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5月

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

作者:許壽裳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中心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01日
ISBN:978986025130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60元

  許壽裳是戰後臺灣文化重建的「領航者」,也是臺灣大學中文系首任系主任。一九○九年留日歸國,之後深受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倚重,歷任教育界要職;一九四六年夏,他應好友陳儀之邀,赴臺灣主持戰後臺灣的文化重建工作,無論是任職臺灣省編譯館,抑或臺灣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任內無不戮力興廢,成果有目共睹。本書收錄他在臺灣時期散見於各刊物的研究與評論文字,以及《魯迅的思想與生活》和《怎樣學習國語和國文》兩部專著,完整呈現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許壽裳(1883-1948)
  字季黻(或季茀),浙江紹興人。一八九九年,入紹興中西學堂就讀,一九○○年轉入杭州求是書院,受業於宋平子門下。一九○二年九月,以浙江官費赴日本留學,其後結識同是浙江官費留學的同鄉魯迅和陳儀,此後三人的深厚友誼至死不變。一九○三年,主編浙江同鄉會誌《浙江潮》,鼓吹反清革命,影響中國留學生甚鉅。一九○四年三月,自弘文學院畢業,並再進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預科、史地科就讀,一九○八年畢業。一九○九年返國從事教育工作,歷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一科長、江西省教育廳長、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校長、中山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幹事兼文書處主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職。
  一九三七年,抗戰軍興,許壽裳受聘為西安臨時大學史學系主任兼教務委員。一九三八年,西安臨時大學改名西北聯合大學,許壽裳兼任法商學院院長,不久,因受到教育部長陳立夫干涉,憤而辭去院長之職,專任史學系教授。一九三九年,西北聯合大學改組為西北大學,許壽裳辭職,任教於中山大學師範學院教授。一九四○年春天,應私立華西協合大學(成都)之邀,擔任庚款講座教授。一九四一年夏天赴重慶,擔任國民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會簡任祕書。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許壽裳擔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專門委員,旋應時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的好友陳儀之邀,前往臺灣擔任臺灣省編譯館館長。二二八事件後,因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改組,陳儀離職,臺灣省編譯館撤廢,許壽裳轉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隔年二月十八日於臺灣大學教員宿舍遇害。
編者簡介
黃英哲
  臺灣嘉義人。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兼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
  主要著作:專著有《臺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的光和影:魯迅思想受容的走向》(日文,東京:創土社,1999)、《「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中文,臺北:麥田出版,2007)。合編著有《臺灣的大東亞戰爭:文學.傳媒.文化》(日文,東京:東大出版會,2002)、《記憶臺灣:與帝國的相剋》(日文,東京:東大出版會,2005)、《文本跨界:東亞文化文學研究新嘗試》(日文,東京:研文出版,2008)、《臺灣女性史入門》(日文,京都:人文書院,2008)、《華麗島的冒險》(中文,臺北:麥田出版,2010)、《帝國主義與文學》(日文,東京:研文出版,2010)等。
  許壽裳在臺時期的思想理念與關懷議題。

許壽裳—戰後初期臺灣文化重建的領航者(代序)∕梅家玲 1導讀:許壽裳與臺灣(1946-1948)∕黃英哲 5
一、 魯迅研究魯迅的思想與生活 41自序 43魯迅的人格和思想 45魯迅的精神 52魯迅的德行 58魯迅和青年 61魯迅的生活 65懷亡友魯迅 83關于〈弟兄〉 92《魯迅舊體詩集》序 96《魯迅舊體詩》跋 98《民元前的魯迅先生》序 99跋 魯迅講演手稿—娜拉走後怎樣 103魯迅的避難生活 104魯迅和我的交誼 109魯迅的游戲文章 114二、國語教育怎樣學習國語和國文  121第一節 敘言 125第二節 學習國語應注意之點 125第三節 學習國文應注意之點 128教授國文應注意的幾件事  175對于本省今後語文教育的一點意見  182研究國學應走的途徑  185
三、時論招 待新聞記者談話--省編譯館的旨趣和工作 190臺灣省編譯館的設立 193孔子的生平事略及其學說 197臺灣文化的過去與未來的展望--九月五日對本團全體學員精神講話 201臺省編譯事業的拓荒工作 204新臺灣與三民主義的教育 208國父孫中山先生和章太炎先生--兩位成功的開國元勳 212第二誕生期和第三誕生期--告臺灣全省的青年 233臺灣需要一個新的五四運動 237中國民族精神的中心 240新年展望和臺灣大學校歌歌詞 244三百年前臺灣破荒的偉人沈光文—海東文獻,推為初祖 247
四、學術論著《臺灣學報》發刊辭 252摹擬與創作 254《敦煌祕籍留真新編》序 259重刻《臺灣雜詠》序 265俞曲園先生的教育功績 266俞曲園先生的思想 269王通和韓愈 275《 敦煌祕籍留真新編研究》--《尚書》〈盤庚〉、〈微子〉二篇 280李慈銘〈秋夢〉樂府本事考 290
附錄許壽裳臺灣時代年表∕黃英哲 306《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編輯說明∕黃英哲 324

