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全新修訂譯本)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全新修訂譯本)

作者:托爾金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0日
ISBN:9789570841008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32元

  奇幻文學的鼻祖、善與惡的經典戰爭  故事,由一枚足以掌控天下的魔戒開始說起……
  由英國文學家托爾金所寫的《魔戒》,是一部充滿矮人、精靈、騎士、巫師、半獸人、神仙等等的奇幻探險故事。五十多年來,《魔戒》澎湃壯麗的背景,奇特而豐富的人物,帶領了全世界奇幻(Fantasy)創作類型的發展及延伸。讀者所熟悉的飛龍、精靈、中土世界及國族歷史、魔法等等,全是受到《魔戒》的影響。
  故事由《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中的魔戒持有者佛羅多展開。他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繼承了一枚戒指,卻發現這枚戒指原來是魔王索倫遲遲不能統治世界的關鍵。他也陷入了善惡雙方爭奪的處境中。幾經波折,他才得知必須攜帶魔戒深入魔王索倫的領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毀這一切邪惡的根源。
  於是,在巫師甘道夫的主導下,由精靈、矮人、哈比人、遊俠和人類組成了魔戒遠征隊,試圖護衛佛羅多前往魔王的老巢。但黑暗的勢力亦非省油的燈,魔王索倫派出黑騎士四處搜捕,並且決心發動大軍入侵,不惜一切代價,只為了找到這枚小小的戒指。而擁有無比力量的魔戒也開始腐蝕人心,讓人陷入黑暗的誘惑之中。正當邪惡的力量四出蠢動之際,善良的力量也因魔戒而陷入分崩離析的困境。就這樣,佛羅多一行人在毫無希望的狀況下,踏上了漫長的旅途。
  《魔戒》被號稱二十世紀以來最壯麗的史詩作品。它的角色眾多而分明、情節豐富變化,不只引人入勝,吸引了無數的讀者,更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奇幻小說。
作者簡介
托爾金(J. R. R. Tolkien)
  英國文學家,生於1892年1月3日,1915年牛津大學畢業,專研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歷史和語言。1925年回牛津大學擔任教授,時年33歲,是牛津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同時,他也展開一系列神話故事的創作。最膾炙人口的有《哈比人》(The Hobbit or There and Back Again)、和《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這兩部震碩古今的奇幻小說。此兩部鉅作被譽為近代所有奇幻作品的鼻祖,影響深遠。
  托爾金於1973年9月2日在牛津逝世,但他的作品並不因此而銷聲匿跡,反而繼續傳播世界各地。至今全球已暢銷一億餘冊。《魔戒》在全球許多票選活動中都被選為二十世紀之書、AMAZON網路書店票選為兩千年以來最重要的書籍。
譯者簡介
朱學恆
  1975年生,中央電機系畢業。
  因為喜愛奇幻小說與電玩,而自1998年以翻譯行動推廣奇幻文學,代表譯作有《龍槍》系列、《魔戒三部曲》、《哈比人》,並創辦財團法人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奇幻藝術獎,是華文界唯一鼓勵奇幻創作的獎項。
  近年致力於推動開放式課程計畫,引進世界各大學一流知識,並因而登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國際媒體。
  現任財團法人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董事兼執行長,與開放式課程計畫義工。
  著作有:《打電動玩英文》、《玩人生成大器》、《荒謬激出大創意》、《阿宅的奇幻事務所》、《新的世界沒有神》、《宅男子漢的戰鬥》、《站好,不要靠我的腰!朱學恆的奶爸戰鬥日記》等。
  朱學恆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blogs.myoops.org/  朱學恆的Facebook:www.facebook.com/Geekfirm

序詩旅程開始之前故事簡介種族人物介紹前言序章
第一章第一節 期待已久的宴會第二節 過往黯影第三節 三人成行第四節 蘑菇田的近路第五節 計謀揭穿第六節 老林第七節 在湯姆.龐巴迪的家第八節 古墓崗之霧第九節 在那躍馬招牌下第十節 神行客第十一節 黑暗中的小刀第十二節 渡口大逃亡
第二章第一節 多次會議第二節 愛隆召開的會議第三節 魔戒南行第四節 黑暗中的旅程第五節 凱薩督姆之橋第六節 羅斯洛立安第七節 凱蘭崔爾之鏡第八節 再會,羅瑞安第九節 大河第十節 遠征隊分道揚鑣

