年間漸漸開花結果,又如何盛極而衰,面臨再生的瓶頸。◇四場革命交織出今日你我的世界 巴森認為,自西元1500年起西方有四場「真正的革命」:宗教改革、君主集權、法國大革命、俄國革命(共產革命);他以此為軸,詳述這些變革對思想與物質層面所帶來的衝擊,如何交織出今日的世界。五百年的歷史裡,有爆炸性的大事件,也有乍看瑣碎卻寓意深遠的瑣事,在巴森流暢的文筆之下,多不勝數的種種事件人物,逐漸融合成一幅西方文明的立體圖像……◇二十世紀的結束,正是西方文明價值的終結? 五百年時空之旅到了尾聲,巴森敏銳地指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除了科學與技術之外,文化發展似乎陷入停滯。文化進入衰退期了嗎?未來還可能復興嗎?這是大師巴森的深慮,也是今日仍在鼠籠中不停奔跑的我們,不容忽視的隱憂。 ◎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終身成就獎得主余英時專文推薦 ◎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郝譽翔專文推薦 ◎ 「故事」網站創辦人涂豐恩專文導讀 ◎ 本書榮獲金鼎獎首屆最佳翻譯人獎 ◎ 《紐約時報》書評評為絕世之作,暢銷書排行榜連續14周名列前茅 ◎ 入選美國國家圖書獎2000年年度非小說好書 ◎ Amazon五星強力推薦;邦諾書店Top10推薦;每月之書俱樂部重點選書。 ◎ 誠品書店「年度之最重量出版」;博客來書店「年度百大人文類暢銷書」。 ◎ 《時代週刊》、《新聞週刊》、《紐約客》、《金融時報》、《泰晤士報》、《衛報》等歐美近百家權威媒體一致推薦。◎各界菁英聯名推薦:(依推薦先後排序)王汎森∕中研院院士李匡悌∕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吳文星∕師大歷史系名譽教授陳正國∕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單德興∕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李遠哲∕前中研院院長王岫∕作家、文字工作者梁其姿∕中研院院士金恆煒∕《當代》雜誌創辦人李筱峰∕北教大台文所名譽教授陳超明∕政大外語系兼任教授盧建榮∕文大歷史系退休教授彭鏡禧∕台大外文系名譽教授周英雄∕交大外語系榮譽教授沈君山∕前清大校長黃俊傑∕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楊澤∕作家晏山農∕文化工作者葉李華∕前交大科幻中心主任龔鵬程∕佛光大學創校校長劉美君∕前交大外文系教授胡平生∕台大歷史系名譽教授蔡文甫∕九歌出版社發行人張哲嘉∕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黃進興∕中研院副院長廖隆盛∕師大歷史系兼任教授孫中興∕台大社會系教授劉亮雅∕台大外文系、台文所合聘教授熊秉真∕前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所長朱偉誠∕台大外文系副教授何春蕤∕中央英語系榮譽教授陳華∕清大歷史系榮譽退休教授楊牧∕前中研院文哲所所長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作者簡介巴森Jacques Barzun 西方文化史大師,一九〇七年生於法國,一九二〇年隨父抵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歷史與法律。畢業後即留校執教,歷任該校羅塞斯歷史講座教授,後曾任教務長、院長,同時為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的榮譽研究員。七十年來,巴森教授編著有三十餘部著作,內容無所不談,包含音樂、思想史,當代藝術、科學評論,甚至還有偵探小說的導讀。他獲有美國國家藝術人文學會金質獎章,兩度任該會主席。 早於二十世紀三〇年代,巴森就有撰寫一部西方文化史的念頭,但被長者阻止,認為他太年輕,最好推遲到八十歲之後再動筆,於是他接納這個意見,到了八十五歲開始著手撰寫此書,於高齡九十三歲時出版。二〇一二年逝世,享嵩壽一〇五歲。