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作者:(美)穆來納森
出版社:浙江人民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01日
ISBN:978721306349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97元

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塞德希爾· 穆來納森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在這一現象基礎上,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卻發現了一個存在於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因為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患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實際上,在長期性的資源(錢、時間)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了「管窺」之見,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帶寬負擔——當1元錢的價值在窮人與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時,當印度金奈的街頭小販們陷入了無止境的借貸壓力時,當每個人都處在多任務處理的「雜耍」狀態中時……最理性的經濟模型和行為方式都會變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內在邏輯。最終,稀缺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沖動。《稀缺》是《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最推崇的行為經濟學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態的各種復雜成因,並提出以「余閑」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所以,只有對「帶寬」進行合理的規划和管理,我們才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領域重要領頭人。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等人聯合創立非營利性組織ideas42,致力於利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在麻省理工學院,與《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等人聯合創立「貧困行動實驗室」,並於2002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出生於印度農村,7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993年,獲得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經濟學3個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贊 譽《稀缺》測試題引 言 資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態第一部分 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第1章 專注的「得」與管窺的「失」第2章 帶寬負擔會降低人的智商第二部分 貧窮和忙碌是如何讓「帶寬」變窄的第3章 裝箱、余閑和權衡式思維第4章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的道理第5章 借用與短視第6章 稀缺陷阱第7章 窮人為什麼窮第三部分 如何從稀缺走向富足第8章 如何讓窮人擺脫貧窮第9章 如何解決組織中的時間稀缺第10章 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稀缺結 語 規划和管理好「帶寬」,稀缺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譯者后記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