旅程開始之前∕朱學恆
  對於那些只想要欣賞二十世紀最動人史詩的讀者來說,諸位並不需要閱讀這段文章。因為,《魔戒》是先成為一篇好看的故事,然後才成為一本偉大的著作。任何人都不需要藉由誇張的詞彙、華麗的形容和驚人的數據來體會這一切。您可以直接翻到後面,開始享受這一段漫長的中土之旅。不過,對於有興趣了解其背後故事的讀者來說,或許值得您先停下腳步,看看傳奇的源頭。
  一切開始於一個無聊悶熱的下午,托爾金正在批改學生們的考卷。這份工作雖然十分難熬,卻是他傳道授業不可逃脫的責任之一。不過,這狀況卻因為一張空白的考卷而改變了。「一名應試者好心地空了一張白紙,沒有在上面寫任何字,這對一個閱卷者來說可能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我就在上面寫下了In a hole on the ground there lived a hobbit.(在地洞裡住著一個哈比人。)最後,我想最好弄清楚哈比人是什麼樣子。」
  從這一瞬間開始,世界分裂了。正如同一篇書評中所寫的一樣,這世界只剩下兩種人,讀過《魔戒》和沒有讀過的人。屬於前面一派的人大約超過一億人,而且數字還在不斷增加中。他們不停的參加投票、發表文章、組織團體、購買書籍來宣揚自己對於《魔戒》的熱愛。在他們的努力之下,《魔戒》獲得了二十世紀之書,甚至是兩千年以來最偉大作品的頭銜。而後者,遲早有可能接觸到《魔戒》,也加入前者的行列中。
  而這套作品也的確改變了世界。越戰時期的叛逆青年將甘道夫視作總統候選人、反戰人士將《魔戒》當成聖典、環保主義者將《魔戒》視作寓言。在美國每年出版的兩億本平裝小說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作品直接或間接的和托爾金有所關聯。無數的奇幻文學作品應運而生,將「僅次於《魔戒》」當作今生最大的榮耀。許多的作者會在自傳或訪談中描述《魔戒》如何改變了他的一生,讓他放棄了原先的科系或工作,轉而從事專職寫作,並且畢生以成為托爾金的傳人為榮。
  《魔戒》掀起了文學界的革命,開創了奇幻文學的長河大江,並且又接著啟發了角色扮演遊戲的風潮。沒有《魔戒》,或許我們今日就無法在電腦上享受魔獸爭霸、創世紀,甚至是龍族和天堂。可能,盧卡斯(George Lucas)也無法從中獲得星際大戰的靈感。茱蒂絲.史秋拉維茲(Judith Shulevitz)在《紐約時報》書評專欄中說道:「沒有托爾金,我們無法想像會有哈利波特的熱潮。」是的,少了托爾金開拓出來的康莊大道,我們今日甚至無法欣賞到哈利波特那充滿想像力的精采世界。
  然而,身為一種文學類別的開拓者,托爾金注定必須站在第一線承受最猛烈的砲火。這是一場文學貴族與庶民的戰爭。學院派的人士驚愕於如此一個非傳統的文學竟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因此對他展開了相當激烈的批評。一九五六年,艾德蒙.威爾森(Edmund Wilson)(當時美國卓越的文學家)在刊登于The Nation 的評論中稱《魔戒》為「一派胡言亂語」。
  一九六一年,菲力普.湯恩比((Philip Toynbee)在《觀察報》(London Observer )上樂觀地宣稱托爾金的著作已經「被人們善意地遺忘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一九九七年,一套三本的《魔戒》已經在全球賣出五千萬套,《哈比人》也已經銷售了四千萬套。它的成功已經不能用單純的商業行銷或是媒體熱潮來形容,歷經半世紀的讀者肯定,已經讓它成功的躋身經典作品之林。《魔戒》或托爾金成功的祕訣在於何處?在他的書中,充滿了忠誠與背叛、勇氣與怯懦、善良與邪惡的強大張力。遊俠們忍辱負重的犧牲奉獻,才換來了哈比人的逸樂自在;剛鐸的人孤軍奮戰的燃燒生命,才為中土換來了自由。這些情節、這些特點,都讓《魔戒》敲動讀者的心弦,讓它擁有直擊人心的力量。而這世界上最恐怖的力量,亦非是先進的武器或殺氣騰騰的千軍萬馬,而是那人心中小小的貪婪。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必須接受《魔戒》的考驗,但並非每個人都能通過它。
  《魔戒》並非單因其文學上的成就而成為世紀之書,相反的,它是因其撼動人心的力量而讓人們不由自主的認同它,經歷重重考驗才獲得了這桂冠。當您翻往下一頁的時候,您也將展開那偉大的旅程,踏上源遠流長的中土世界。