相關著作:《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從黎明到衰頹:今日文明價值從何而來?史學大師帶你追溯西方文化五百年史(問世18周年典藏版,上冊)》《從黎明到衰頹:今日文明價值從何而來?史學大師帶你追溯西方文化五百年史(問世18周年典藏版,下冊)》譯者簡介鄭明萱 文學、文史、文物翻譯人。著有《多向文本》,主要譯作包括中譯《極端的年代》、《少年時》、《費城奇蹟》、《哥倫布大交換》、《到葉門釣鮭魚》、《數學天方夜譚》、《青花瓷的故事》,以及英譯《故宮勝概新編》、《匠心與仙工-故宮明清雕刻》等多種。並以本書《從黎明到衰頹》榮獲第二十九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二〇一四年因病離世。
推薦序:一部文化史巨著 余英時推薦序:知識份子的典範 郝譽翔二○一八年最新版推薦序:巴森:二十世紀的史學靈魂 涂豐恩譯者贅言:是譯者,也是讀者作者正體中文版序:近代西方文明全景畫作者小記開場白:從當前事務到本書主題第一卷:從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到波義耳的無形學院第一章 西方在分裂第二章 展開新生活第三章 優秀的文采第四章 「藝術家」誕生了第五章 時代的橫剖面:一五四○年前後從馬德里看世界第六章 書寫「優」托邦第七章 史詩與笑劇、詩詞與音樂、批評與公眾第八章 時代的橫剖面:一六五○年前後從威尼斯看世界第九章 無形的學院第二卷:從凡爾賽的泥沙到網球場第十章 君主之革命第十一章 清教徒做民主人第十二章 禮儀臨天下第十三章 時代的橫剖面:一七一五年前後從倫敦看世界第十四章 入目滿豐盈第十五章 大百科世紀第十六章 時代的橫剖面:一七九○年前後從威瑪看世界第十七章 被遺忘的隊伍第三卷:從浮士德上部到「下著樓梯的裸女二號」第十八章 智與心並用第十九章 時代的橫剖面:一八三○年前後從巴黎看世界第二十章 眾國會之母第二十一章 物御人第二十二章 時代的橫剖面:一八九五年前後從芝加哥看世界第二十三章 精力聚巔峰第二十四章 立體派十年第四卷:從「大錯覺」到「西方文明,非滾不可」二十五章 大錯覺二十六章 藝術家做先知、扮弄臣二十七章 擁抱著荒謬二十八章 常民生活與常民時代(一九九五年前後從紐約看世界)作者注人名索引主題索引
■推薦序一部文化史巨著 余英時 讀書的經驗因人而異,介紹公認的「必讀書」是很難的。從張之洞的《書目答問》 ,到一九二〇年代胡適和梁啟超開列的「國學書目」,都曾熱鬧過一時,但在專門研究國學圈外究竟有多少影響卻不容易估計;即使在專門圈內,其效果也難說得很。所以一九二五年魯迅答《京報副刊》關於「青年必讀書」的問卷,便諷刺地說:「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我並不想學魯迅的筆調,不過對他的窘困卻是同情的。 現在只說我個人的經驗。我對於歷史、文化、思想之類的知識發生了追求的興趣,大概是一九四七至四八年間的事。當時閱讀的範圍很廣,但都是淺嚐即止。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我在一九五二年從香港新亞書院文史系畢業還沒有大變化。每一個人都受時代的影響。在我成長的歲月中,中國文化思想正處於最衝突、也最混亂的狀態。所以中國傳統的、西方自由主義的和馬克思派的書刊我大致都接觸過。《圍城》小說中的方鴻漸,讀書「興趣很廣,心得全無」,大概也是我早年的寫照。現在回想起來,唯一可報告的是我是帶著許多困惑和問題去泛觀群書的。而這些困惑和問題則都起於我必須解答關於自己的價值抉擇和人生取向。我不願意為當時混亂的思潮所淹沒,總想找到一條可以心安理得的道路,使自己可以清醒地走下去。這點想法是我們當時東摸西看的主要動力。但是在閱讀過程中,並沒有某一部或幾部書對我起過「頓悟」的作用,也沒一位或幾位古今中外的大師使我崇拜到五體投地的境界。在讀書世界中,我是一個「多神論者」,我觀賞許多名著,也佩服許多傑出的大師,從不敢存一絲狂妄的念頭。然而我要追尋的畢竟是自己的精神歸宿,這不是任何別人能給我的,無論他是多麼偉大。所以我的經驗可以用杜甫「轉益多師」這半句詩作為總結。不過讀書必須取法乎上,在任何一門學問中都要選取第一流的著作。