序言
許壽裳-戰後初期臺灣文化重建的領航者 梅家玲
  在現代教育文化史上,許壽裳絕對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早自一九○九年留日歸國起,他就深受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倚重,歷任教育界要職;一九四六年夏,他應好友陳儀之邀,赴臺灣主持戰後臺灣的文化重建工作,無論是臺灣省編譯館,抑是臺灣大學任內,無不戮力興廢,成果有目共睹。不幸的是,一九四八年二月,他在臺北住處遇害身亡,畢生致力的教育文化事業至此劃上句點。戰後初期,臺灣政局風雨動盪,草木皆兵,許壽裳的亡故,是否隱含了不為人知的政治因素,固不得知;然而國府遷臺至今,除了一九七五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其手稿《中國文字學》出版外,臺灣不但沒有他的其它著作出版,學界對於他的認識及研究也十分有限,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
  作為魯迅、陳儀的摯友,許壽裳過去未曾受到兩岸學界應有的重視,原因或許不難理解:在大陸,許壽裳長期為魯迅的身影所覆蓋,學界對他的定位,往往只是「魯迅的好友」,忽略了他本人的學術與教育成就;再者,他最後過世於臺灣,緣於兩岸分立,其人其事自是不便多論;而在臺灣,他受陳儀之累,儘管多所 作為,卻始終被避而不談,諱莫如深。
  但事實上,當我們重新回顧許壽裳與臺灣的關係,便會體認到,他的種種作為與努力,實在是不容抹殺。甚至於,說他是戰後初期臺灣文化重建的「領航者」,應不為過。由於具有留日背景,又於學界早孚重望,許壽裳赴臺之後,立即被委以省編譯館館長一職,投入並主導當時的文化重建工作。他深知語言與文化教育對於當時臺灣的重要性,而過去日人在臺灣研究方面的累積成果,也值得借鑑與延續,因此任職期間,大力延攬了程璟、謝似顏、朱雲影、袁珂、李霽野、李何林、楊雲萍、國分直一、池田敏雄等中日學者專家,分別負責編纂學校教材與社會讀物、翻譯學術名著與文學名著,同時整理戰前日本學者的臺灣研究成果。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不僅出版圖書二十餘種,另有三百餘萬言的文稿已編譯初成;只可惜編譯館因陳儀去職而遭裁撤,未竟全功。尤其是,他規劃出版「臺灣研究叢書」,籌辦學術性刊物《臺灣學報》,也都因此中輟,令人扼腕。即或如此,已充分顯示:在百廢待舉的戰後初期,許壽裳是如何身體力行,率先以重建文化、重視臺灣研究的先驅姿態,為臺灣做出具體的貢獻。
  離開省編譯館之後,許壽裳於一九四七年六月接任臺灣大學中文系首任系主任,這不僅是他教育事業的另一個開始,先前編譯館時期未竟的教育文化理念,也隨之進入學院,成為臺灣大學語言與文化教育實踐的核心。臺灣大學剛從日據時期的帝國大學改制而來,各項制度亟待調整轉型。許壽裳來校未久,即為臺大寫作校歌歌詞,激厲學子,凝聚師生向心力。為了推行國語並提昇學生的語文能力,他與同系教授魏建功分別編選《大學國文選》和《大學國語文選》,作為全校統一的國語文教材;為了奠定中文系未來的發展基礎,他添購中國文學圖書,規劃成立專業研究室,參考北大、清華,訂定中文系課程標準,同時倡議文學院出版學術刊物,以利研究。據臺靜農教授所述,「(先生)遇害前一日,還是苦心的籌畫國語問題、國文問題,以及圖書的整理」。凡此,皆可看出:對於臺大以及中文系,他同樣是多有建之功,並且鞠躬盡瘁,死正是如此,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的「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術叢書」,以《許壽裳日記》與《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作為文獻資料系列的首發之作,因此別具意義。《許壽裳日記》詳盡地呈現了一九四○年八月至一九四八年二月之間,許壽裳的生活點滴。從抗戰時期的成都重慶,到光復後的臺北;從個人的讀書寫作、家族成員互動,到協助政府推動教育文化工作、與長官同事間交遊往返,所記所述,皆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收錄散見於各刊物的研究與評論文字,以及《魯迅的思想與生活》和《怎樣學習國語和國文》兩部專著。專著雖然早年曾分由臺灣文化協進會和省編譯館刊行,現已絕版多年,彙集為一書,將可完整呈現許壽裳在臺時期的思想理念與關懷議題。
  而《日記》與《文集》同時出版,不僅將有助於開展日後學界的相關研究,就臺灣大學而言,則一方面是藉此追懷師長,向前輩致敬;另一方面,也意味了「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術叢書」,將秉持著許壽裳當年的精神,繼續為推動臺灣研究而努力。《許壽裳日記》與《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都由日本愛知大學黃英哲教授負責主編,黃教授長期蒐集許壽裳史料,是海外學界致力於許壽裳研究的專家。《許壽裳日記》曾在他及北岡正子教授、秦賢次先生共同合作下,於一九九三年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洋學文獻中心出版。由於該機構的出版品是非營利性出版,只贈送給和東京大學合作交流的日本國內外大學、研究機關及少數研究者,流通非常有限。這次經由他及曾任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主任、副館長的陳漱渝先生再次審閱校訂,內容將更形完整精實。而為了編輯《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黃教授上窮碧落下黃泉,爬梳了許多臺灣早年報刊,為所蒐集整理出的各類篇什一一編製著作年表,並且撰寫〈導讀:許壽裳與臺灣〉長文,詳盡且深入地論析了許壽裳之於臺灣研究的意義,用心令人感佩。在此,我也要對他致以最誠摯的敬意與謝意。
(作者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主編)