前言(節錄)這個故事是邊描述邊發展出來的,到後來成了一部記載「魔戒聖戰」的歷史,其中還包括了好些在這故事之前、更古老歷史的簡短描述。這故事在《哈比人》寫完並於一九三七年出版之前,就已經展開;但是,在完成《哈比人》之後,筆者沒有繼續著手進行寫作續集,因為,筆者想按順序先完成第一紀元的神話與傳奇故事,它們在多年的耕耘下已逐漸成形。筆者寫神話故事純粹是為了自己的興趣,並不認為別人會對該作品有多大的注意,因為此作品主要是受語言學的啟發而開始創作,當初寫作的目的,則是為了給「精靈語」提供所需的歷史背景。在筆者請教過多人,聽完他們的建議與意見後,原先的「並不認為」修正成了「沒有希望」;另一方面,有許多讀者都想要知道更多有關哈比人及他們冒險故事的消息,筆者在許多讀者來信鼓勵之下,這才開始了續集的寫作。(譯者注:托爾金本來準備就此讓比爾博告老還鄉,「從今以後過著快樂的日子」。同時他也將對於整個架空世界的過往歷史的著作《精靈寶鑽》(The Silmarillon )的草稿交給「艾倫與昂溫」(Allen & Unwin)出版社,準備請他們出版。總編輯史坦力.昂溫雖然對於架空世界的設定很感興趣,卻不想出版這本書。後世的讀者都應該感謝他,因為他堅持要求托爾金必須撰寫《哈比人》的續集,這才有了震古鑠今的《魔戒三部曲》之誕生。)但是下筆之後,整個故事不受控制一路朝那更古老的世界走去,成了當中的一部分;這個古老的世界,筆者連起頭和中段都還沒說,就先交代了它的收場與消逝。整個過程是始於寫作《哈比人》,在故事中就已經提到了許多跟遠古時代有關的事物與人物:精靈王族愛隆、隱藏的王國貢多林、高等精靈以及半獸人,以及那些不由自主浮現的片段,它們的真相比表面更高遠深沉、也更黑暗的人物與地點:矮人王都靈、地底王國摩瑞亞、巫師甘道夫、死靈法師索倫,以及至尊魔戒。深入發掘這些浮光掠影的重大意義,以及它們與遠古歷史的關係,顯露了第三紀元的情景及其高潮「魔戒聖戰」的來龍去脈。想要知道更多有關哈比族消息的讀者,最終還是如願以償,不過等了很久就是了;因為,整部《魔戒》斷斷續續從一九三六年寫到一九四九年才完成,在這段期間,筆者有許多不能荒疏的職責,身為教師與學習者,經常有許多其他的興趣占據了我的心神與時間。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然使得進度更加延誤,當年年終時,《魔戒首部曲》連第一章都還沒有完成。在接下來那五年的黑暗歲月中,筆者發覺要把故事整個放棄也不可能;筆者絕大部分是利用夜間振筆疾書,直到筆者來到摩瑞亞巴林的墓前為止。筆者在該處暫停了很長一段時間,大概在一年之後,筆者才開始繼續往下寫,並於一九四一年底到達了羅斯洛立安與安都因大河。次年,筆者才完成了現在被歸為本書第三章的初稿,以及第五章的第一和三節的開頭;安諾瑞安地區烽火四起,希優頓王來到哈洛谷時,筆者又停了下來。之前的構想行不通了,而筆者又沒有多餘的時間重新思考架構。到了一九四四年,筆者拋開七零八落的結局和那場複雜紛亂的大戰──處理,或說報導這場大戰,本是筆者的任務──強迫自己去處理佛羅多前往魔多的旅程。這些最後成為本書第四章內容的故事,筆者每寫完一章便寄給當時身在南非,在英國皇家空軍中服役的兒子克理斯多福。但是,這故事目前的結局是又耗費了五年光陰之後才完成的;那些年間筆者搬了家、換了椅子,也換了授課的學院,雖然日子不再像先前那般黑暗,辛勞卻未稍減。然後,當「結局」終於達成時,整個故事又必須重新修訂,事實上是大幅度倒著重寫。然後手稿必須打字,以及重打,都是由筆者自己來,原因很簡單,筆者當時實在請不起能夠十指運作如飛的專業打字人員。自從《魔戒三部曲》出版問世以來,至今已有許多人讀過它;筆者讀過,或收到好些有關這故事背後的動機與意義的各種評論和臆測,在此筆者想對這些評論和臆測說幾句話。寫作此書最主要的動機是,一個說故事的人希望在那極長的故事裡,持續的掌握住讀者的注意力,逗他們開心,使他們高興,間或看看能否令他們感到興奮,或令他們深深感動。怎麼寫才會吸引人或感動人,筆者只能以自己的感覺做嚮導來判斷何者引人,何為動人,而認為這位嚮導頗不勝任的人還不少。有些讀過本書的讀者或寫書評的人認為本書無聊、荒誕無稽,甚至是粗俗低劣;筆者對此沒有理由不滿,因為筆者對他們的作品或他們明顯偏愛的那類作品,也有類似的看法。不過,即使是從那些喜愛本書讀者的意見來看,故事中依舊有不少情節讓他們感到失望。或許,在這樣一個長篇故事中處處都取悅每一個人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是每個人都不喜歡同樣的片段。從許多讀者的來信中,筆者發現:同樣的段落或章節,有些人認為是瑕疵,有些人卻大表讚賞。筆者身為最挑剔的讀者,在回頭檢視本書時,同樣也發現了許多或大或小的缺點。幸好,筆者沒有答應什麼人得寫書評或重寫本書,因此,針對這些部分,筆者就靜默不言了;其中只有一點例外,這是許多讀者也提到的:這本書實在太短了。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