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臺灣史4:22個代表臺灣的關鍵事物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故事臺灣史4:22個代表臺灣的關鍵事物

作者:林于煖胡川安郭忠豪涂欣凱陳世芳陳坤毅藍秋惠萬育莘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0年05月27日
ISBN:978957503610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00元

學歷史總是想打瞌睡嗎?
年代事件這麼複雜難記嗎?

故事臺灣史系列,帶你認識臺灣各地發展,
從關鍵事物,重返歷史的璀璨時刻,
結合歷史、地理、文化與人文,
全方位解析臺灣歷史發展!

★★國中小必備社會科補充讀物★★
★★當紅歷史社群「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團隊為孩子寫的第一套歷史書★★
★★收錄臺灣各領域重要關鍵人物,帶你看見臺灣的演變★★

  臺灣這座島上發生了很多事,
  因為人、事、時、地造就了生活的轉變……
  臺灣味是什麼?究竟哪一種食物最能代表臺灣?
  是珍珠奶茶、牛肉麵、蚵仔煎還是夜市小吃?
  什麼樣的服飾最有臺灣味?
  是旗袍、客家藍衫還是原住民服飾?
  你知道,臺灣是世界知名的自行車王國,
  出口的腳踏車居然總營業額最高超過18億美元?
  而臺灣更是全球華語流行音樂的搖籃……

  讓我們從食衣育樂住行面向,
  窺見臺灣發展的軌跡,
  一起來探索讓人最有共鳴的臺灣庶民生活史!

  本書附有知識專欄:
  ●知識補給站:補充重要的歷史事件知識。
  ●大事紀:精選人物重要大事。
  ●歷史故事延伸影音:掃描QRCode補充知識,了解不一樣的歷史知識!

  ◎本系列共4冊,第一套打破編年,帶領孩子從關鍵年代、人物、地點、文化物件認識臺灣的演變史。
  01故事臺灣史:10個翻轉臺灣的關鍵時刻
  02故事臺灣史:22個改變臺灣的關鍵人物
  03故事臺灣史:20個奠基臺灣的關鍵地點
  04故事臺灣史:22個代表臺灣的關鍵事物

產品特色

  ●特色1當紅歷史社群「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團隊首度跨足童書代表作。
  ●特色2深化社會新課程最佳讀物:內容扣合108中小學社會領域課綱及課程內容。
  ●特色3跨領域學習:橫跨地理、人文、自然,提供更全面性方向詮釋臺灣歷史發展。
  ●特色4知識專欄+歷史影音補充:整理大事紀及重要知識內容,知識學習更完整!
  ●特色5內附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對應表,接軌課程學習!

  ◎本書關鍵字:臺灣史、荷西時期、日治時期、臺灣歷史、六都
  ◎無注音,適合10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性別平等、人權、生涯發展、環境
  ◎學習領域分類: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
 

作者簡介

林于煖

  生長於港都高雄,從小在船廠玩耍,對於臺灣的造船業和港口非常有興趣,卻很討厭坐船。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目前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班就讀。

胡川安

  生活中的歷史學家,身於何處就書寫何處,喜歡從細節中理解時代、從生活中觀察歷史。在日本、巴黎、美國和加拿大生活過。因為工作的關係,也在中國不同地方旅行。由於興趣龐雜,大學雙修歷史與哲學,研究所於國立臺灣大學雙修考古學與歷史學,後取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東亞系博士。目前為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郭忠豪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研究領域是近代臺灣歷史與東亞飲食文化,熱愛網球與慢跑。

涂欣凱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班學生。研究法律史但不是法律人。喜歡看棒球和足球比賽卻不擅長這兩項運動。最近在研究怎麼樣做出好吃的玉子燒。

陳世芳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陳坤毅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現為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喜歡做些偏門的研究,著有《建構繁榮城市的巧手—蕭佛助的建築物語》、《藝之鑿鑿—木雕國寶葉經義》等書。

藍秋惠

  成功大學歷史系畢業,喜歡文字而輔了中文系跟臺文系,希望讓更多人認識臺灣的故事。努力在生活中尋找平衡。

萬育莘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畢業,現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領域為戰後台灣史,同時熱衷於台語的保存與推廣。