導讀(摘要)前言許壽裳(1883-1948),字季黻(或季茀),浙江紹興人。一八九九年,入紹興中西學堂就讀,同學有沈光烈、胡豫、馬禩光、蔣夢麟等人。一九○○年,轉入杭州求是書院,受業於宋平子門下。一九○二年九月,以浙江官費赴日本留學,初入弘文學院普通科學習日語,其後結識同是浙江官費留學的同鄉魯迅和陳儀,此後三人的深厚友誼至死不變。一九○三年,主編浙江同鄉會誌《浙江潮》,鼓吹反清革命,影響中國留學生甚鉅。一九○四年三月,自弘文學院畢業,並再進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預科、史地科就讀,一九○八年畢業。這其間,一九○五年,中國革命同盟會於日本成立,身為光復會會員的他,也加入了同盟會。同時,與從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退學的魯迅等人計劃掀起文藝運動。此外,在一九○八年時,又與魯迅等人跟從滯留日本的章太炎學習《說文解字》。一九○九年返國從事教育工作,辛亥革命後,應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之邀,赴南京的教育部工作,與魯迅共事一段時間,隨著遷都,許壽裳也跟著教育部的轉移遷住北京,擔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一科長。此後,直到抗日軍興為止,先後歷任江西省教育廳長、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校長、中山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幹事兼文書處主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職。一九三七年,抗戰軍興,十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將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天津北洋工學院三校合併,在西安成立西安臨時大學,許壽裳受聘為史學系主任兼教務委員。一九三八年,西安臨時大學因戰亂轉移到漢中,改名西北聯合大學。許壽裳雖兼任這所大學的法商學院院長,不久,因受到教育部長陳立夫的干涉,憤而辭去院長之職,專任史學系教授。一九三九年,西北聯合大學改組為西北大學時,許壽裳辭職,同年冬天,前往雲南,再度成為中山大學師範學院教授(因戰禍,中山大學從廣州遷到雲南的澂江)。一九四○年春天,應私立華西協合大學(成都)的邀請,以庚款講座教授身分前去執教。四一年夏天辭去華西協合大學,赴重慶擔任國民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會簡任祕書,重溫公務員生活。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許壽裳擔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專門委員,旋應時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的好友陳儀之邀,前往臺灣擔任臺灣省編譯館館長,委以戰後臺灣的文化重建工作。二二八事件後因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改組,陳儀離職,臺灣省編譯館撤廢,許壽裳轉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隔年二月十八日於國共內戰方酣中的臺灣大學教員宿舍遇害,其死因至今尚未被完全證實。從許壽裳的個人史中,可以清楚明白許壽裳生命中的最後兩年是在臺灣渡過,本導讀旨在追尋許壽裳臺灣時代的足跡,解明二戰後初期,臺灣與中國既連續又斷裂的擺盪年代,一位中國知識份子的奮鬥軌跡。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