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雷伊泰灣海戰與日本帝國的末日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燃燒的海洋:雷伊泰灣海戰與日本帝國的末日
和式敗戰文學的經典之作
重新詮釋戰敗並不可恥的史觀
淋漓盡致表達日本人特有的對於敗戰的淒美感
史上最後一場大規模海戰,裝飾「大日本帝國」最終章的宏偉送葬曲
確定了日本帝國走向滅亡的命運
日本昭和史權威半藤一利非虛構代表作
日本亞馬遜書店五星推薦!
「皇國興廢在此一戰……」,日本帝國的興旺就靠這一戰了。從日本視角,彙整出日本戰敗這一方的故事。半藤一利親訪參與這場戰役的人士,採集他們的證言、日記、回憶錄和訪談。「我活下了,你卻死了。這之間什麼必然性都沒有。有的不過只是偶然分隔了生死。然而,因為這個偶然,我們到今天還活著。總覺得很對不起死掉的你……。」
倖存下來的人,是為死者而生,死者卻為生者而死。然而在只有殺人或被殺的戰場,不可能像在承平時期進行反省或分析。在渾然忘我的狀況下,戰爭的正義與不義都沒了。作戰的合理與不合理也沒了。半藤一利筆下的戰鬥景象,不只是震耳欲聾的砲擊、槍擊、轟炸的轟鳴聲而已。當喧囂過去,戰場漂浮著無窮無盡的虛無,那裡有的是滿身是血的死者、嚴重扭曲的鋼筋、彈痕,堆積的血印,還有灰色雲霧的飄流與完全的寂靜。作為追求「戰爭真相」的非虛構歷史文學作家,半藤一利擅長說故事的本領,再次讓這本20萬字的作品,帶領讀者重回1944年10月那個炙熱的太平洋。
雷伊泰島,名留世界戰爭史,成為世界史最後一場艦隊決戰的代名詞。這是世界海戰史上獨一無二,以後也不再會發生的歷史。其涉及範圍之廣,參戰人數之多,戰場、戰況之複雜,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絕無僅有的,也是一場關鍵性戰役,至今令後人讀起來嘆息萬分。
雷伊泰灣海戰,既是大艦巨砲或艦隊決戰思想雄偉無比的告別作,也是裝飾「大日本帝國」最終章的宏偉送葬曲,日本海軍至此走上必然的滅亡之途。
過去,以雷伊泰灣海戰為主題的日本及美國出版的各種書籍,盡是以栗田艦隊(薩馬島海戰)、小澤艦隊(恩加尼奧角海戰)、西村艦隊與志摩艦隊(蘇里高海峽海戰),以及神風特攻隊的戰鬥區分、彙整這場戰役,讀者不易掌握戰場的全貌。本書中,非虛構寫作大師半藤一利,把四場主要戰鬥的過程彙整起來,串聯成一場戰役的角度來解讀全貌。針對戰場雙方各自的動向,宛如棋盤上推演,以一貫生動、驚心動魄的方式帶著讀者俯瞰。
雷伊泰灣是攸關美日勝敗的關鍵一戰,雙方都有輸不得的理由。「不管付出多大犧牲,聯合艦隊都不能讓美軍登陸菲律賓」。投入了所有青春熱情的年輕軍人,明知道不能勝利,卻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
日軍傾巢而出,大和號戰艦、神風特攻隊都被派赴戰場,期待士兵的壯烈犧牲,能夠換得日本帝國的長存不滅。「與艦同生,與艦共死」,這是恐怖的物理能量的聚集,也是一心想要摧毀敵人而凝結的意志與悲願,也是精神能量的聚集。參加雷伊泰灣海戰的六十艘艦艇中,最後只有僅僅三艘驅逐艦在終戰時沒有受損而殘存了下來。聯合艦隊真的是戰到最後一艦、最後一兵了。
日本人的作戰計畫就如同在圍棋上的深謀遠慮,細細推敲,他們的每一步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行動。然而,這些計畫並非在平和的情況下完成的,各方經由多種考慮、妥協,最後以最終的目標——打敗美軍為共識,擬定出從四個方向殺入戰場的「捷號作戰」計畫。
然而,走投無路的日本軍方,打算以同歸於盡為目標,因此作戰計畫本身就是要把雷伊泰灣變成是「日本海軍的葬身之處」。這是從一開始就徹底破壞了戰略常識來訂定的自殺式作戰計畫。故栗田健男從雷伊泰灣的撤退,是在整個戰爭中日軍指揮官在戰術層面上最有爭議的決斷。關於這件事的爭論一直持續到現在,不光在日本,在美國也是如此。也為雷伊泰灣海戰留下許多永未解開的謎團。
本書特色
●淋漓盡致表達日本人特有的對於作戰陣亡的淒美感。
重新詮釋戰敗並不可恥的史觀。
文風細膩,卻又能還原戰場磅礡氣勢的半藤一利,重新展現這場影響太平洋戰爭結果的關鍵性海戰歷史在讀者的面前。這是世界海戰史上獨一無二,以後也不再會發生的歷史。重看那個在島嶼間戰敗被擊沉的軍艦燃燒的畫面,把日本人對於作戰陣亡的那種淒美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重新詮釋戰敗並不可恥的史觀。
●半藤一利親訪參與這場戰役的人士,採集他們的證言、日記、回憶錄和訪談。日本視角,彙整出日本戰敗這一方的故事。