繪者簡介

慢熟工作室

黃湘

  臺灣高雄人,插畫設計師,習慣複合媒材手繪後上機結合繪圖軟體,以慢而入味的節奏畫事。從小玩的玩具是畫筆,學生時期亦在畫室中度過,常自嘲「我的人生好像也只會畫圖」。身負各種無用技能(例如高分籃球機與能記住動畫某個無人注意的細節),偶爾能應用在創作中,但很看機緣。
 

作者序
 
飲食篇
第一章 臺灣第一美食:小吃10
第二章 臺灣的辦桌與宴客文化18
第三章 客家料理也是臺灣味26
第四章 改變臺灣飲食習慣的外省滋味32

衣物篇
第五章 原住民族是穿搭大師38
第六章 不斷進化中的臺灣服裝演進史44
第七章 那些年,我們穿制服的日子52
 
住所建築篇
第八章 不只是遮風避雨的居家住宅60
第九章 屹立不搖的安全守護網──城門與砲臺66
第十章 公共建築是氣派化身74

旅行移動篇
第十一章 臺灣是個鐵道王國82
第十二章 從篳路藍縷到四通八達的現代化路網88
第十三章 臺灣是自行車王國96

教養篇
第十四章 所有人都能上學的義務教育102
第十五章 為臺灣人開啟教育視野的第一所中學108
第十六章 為臺灣高等教育帶來劃時代改變的臺灣大學114
第十七章 很久很久以前,臺灣有故事書嗎? 120

娛樂篇
第十八章 臺灣八景是旅遊活動的起點128
第十九章 從文壇社交走向庶民化的下午茶134
第二十章 古早臺灣人的追什麼劇? 140
第二十一章 臺灣是華語流行音樂的搖籃146
第二十二章 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152

作者序

獻給下一代的臺灣史

  你知道1950 年代的臺灣,沒有電視可以看的日子裡,連阿嬤也懂得「斗內」嗎 ? 現在流行的歌唱節目,早在1960 年代就有開山始祖「群星會」? 永和又為什麼會成為豆漿的代名詞呢 ? 每段歷史背後總有精采的故事。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但是卻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歷史。因此希望這套〈故事臺灣史〉,是讀者的第一套臺灣史讀物,讓他們能在課本之外的地方還可以自己閱讀臺灣史的故事。

  我們發現過去寫給小讀者的臺灣史故事,偏重從「編年」的角度看臺灣的過去,著重於各個時期的改朝換代,比較少著墨究竟是哪一些事件影響了現在的臺灣。但是臺灣在還沒有文字紀錄前,其實已經有許多族群在這座島上生活,也因為他們為臺灣加入不同養分,讓臺灣長成現在的樣子。

  臺灣歷史的特殊性,只從「時間」切點是無法完全勾勒輪廓的。因此,我們嘗試在堅實的知識上,運用輕鬆的筆法描繪臺灣的過去,並加入了空間、人物和生活事物的故事介紹,從「人」、「時」、「地」、「物」來貫串在臺灣島上發生的事件,透過彼此之間相互聯繫,將臺灣的歷史更加豐富的呈現出來。

  除此之外,我們也把視角拉出臺灣,從世界史的角度思考臺灣的定位,了解臺灣與世界的關係,因此《故事臺灣史1 :10 個翻轉臺灣的關鍵時刻》以時間為切點,挑選出十個臺灣的關鍵時代,介紹每個時期臺灣島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再想一想這座島嶼跟世界的關係,了解臺灣經歷了哪些改變,為什麼臺灣是現在這個樣貌,也有許多影響關鍵時刻的政治領導人物故事介紹。人物是歷史的靈魂,也是歷史的主體,因此《故事臺灣史2:22 個改變臺灣的關鍵人物》希望可以讓讀者認識社會中各領域重要的歷史人物,從這些人物的生命故事中,了解他們在臺灣歷史發展的貢獻,窺見不同時期各領域發展的樣貌,希望豐富讀者對於臺灣歷史人物的認識。《故事臺灣史3:20 個奠基臺灣的關鍵地點》則想透過「地點」來談討臺灣歷史。地點決定了歷史的場景,空間架構了歷史的範圍,因而此書從「自然地形」、「人文部落匯聚之地」、「六都的形成」三個方向探討臺灣歷史的發展。
    
