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修訂本)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修訂本)

作者:魯西奇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日期:2019年07月01日
ISBN:9787520126786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作為該領域較具代表性的論著,是近二十年來區域地理研究的重要參考座標。

本書的章節安排如下:

緒論,區域歷史地理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第一章, 新石器時代漢水流域的自然、人群、經濟與聚落(主要討論氣候與地貌、考古文化譜系與居民種族、遺址分佈與環境變遷的關係、生計方式與經濟類型、住宅形式與聚落形態等問題);

第二章, 青銅器時代漢水流域的文化演進、城邑分佈於居住形式(主要討論文化演進及其區域差異、城邑分佈及其形態、住宅形式與聚落分佈、生產工具的組合與田野面貌等問題);

第三章, 秦漢時代至六朝時期漢水流域的人口、經濟、聚落與文化(主要討論人口分佈與遷移、農業經濟區的形成與演變、交通道路、城邑與村落、文化區域及其差異等問題);

第四章, 七至十三世紀漢水流域的自然、人口、城邑與經濟(主要討論自然地理環境及其演變、人口分佈與遷移、農作物種植及其地理分佈、城鎮佈局及其形態等問題)

第五章, 明清時期漢水流域自然與人文地理面貌的巨變(主要討論人口遷移與分佈,農業經濟的區域差異,自然環境的變遷,城鎮、集市、鄉村聚落的分佈與形態等問題);

第六章, 區域開發進程、空間結構及人地關係(主要討論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內部的空間結構與差異、人地關係的多樣性等問題)

本書強調區域視野中的歷史研究,將“區域”觀念引入歷史研究,開闊了歷史研究的視野,建構起了人地關係中的歷史研究新圖景。漢水流域雖是一個極其普通的流域,但對它的歷史地理進行考察,卻具有相當強的普遍性和適用性。漢水流域開放的體系、複雜的地形構造、多元的文化背景,以及幾經變遷的地理面貌,使本地區成為區域研究的典型範例。

本書作者對區域歷史地理研究提出了三大切入點:一是建立連續的地理剖面;二是連續居住、人口變動和土地利用;三是方言、風俗和居住方式。這些都是極具建設意義,且區域歷史地理研究是建構整個中國歷史地理面貌的基礎。


魯西奇,1965年生,歷史學博士,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入選教育部2004年“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其師從陳寅恪、徐中舒兩位先生的高足武漢大學教授石泉先生。主要從事區域歷史地理與社會經濟史研究,特別是漢水流域歷史地理與社會經濟史的綜合研究,以及長江中游地區民間文獻(民間碑刻與古代冥契)的收集和整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專案2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專案1項,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優秀青年教師資助專案1項。


緒論 區域歷史地理研究的思路與方法001
  一 歷史與空間001
  二 主要人地關係學說之檢討012
  三 “區域”觀念及其方法論意義023
  四 以漢水流域歷史地理研究為個案026
  五 研究方法與切入點037

第一章 新石器時代漢水流域的自然、人群、經濟與聚落044
  一 氣候與地貌044
  二 考古文化譜系與居民種族053
  三 遺址分佈與環境變遷的關係064
  四 生計方式與經濟類型073
  五 住宅形式與聚落形態084
  六 小結與討論105

第二章 青銅時代漢水流域的文化演進、城邑分佈與居住形式109
  一 文化演進及其區域差異110
  二 城邑分佈及其形態136
  三 住宅形式與聚落分佈146
  四 生產工具的組合與田野面貌159
  五 小結166

第三章 秦漢至六朝時期漢水流域的人口、經濟、聚落與文化169
  一 人口分佈與遷移169
  二 農業經濟區的形成與演變200
  三 交通道路224
  四 城邑與村落242
  五 文化區域及其差異266
  六 小結281
第四章 7~13世紀漢水流域的自然、人口、城邑與經濟284
  一 自然地理環境及其演變284
  二 人口分佈與遷移301
  三 農作物種植及其地理分佈332
  四 城鎮佈局及其形態354
  五 小結378

第五章 明清時期漢水流域自然與人文地理面貌的巨變382
  一 人口遷移與分佈382
  二 農業經濟的區域差異414
  三 自然環境的變遷440
  四 城鎮、集市、鄉村聚落的分佈與形態460
  五 小結488
第六章 區域開發進程、空間結構及人地關係491
  一 論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491
  二 區域內部的空間結構與差異513
  三 人地關係的多樣性534
  四 小結551

附錄 區域、地方與地域:空間維度下的歷史研究554
主要徵引文獻574
索引590
修訂本後記613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