青年人的興趣各有不同,只能各就所需,向識途徑者請教。這在今天並不是難事。 上面的說明雖是我的早年經歷,其實大體上也通用於中年以後進入專門研究領域的階段,不過有「多惑」與「少惑」之別而已。總之,我一生讀書只不過是一個多方面摸索的過程,「困知」、「日知」的感受很深,大徹大悟的境界則從未到達過,這也許是學術研究不同於宗教信仰的緣故,始終支持著這個摸索過程的動力則是一種與日俱增的求知樂趣。 最後,我也願意介紹一部書,但不是我早年所讀的名著,而是在偶然讀到的新作。西元兩千年美國出版了歐洲文化史大師巴森的《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寫的是五百年來西方文化生活的演變史。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史書,更不是教科書,而是一位九十三歲高齡的博雅老人一生讀書和反思的最後結晶,他面對著西方文化價值受到全面質疑的今天,提出了他個人的觀察。我不可能在這裡介紹這部八百頁的大書,有興趣的讀者必須自己去發掘它豐富的內容。此書深入淺出,大可雅俗共賞。後現代派的讀者也許會覺得其中某些論點不甚相契,但這是不相干的。我推薦它是因為它可以讓我們窺測西方人文修養深厚的學人究竟是像什麼樣子。此書出版是當年美國文化界一件大事,報章和電視都有評論和訪問。中國人如果真要想重振「人文精神」,這是一塊大可借鑑的他山之石。順便介紹一下巴森,他出生在法國,十三歲移民美國,一直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史學教授和文科領袖,但已退休二十多年了。 這部令人百讀不厭的《從黎明到衰頹》,現在有中譯本了,這是使我十分興奮的事。這部中譯本完全對得起原著。我抽閱了譯本的有些篇章,並與原書比勘之後,我發現譯者的巧筆很能盡原文的曲折。這是一部很難譯的書,因為其中充滿著西方文化史上各方面的專門名詞和典故。但譯者都能反覆推敲,最後以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讀了這部譯本,不懂英文的人也可以對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演變,獲得一種有深度的認識。我願意鄭重推薦這本好書給中文的讀者。余英時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
第一章 西方在分裂 「近代」之始,極富典型特色,係以一場革命揭開序幕,一般稱之為「新教宗教改革」(直譯抗議宗,又稱更正教,即一般習稱之基督教)。然而這樁從十六世紀之初發端,前後持續一百多年方告結束的事件(姑且假定它已經真的結束了),事實上根本就是一場革命,具有革命的一切特色。我以為革命的特色,就在權力與資產因某種思維、理念之名,發生劇烈極端的轉移。 我們已經養成習慣喜歡凡事必稱革命,於是這也革命,那也革命。隨便一項新器物、一種新用途,改變了我們慣常襲用的事物或習慣,便要大驚小怪地嚷嚷:「革命性!」殊不知真正的革命,所改變者豈僅止於某項個人習慣或某種廣泛常規。革命為文化帶來嶄新面目;從一五○○年代這場大變動之後算起,一直走到當前,只有另外三大事件可歸入革命類別。沒錯,歷史書中冠上革命頭銜的變亂繁多,前後不下十數起,但若論其重大,卻只在其劇烈,而不在其革命性。更何況這些撼動其實都只是局部性的餘震。真正震央僅只有四︰即十六世紀的宗教革命,十七世紀的君主政治革命,橫越十八、九兩世紀標榜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法國」革命,及二十世紀楬櫫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俄國」革命。 之所以用引號,意在表明所謂法國及俄國革命,只是一種沿用的習慣說法。因為在這兩場動亂爆發成戰事以前,背後的思維理念都早已分別在整個西方世界醞釀有年了。而通常所說的一七八九年及一九一七年,意義也只在標示出引爆的年分日期。須知四大革命一經發動,其後都歷經數十年歲月,才理出一個頭緒,釐清當初原始的意向及連帶產生的眾多副作用─而其主導的精神思想,作用甚至至今未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