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心靈——那些讓我們焦慮、恐慌、憂鬱、自戀、上癮、偏執、過勞、依賴症、強迫症、社交恐懼、歇斯底里的運作機制與應對策略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失控的心靈——那些讓我們焦慮、恐慌、憂鬱、自戀、上癮、偏執、過勞、依賴症、強迫症、社交恐懼、歇斯底里的運作機制與應對策略

作者:莎賓娜.維瑞.封.李蒙(Sabine Wery von Limont)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30日
ISBN:9789864777501
語言:繁體中文

認識身心學的入門讀本

明鏡週刊、德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書

「看不見的器官」心靈在失控時會設下陷阱,
讓人無意識地重複偏離的心理或行為模式,
甚至導致慢性病、疼痛、免疫系統失調、心血管疾病。
認識心靈的運作機制,找到停止內在耗損的關鍵,
重建身體與心靈的溝通管道,回復平衡的人生。

關於心靈,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 心靈具有明確的基本需求,需求若沒有得到滿足,人會生病甚至死亡。
◎ 創傷經驗會讓心靈生病,並提高罹患身體疾病的風險。
◎ 孤獨、憂鬱、受委屈會弱化身體免疫系統。
◎ 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人有人格障礙,而其中很多人不自知。人格障礙容易成為焦慮症、憂鬱症的溫床。
◎ 心靈創傷會世代遺傳。
◎ 腦與心靈一生都有成長改變的能力,好的治療方式可以在腦內形成正向路徑,助人擺脫揮之不去的夢魘。

你知道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需要知道,治療身體病痛是治標,治療「心靈」才是治本。
心靈在身體裡雖然看不見,但是可以感受到,還可以追蹤觀察,因為心靈會經由神經系統影響身體機能,掌管所有感官,影響大腦與器官的運作,為我們確立人際關係,決定我們的個性,也決定我們快不快樂。
心靈是個器官,也會生病。
生病的心靈會隨著神經系統引發身體疼痛:長久不癒的背痛、肚子痛、頭痛、關節痛,長期的疲憊、筋疲力盡、呼吸道問題、消化道問題、暈眩,卻在器官上無法找到明確病因。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心靈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免疫系統疾病上的重要性超乎過去的想像。

本書從生理機能出發,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心靈的運作與需求,幫你認識負面情緒與特殊心理狀態的起因,失控時會掉入的心靈陷阱,進而找到調適方法——因此更瞭解自己、瞭解他人。

可以當勵志書來讀,也可當作知識讀本。可以放在醫師的診間,可用來理解神經心理學,也可以送給你心中掛記的人。

作者簡介莎賓娜.維瑞.封.李蒙(Sabine Wery von Limont)在漢堡大學攻讀經濟與心理學。專職為企業心理治療師,曾任職於漢堡的知名醫院與PARSHIP。如今她擁有自己的診所,身心醫學與創傷治療領域的專家。住在漢堡。譯者簡介彭意梅德國教育學博士,旅居慕尼黑。從事華語教學和中德文翻譯。喜愛旅遊,接近大自然。

前言
導論 發現心靈
閱讀指南

第1章 邊緣系統——心靈的住所
你有一則新訊息
  對新事物充滿期待的多巴胺
  內源性類鴉片——世界上最好的毒品由心靈調製
  不只是快樂荷爾蒙的血清素
  危難救星皮質醇
  去甲腎上腺素:「我會記著!」
  催產素,不只是愛情荷爾蒙
與眾不同的器官
心靈依託的關係
  出生比我們想的還要早開始
  教育:全世界後果最嚴重的建議
回到過去尋找蛛絲馬跡
  與父母相似的上一代
  戰爭創傷:遲來的受害者
  表觀遺傳學:基因中的恐懼

第2章 一致性原則——心靈對平衡的需求是如何形成的
心靈的基本需求
  自我價值感:生命的基礎
  依附關係:我們生命中的人
  掌控和獨立自主:我們就是老闆
  尋求樂趣和避免反感:求取所有的美好
我的刻板模式,你的刻板模式
為什麼心靈有點像臉書
心靈的應對策略
  屈服
  逃避
  彌補
個性風格
人格障礙症
  自戀型人格障礙症
  膽怯地逃避和沒自信的人格障礙症
  依賴型人格障礙症
  強迫型人格障礙症
  做作型人格障礙症
  否定型人格障礙症
  妄想型人格障礙症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如果病人覺得一切很正常
把障礙變成資源

第3章 發病——如果心靈出了問題
心靈的策略
  防禦機制:不允許的事不應該發生
  意志力:什麼時候是好的,什麼時候會帶來傷害
恐懼的神經生物學
  情緒和記憶:「這我會永遠記著!」
焦慮症
  恐慌發作:當恐懼登上了高峰
  特定場所焦慮症:對特定地點有恐懼
  社交畏懼症:害怕與他人接觸
  特定畏懼症:害怕不具危險性的東西
  廣泛性焦慮症:一直活在憂慮陰影下
  強迫症:為什麼就是必須做某些事
  強迫思考:禁忌占據了想像
  安全感:為什麼生活越安全,恐懼越多
受到地獄折磨的心靈
  憂鬱症:一種心理障礙,多種原因
  憂鬱症的神經生物學:化學物質失調
  焦慮和憂鬱:喜歡一起出現的症狀
  輕鬱症:沒有四季的日子
  躁鬱症:瑪莎拉蒂是你的了
  產後憂鬱症:心情隨著孩子的到來變沉重
  脆弱性:誘發原因和心理障礙之間的時間缺口
  心靈創傷和心靈的傷口
  倒敘:熱的記憶,冷的記憶
  創傷後悲憤症候群
  工作倦怠
  上癮

