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信用的價值與風險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4月

抓住信用的價值與風險

作者:呂子立蔡尚斌
出版社: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15日
ISBN:978986399127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64元

  完整剖析「信用」價值與風險的寶典,值得細細品閱

  台灣金融研訓院盧陽正副院長:作者翻轉「信用」抽象概念,透過實務操作經驗與實例予以具象化,是信用產業從業人員培養「信用專業工人智慧」的必要書籍。

  本書所介紹的觀念與實例,金融人員必須瞭解,一般大眾更一定要知道,期許社會全體都能正視「信用」的重要性,意識書籍封面金蘋果陰影所代表的「風險」,順利運用如金蘋果般閃耀的「價值」。
 

作者簡介    

呂子立

  學歷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博士
  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
  現職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副組長
  著作銀行授信實務個案精選
  銀行合併面面觀

蔡尚斌

  學歷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博士
  南開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南開大學法學院博士生
  經歷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現職南開大學法學院博士生
 

第 1 章  信用有價嗎 ?
1.1  信用一斤值多少 ?
1.2  信用 > = < 價值嗎?
1.3  信用價值會泡沫化嗎?  

第 2 章  信用貸款目的
2.1  理財週轉
2.2  營運週轉
2.3  過渡融資

第 3 章  信用貸款行業
3.1   金融機構
3.2   融資公司
3.3   代辦貸款公司

第4章  信用貸放途徑
4.1  直接貸放
4.2  委託外包
4.3  受託代辦  

第5章  產業信用延伸
5.1   策略聯盟
5.2   信用仲介
5.3   委外行銷

第6章  信用價值衡量
6.1   徵信調查  
6.2   價值衡量
6.3   信用評級  

第7章  信用風險額度
7.1   信用額度
7.2   風險限額
7.3   額度調節

第8章  信用風險監測
8.1   信用部位
8.2   壓力測試
8.3   風險監測

第9章  信用品質調控
9.1   信用分類
9.2   品質定義
9.3   違約控制

第10章  信用回復重生
10.1   信用重建
10.2   信用回復
10.3   回復監測

第11章  信用憑據偽造
11.1   身分證明
11.2   所得證明
11.3   信用證明  

第12章  信用貸款犯罪
12.1   廣告誘導
12.2    代辦抽佣
12.3    人頭違貸

第13章  信用貸款洗錢
13.1   高利借貸
13.2   虛假貸款
13.3   跨國洗錢

第14章  信用貸款舞弊
14.1   冒貸行為
14.2   集體舞弊
14.3   套取利益

 第15章  後記
15.1   大數據運用與價值衡量
15.2   金融科技與風險衡量
 

作者序    

  信用是承諾,還是面子問題;是實現諾言,還是椪風其詞。信用的另一面,

  是價值的兌現,還是言過其實;究竟是價值增強,還是美麗的謊言?信用價值,是承擔信用風險的主要能力,信用價值的衡量與評估,究竟以資產金額大小來判斷,還是以影響力強弱來決定,抑或是以人脈廣度來衡量,其最終是希望能更精準評核借款戶的真實價值。

  2005年至2006年消費者卡債風暴,致使雙卡(信用卡及現金卡)債務人背負龐大債務,產生迭起社會問題事件,進而引發社會廣大關注,輿論排山倒海譴責銀行與主管機關,銀行業頓時成了過街老鼠。時過一年,因應雙卡債務問題而生的「債務協商機制」,也導致銀行虧損,而縮減消費金融業務,間接衝擊民生消費並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又雷曼兄弟公司2008年9月15日破產,致其發行的以信用違約交換(CDS)為標的金融衍生性商品價值暴跌,引發台灣及香港投資人不滿的事件,最終在香港金管局、證監會及台灣金管會的強烈干預下,促使銷售銀行退回銷售本金8.5成及7成之賠償。不論是雙卡之個人信用額度過度擴張,還是雷曼兄弟公司發行以信用衍生性商品為標的的結構化投資產品之信用風險,均屬於信用擴張已超逾其可承擔風險之信用價值。銀行在徵信與審查個人或企業信用價值時,除衡量其財力情形外,並就其在外舉債情形,加以分析與計算其可再融資限額,並於估妥個人或企業信用價值後,衡量其不履約之風險限額,再予以融資。但若金融機構融資給借款戶之授信金額,已超逾其信用價值時,作者建議宜要求借款戶補提供擔保品或提具信用保險,以控制未來不履約授信風險及擺脫信用的迷失。

  本書第1章提及信用的內涵與泡沫化;第2章分析信用貸款目的;第3至6章提到信用貸款行業、貸放途徑、信用延伸及價值衡量;第7至14章論述抵銷信用價值的信用風險額度、監測、品質調控、信用回復、憑據偽造、犯罪、洗錢與舞弊;最後第15章後記,再就大數據與金融科技議題,探討採行巨量資料分析及數位科技工具,以衡量信用價值與風險的可行性。最後,期許本書之付梓,能引導讀者對信用價值與風險概念,有更進一步的想法;也使大數據分析與金融科技等能更精準衡量信用價值與掌握信用風險。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