雷伊泰灣海戰關係著日本的生死存亡,是日本帝國長存與否的考驗。美國則是要奪回自己失去的領土,半藤一利親訪參與這場戰役的人士,採集他們的證言、日記、回憶錄和訪談,深度訪問多名當時還在世的日本軍人,彙整出日本戰敗這一方的故事。
●作為追求「戰爭真相」的非虛構歷史文學作家,半藤一利擅長說故事的本領,再次讓這本20萬字的作品,帶領讀者重回1944年10月那個炙熱的太平洋,作者把四場主要戰鬥的過程彙整起來,串聯成一場戰役的角度來解讀全貌。配合多幅戰況地圖,讓複雜多變的戰場態勢,成為容易理解的閱讀內容,讓讀者理解歷史的過程障礙降到最低。作者針對戰場兩方各自的動向,宛如棋盤上推演,以一貫生動、驚心動魄的俯瞰式描寫手法,在一張圖紙上一分一秒地記錄、追蹤著一場戰鬥發生的錯誤、誤判、幸運、厄運、遲疑,如何對其他的戰鬥產生作用,如何對整體作戰造成影響。
作者簡介
半藤一利
日本「昭和史著作第一人」。1930年出生於日本東京。1953年,從東京大學文學系文學部畢業。同年進入文藝春秋社。後歷任《週刊文春》、《文藝春秋》編輯長、出版局長專務取締役等職。
著作包括《日本最漫長的一天:決定命運的八月十五日》、《幕末史》、《昭和史》在內超過70部作品。1993年以《這不是漱石先生嗎》獲得第十二屆「新田次郎文學賞」,1998年刊行的《諾門罕之夏》,獲得第7屆山本七平賞。2006年以《昭和史》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特別賞」。2015年更以《日本最漫長的一天》等無數歷史非虛構文學作品,成為讀者不斷追求「戰爭真相」的指引,獲得「菊池寬賞」的肯定。
譯者簡介
許哲睿
1986年生於台北市。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研究興趣是從日本外交、安全保障的觀點討論戰略。以日本航空自衛隊為題目撰寫碩士論文,有數篇日本國防相關的文章、報導散見於軍事雜誌。曾任立法委員助理。
序章
第一章 出擊 十月二十二日
吾等誓不期待生還
第二章 接敵 十月二十三日
旗艦愛宕遭到攻擊,正在冒煙
第三章 戰機 十月二十四日上午
攻擊!攻擊!祝君好運
第四章 犧牲 十月二十四日下午
堅信天佑,全軍突擊
第五章 攻入(十月二十五日黎明)
「已經跑不動了吶!只有用爬的了」
第六章 決戰 十月二十五日上午
混帳東西,敵人就近在眼前啊!
第七章 脫離 十月二十五日下午‧夜
這是武人的人情,回頭吧
第八章 送葬 十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
山行水漬屍,海行草生屍……
結語
寫給決定版的後記
參考文獻
序 章(節錄) 發生在昭和十九年(一九四四年)十月的雷伊泰灣海戰,是史上最大的海戰。這場海戰如同字面意義,空前而且絕後,恐怕也將是世界上最後一次發生的艦隊決戰。敵我雙方總共一百九十八艘驅逐艦等級以上的艦艇、兩千架飛機,在北起沖繩,南迄菲律賓南端的西里伯斯海,以及東起薩馬島,西至巴拉望水道的廣闊戰場上,以在雷伊泰灣的七百艘以上軍艦、運輸艦,登陸雷伊泰島的十幾萬名麥克阿瑟率領的美軍為中心,反覆展開生死搏鬥。 不管付出多大犧牲,日本聯合艦隊都不能讓美軍登陸菲律賓。美軍若是登陸成功,日本本土的生命線將被截斷。聯合艦隊下了慘痛的決心,為了阻止美軍登陸,即便失去了整個艦隊也在所不惜。日本為何會被逼到如此地步呢?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稍微回溯一下歷史。 在昭和十九年(一九四四年)六月十九日開打,歷經兩天戰鬥的馬里亞納海戰中(阿號作戰),聯合艦隊投入了經過兩年多時間韜光養晦、鍛鍊而成的全部戰力,向登陸塞班島的美軍挑起海空決戰,然而結果卻大敗了。馬里亞納群島是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年)九月御前會議決定、日本軍應傾盡全力建立防衛線的最重要據點。失去此處據點,日本繼續作戰的行動會受到最大程度的打擊。不,此役戰敗,就意味著日本已完全不可能在這場戰爭中取勝。事態極為嚴重。 如同曾任聯合艦隊參謀長的草鹿龍之介少將(之後晉升中將)戰後所寫,「在阿號作戰之後的戰役,都是聽天由命。若是敵人攻過來,就集結在當地的陸海軍全部力量反擊,召集全部的航空部隊攻擊這些敵人。若有機會,就用水面艦隊全力向這些敵人進攻。」(草鹿龍之介著,《連合艦隊》)當時日本被逼到只能那樣作戰,別無他法。 聯合艦隊的水面戰鬥部隊(第二艦隊)在栗田健男中將指揮下,從敗北的馬里亞納海域踉踉蹌蹌地回到日本本土。這支部隊有包含大和、武藏等七艘戰艦,十三艘重巡洋艦,六艘輕巡洋艦,三十一艘驅逐艦,戰力、陣容強大。巨砲凝望著天空,艦艇也都完好無損的景象,彷彿為黯淡無光的戰局中露出唯一的一線曙光。然而日本本土已經沒有油料。軍令部總長不得不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