第4章 身心醫學——心靈如何從身體消失
歡迎來到現代
  情緒:「我看到你的感覺」
  身體和心靈:向來合作無間的團隊
心理心臟病學中的心靈相契
我們這個時代的慢性疾病
題外話:ACE研究
衝動如何驅策我們
心靈和免疫系統
一切都是想像?
無由來的疼痛
認真看待心靈的必要

第5章 平衡——心靈如何找到支柱
治療:航向自己的冒險旅行
  效用
  渡渡鳥假設
  治療元素
  治療聯盟
  神經細胞的可塑性
  自我治療
費用:醫療保險公司和它負擔的費用
  行為療法
  心理分析
  深層心理學
門檻:治療途中的障礙
  選擇心理治療師該注意的事項
藥物:毒品和「快樂丸」
  氯胺酮:新的萬靈丹?
  賽洛西賓:魔菇的本事更大
  MDMA:對抗心靈創傷的旅程
治療師的專門領域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治療:影響深遠的大發現
  圖像重寫和再處理療法
提高對心靈創傷的敏感度
心靈的保鑣
  關係
  伴侶
  靈性
  信仰
  冥想
心理衛生
  感知
  留心和享受
  停止技術

結語
注釋

作者使用輕鬆有趣的筆調,將複雜難懂的腦神經科學,非常簡單扼要寫成這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大腦各種結構、功能與運作模式,特別是主司情緒調控的邊緣系統。也讓我們瞭解到底可能出錯的系統何在?會出現何種病兆?特別對常見的精神疾病,以及常與心理因素習習相關的身體疾病,稱為心身症等,都有詳盡的介紹,甚至有清楚的案例說明。也清楚交代平時針對大腦該如何保健?故障了又該找誰維修?如何維修,甚至叮囑需要定期回廠保養。
——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郭約瑟

作者就像心靈的偵探,挖掘造成患者痛苦的深層原因……對案例的深度心理剖析,相當有啟發性,融會經典的神經心理學研究、神經科學的最新進展,以及格外難得的,身心醫學。這本書不只是社會大眾了解心理治療堂奧的捷徑,對於台灣身心醫學的推廣,能起振聾發聵之效!
——身心科醫師、《終結腦疲勞!》作者張立人

沒有一種情緒可以不經由身體表達。情緒寫在我們的態度和臉上,全世界的人可以透過表情直覺地辨認出別人的感覺:快樂的人微笑,受驚嚇的人因恐懼而表情呆滯,生氣的人憤怒全寫在臉上,悲傷的人萎靡不振,或是因悲傷而衰老。 現在人際間的交流十分熱絡,但是沒有觀察彼此的機會。那他們用什麼方法互相了解呢?傳送表情符號。螢幕上黃色的臉代替了咧嘴笑、發脾氣、眨眼睛。它們伸舌頭,送飛吻,或者翻白眼。 我們的身體是情緒的表現,而且保證不只侷限在臉上。每個人都知道也都能感覺到,例如「有什麼哽在心裡」,「這讓人反胃」或者「考前緊張得想上廁所」。無論如何,身體和心靈的分界上成長出一種工業和供應系統,但是經常出錯:我們有照顧身體的醫生和照顧心靈的醫生,兩者都會遇到各自的極限。 有件事天天在上演:每天在家庭醫學科候診室裡等待的德國病人中,百分之二十到四十是白坐在那裡。因為他們的問題不是出在身體,而是心靈。身體只是提供了舞台,讓心靈疾病在那裡演出。 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國民在一生中會罹患一次心理疾病。但是他們大多數人首先不是得到心理醫生,神經科醫生或是心理治療師診治,而是家庭醫生,有時候甚至讓家醫治療多年,因為病人通常會先向他們諮詢。 然後常常會出現所謂的「厚病歷檔案症狀」或是「走換醫生」。因為一位醫生不能找到疾病的明確原因,但是仍然想幫忙,所以把病人繼續送到下一位專門醫生那裡,或是送去做下一個檢查。有時候要過了好幾年,直到病人終於找到真正能幫他的人:一個心理治療師或是身心醫學專科。 對某些人來說這還不是解脫。長年在醫生診間流浪漂泊,這些病人現在瘋了。幾世紀以來將身體與心靈分開造成的刻板印象,至今仍影響著我們。 不是沒有人企圖改正這個印象。佛洛伊德早已注意到身體和心靈的交互作用,許多二十世紀的醫生敞開心胸接受整體的觀察,已經朝心靈走近了一點,因為人們不再將它阻擋在門外。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