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出好生意:台灣古早味走賣(附有聲CD)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叫出好生意:台灣古早味走賣(附有聲CD)

作者:朱南山.陳曉頻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1日
ISBN:9789868561106
語言:繁體中文

  台灣50年代的人口結構以務農居多,農村內的商店有限且對外交通不便,能將商品與服務帶到住戶面前的走賣型態,便適時填補這塊市場空白。
  由於當時不論在政治、經濟與社會各方面都動盪不安,不少人為了維持生活溫飽,紛紛挑起扁擔或踩著腳踏車四處走賣,不時還要吆喝幾句來吸引注意,表面看似卑微,但骨子裡非常有Guts,也因資源有限,進而產生「窮則變,變則通」的種種創意作為。
  本書以書籍結合CD的形式,藉由圖片與聲音重建50年代的走賣風情,讓有相關經歷的讀者重溫回味,無經歷的讀者能體驗認識,進而使走賣文化成為大家記憶中的一頁。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最直觀的影像與聲音,再現50年代走賣風情。
精彩內容包括:
◎51種行業圖解說明
◎販夫走卒的叫賣絕活
◎早期走賣者的學習歷程
◎懷舊包裝法簡介
◎即將失傳的江湖數字暗語
◎50年老字號整理表
作者簡介
朱南山【文物提供者與有聲書主講】
  民國37年生,高雄人。國際初中肄業後,曾任冷氣修理師、飯店雜役等,之後四處走江湖、擺攤做生意,接觸到形形色色的行業與人物,進而對行業文化產生興趣,並踏入文物蒐藏之門。展覽經歷包含:彰化縣文化局〈臺灣早期街頭叫賣器展〉、高雄歷史博物館〈古早生活新體驗展〉、臺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臺灣早期醫療文物展〉、高雄科工館〈阿公阿媽ㄟ生活智慧〉等。
陳曉頻 【文字作者】
  台南人,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多媒體編輯與展覽企劃。希望日後能持續透過各種形式,保存與推廣台灣的庶民文化。 

推薦序一 收藏原鄉之愛 洪慶峰
推薦序二 天佑大地,福澤草根 沈芯菱
聯合推薦
自序一 飲水思源,吃果子拜樹頭 朱南山
自序二 時光不停留,記憶可長存 陳曉頻
【特集】
說不完的故事
50年代走賣特色大搜察
三階段走賣學習
老台灣的叫賣聲
【壹、冷飲零食篇】
彈珠汽水
青草茶
芋仔冰
枝仔冰
爆米香
芙苓糕
麻糬
膨糖
蜜餞
燒酒螺
滷味
戲院零食
懷舊報 夾竹桃與咖啡紅茶- 攤販女兒回憶
懷舊報 白米炸彈客雙人組-林家爆米香現場直擊
【貳、熱食篇】
豆乳、米乳、杏仁茶
麵茶
米糕粥
豆花
烤蕃薯
碗粿
肉粽
狀元糕
饅頭
花生
五香茶葉蛋
月台便當
烤香腸
懷舊報 不只是塑膠袋-懷舊包裝法
懷舊報 生活中的藝術-50年代用具之美
【參、日常食材篇】
醬菜
豆腐
豬肉
麻油
蔬菜
肉類加工品
懷舊報 時空線索-文學中的叫賣聲
【肆、日用品與服務篇】
三輪車
雜貨
布料
擦皮鞋
按摩
打鑰匙、開鑰匙
懷舊報 一肩挑起生活重擔-扁擔秘技
【伍、回收修補篇】
補鼎、補雨傘
收壞銅舊錫
補盤子、補首飾
磨刀
修理皮鞋
懷舊報 帶著商品動起來(一) 50年代常見走賣形式
懷舊報 帶著商品動起來(二) 當代常見走賣形式
【陸、其他篇】
表演廣告
江湖賣藥
玩具
蛔蟲藥
算命
講古
小雞
舶來品
乞丐
懷舊報 江湖小常識(一) 江湖術語數字
懷舊報 江湖小常識(二) 強龍不壓地頭蛇
附錄一 老字號,古早味
附錄二 老行業,新體驗
附錄三 感謝名單