  在《故事臺灣史4: 22 個代表臺灣的關鍵事物》中,透過「食、衣、育、樂、住、行」六個生活層面來認識各種事物的來歷,以及臺灣文化的變化。這些生活面向可以呈現歷史發展的淵源,像是為什麼臺灣有許多小吃和點心都是米做的?或是臺灣的下午茶文化居然不是來自歐美?臺灣獨有的辦桌文化、客家人與外省人帶來的料理,又分別帶來什麼樣的臺灣味?除此之外,各時期的建築風格、教育活動、交通旅行和娛樂活動都有不同的風貌──各種樣式建築在怎樣的時空背景,因著設計師和使用者的需求而有不同表現方式;臺灣的義務教育到大學發展,每個階段都是臺灣啟蒙和獲得知識的地方,也是孕育人才的場所,又在臺灣歷史上有著什麼的影響;旅行交通影響著島民們的聯繫和交流,從腳踏車、鐵路、公車到大眾運輸系統的發展,促進彼此的溝通。而娛樂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劑,「再忙也要跟你喝杯咖啡」的來歷是如何?臺灣的流行音樂如何興起?引起遊客到處打卡的旅遊景點是怎麼來的?本書讓大家從生活中理解歷史,了解我們周邊的大小事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我們現在的生活樣貌。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胡川安
    
 

第二章臺灣的辦桌與宴客文化在古代,能夠擺設宴席款待賓客的,多是皇室高官或是有錢人家,通常是為了招待貴賓才舉辦宴會。不過臺灣特有的「辦桌」文化,感覺卻庶民許多,舉凡婚喪喜慶、神明生日、新居落成、公司尾牙……都有可能「辦桌」慶祝一下,究竟臺式辦桌和傳統宴客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辦桌通常不在餐廳,而是在路邊搭起棚子舉行呢? 來找總鋪師辦桌臺灣特有的辦桌文化,最早可以回溯到清帝國統治臺灣時期,許多福建、潮汕地區的漢人移民渡海來臺,也將宴客的習俗和方式一起帶來,當時的富裕人家或是官員會邀請廚師到家中料理菜餚宴客,這也是為什麼臺灣辦桌菜色比較偏向閩南菜系的原因。 到了日治時期,除了請廚師到家裡或是宴會場合烹煮外,也發展出各種「料亭」,也就是供應高檔日本料理的餐廳,通常會提供包廂,並請表演者來助興。由於過去的餐館數量有限,許多人宴客的首選仍是沿襲傳統方式,找「總舖師」在私人場所做外燴、辦酒席並款待客人,俗稱「傳統辦桌」或「流水席」。無論是自家庭院空地、晒穀場、廟埕、鄰里活動中心或者道路旁均可作為場地,而總舖師通常也承攬宴席所有需要的大小服務―在宴客當天,總舖師會開著發財車或貨車,帶著布棚、食材與鍋碗瓢盆,有些甚至還會帶著宴客所需的桌椅、餐具往返宴客地點,並指揮工作人員備餐。 辦桌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無論是洗菜、切菜、蒸煮與油炸食材,皆在現場處理,烹飪方式則非常講究古早味,也有不少傳統菜餚。另一方面,由於場地成本較低,因此在食材準備上的分量豐富,甚至還會搭配額外的表演―每當宴會一開始,大紅桌上的豐盛菜餚,再加上現搭舞臺及歌手演出,五彩霓虹燈中總是散發著非常獨特的歡樂氣氛。 隨著臺灣的都市發展,人口漸由鄉村移往城市,許多人開始改在飯店或餐廳舉辦宴席,除了可以免去天候因素的影響,無論天氣炎熱或下雨颳風,都能如期舉辦,也不會因為在馬路上圍路辦桌而影響交通,又可解決賓客停車不易的問題。另一方面,菜餚由飯店內的專業廚房準備,衛生條件也會比露天烹調好;在高級飯店或餐廳中宴客,又能象徵社會地位與品味,所以傳統辦桌在都會地區也漸漸式微。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