飲水思源,吃果子拜樹頭
  我民國三十七年出生在高雄市鹽埕區。父親四十幾歲生我,老來得子特別疼愛。算命仙仔直言這個囡仔的命格特殊,一生大好大壞。望子成龍的父親希望兒子衣食無缺,買了食、衣、住、行、育、樂用品,如煤油爐、六法全書、皮鞋和腳踏車等等,也就此展開我的收藏。
  因為小時候住在市場邊,看到形形色色的生意擔,好奇心下總會去了解每一種物件的結構、用途和來龍去脈,無形中也孕育了對民俗文物的興趣。
  天不從人願,我對讀書沒有興趣,初中沒讀完就退學,十五歲踏入社會,學做皮箱、修理冷氣、擔任飯店雜役。十八歲流浪到台北,四處走江湖,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討生活,也了解了江湖俗事。走江湖要有「內行氣」、有撇步,江湖術語也要學,「懂地頭,卡好懂拳頭」,才不會被欺負、做無生意。另外也學到社會的生死關:「生意在半天,生命在眼前」、「會做是生意,不會做是先死」這些訣頭。
  人講「流水無毒,流人無惡」、「魚吃流水,人吃嘴水」,做生意要以和為貴,千萬不要「一支嘴,含一個舌」,要懂得變巧、招呼人客,有時遇到奧客也要「氣暢忍」,轉換心情,因為「壞壞客,卡贏過三個好朋友」,意思是壞人客會來交關、拿錢來給咱賺,好朋友來是招待,沒賺錢。
  俗語講「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可見先人對各行各業的技藝很重視,而種種打拚的文物,都有它的智慧、勤儉、創意和藝術,令人感動,但卻沒人要保留給下一代,因此我抱著「飲水思源,吃果子拜樹頭」的心情來收藏文物,也希望這本書可以拋磚引玉,引發社會大眾對鄉土文物有更進一步認識。
朱南山
(本書文物提供者及有聲書主講)
時光不停留,記憶可長存
  與朱南山老師的結識,始於一次展覽的文物租借。當時令我感到震撼的,不是朱老師滿屋的收藏品,而是當他吹響麵茶水壺的剎那,我彷彿聽到舊日時光的心跳聲,也彷彿看到在寒夜巷弄裡沖泡麵茶的佝僂身影。當時第一個感想是:「這樣的聲音,如果以後聽不到了怎麼辦?」,因此暗暗許下一個心願,希望可以做些事,保存這些珍貴的聲音與記憶。
  等到有機會製作本書,我們則是秉持「有圖有真相,有聲音有證據」原則,以模特兒搭配行業文物再現走賣者身影,同時收錄種種叫賣聲於CD中;而文字部分,則是結合口述歷史與文獻資料撰寫而成,希望透過最生活化的方式,再現50年代的走賣風情。
  製作期間,我常覺得書中的時代背景與現況有種微妙的呼應。書中提及的50年代,不論在政治、經濟與社會各方面都動盪不安,不少人為了維持生活溫飽,紛紛挑起扁擔或踩著腳踏車到處走賣,不時還要吆喝幾句來吸引注意。再回頭看看目前的台灣,在金融風暴席捲之下,公司倒閉、裁員與無薪假成為社會常態,越來越多人迫於無奈而自行創業,而「創業攤販化」正是這波創業潮的最大特色。
  對古今公權力而言,走賣(或「流動攤販」)代表的是逃稅、交通阻礙與髒亂污染,但不可諱言地,從走賣者身上我們也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這樣的生命力或許出自平民百姓面對貧困、找尋出路的積極態度,也或許出自街頭謀生者必備的應變精神。此外,如果我們仔細探究不同時期的走賣內涵,還能發現環繞其間的行業典故、工具設備、叫賣形式甚至童言童語,全都反映出獨特的時代樣貌與文化特色。
  時光不停留,但記憶可長存。50年代距今超過一個世紀,沿街叫賣的景象幾乎已消失無蹤。對年輕人而言,這些都是陌生的影像與聲音,但對走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卻是回味無窮的生活片段。希望這本書可以保留住這些平凡但珍貴的片段,進而搭起過去與現在的橋樑,讓走賣文化成為大家共同的記憶。
陳曉頻
(本書文字作者)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