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豐子愷:跨領域的藝術典型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時尚豐子愷:跨領域的藝術典型

作者:張俐雯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01日
ISBN:978986221581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441元

  本書研究豐子愷的人格特質、散文創作、出版經歷、文化圈軼事、臺灣遊歷記等。從新穎的研究角度,發現不為人知的豐子愷。肯定他在哲理散文、慈父散文、文化人物肖像散文、藝術散文等有相當的貢獻。他喜歡煮酒寫詩,隨筆素描浮世的關懷,簡筆揮灑詩情的漫畫,以身證道藝術引領的生活是多麼豐美有滋味…
作者簡介
張俐雯
  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朝陽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出版學術專著《八仙人物故事考述》與《近現代新編叢書述論》、《沈謙先生紀念文集》、《一生只愛你一回》、《眷村憶往》、《大墩文學獎》等合集。撰有豐子愷論文、書法論文多篇、「趣看豐子愷」影片;文學作品與評論散見《笠》詩刊、《人間福報》、《國文天地》等。曾獲數十次全國小說、散文、新詩類文學獎獎項。研究專注於現代文學、書法美學、文學與藝術、文化創意。教學上曾獲得朝陽科技大學全校優良教師獎。

緒論第一章 豐子愷的生命歷程第一節 早慧的奠基期(1898 ~ 1918)第二節 創作展開期(1919 ~ 1930) 第三節 創作旺盛期(1931 ~ 1937) 第四節 抗戰逃難期(1938 ~ 1945) 第五節 文藝創作轉換期(1946 ~ 1965)第六節 晚年沉澱期(1966 ~ 1975) 小結 第二章 豐子愷成名的因素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第二節 中國現代專業作家的興起第三節 文人團體的互動小結第三章 豐子愷的文學觀、藝術觀的形成與融匯第一節 創作觀第二節 反映論第三節 文學即藝術小結第四章 「緣緣堂」在豐子愷散文中的意義第一節 「緣緣堂」的符號第二節 石門灣「緣緣堂」的樂土象徵意義第三節 《緣緣堂隨筆》的變化與不變小結第五章 豐子愷隨筆意涵與風格第一節 豐子愷論隨筆的意涵第二節 豐子愷散文的特色第三節 豐子愷人格的發展第四節 豐子愷散文的風格小結第六章 豐子愷散文藝術表現第一節 主題思想第二節 題材第三節 結構第四節 修辭小結結論參考文獻附錄 豐子愷的影響小結

緒論
  豐子愷最喜歡南宋詞人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所以在緣緣堂的天井裡,種下紅灩灩的櫻桃,油亮亮的綠芭蕉。從二樓書房望向窗外,他振筆疾書,寫了數百萬字的散文,畫了無法細數的雅俗共賞、沁人心脾的漫畫。
  他的散文,在清徹通明的白馬湖風格外,其實有更多激越的成份。他的漫畫,除了繼承了簡筆詩意的竹久夢二,還有陳師曾。現代中國出版史上,豐子愷擔任過開明書店的編輯,繪製出版了許多長銷書;在畫完與林語堂合作的《開明英文讀本》暢銷書後,豐子愷下定決心成為一個專業作家,甚至成為中國現代最早的專職作家之一。
  對才華洋溢的豐子愷來說,專業作家的路水到渠成。首先,他極為規律;再來,他非常勤勉;還有,他可以寫完文章後接著畫畫,同一個題材可以用兩種藝術形式表現。如果思路滯悶,他就寫書法。豐子愷的書法字從魏碑與《月儀》帖來,捺筆重卻飄逸曳出,像是竹久夢二的蜻蜓翩翩飛舞……
  很多人知道弘一法師是豐子愷的恩師兼偶像,但是他真正親近的反而是儒釋大師馬一浮;自在地和馬一浮抽煙閒聊的心情,正如每晚用臺灣小酒杯喝點酒,放鬆緊繃的身心來看顧家中孩子們,都是一樣令人快慰的。
  豐子愷的翻譯成績,也讓人肅然起敬。他翻譯九十萬字日本的古典文學鉅著《源氏物語》,時間上比林文月教授早了十三年。自學的俄文,讓他在文革後靠著翻譯俄文著作,生活較不匱乏。而晚年所寫的〈暫時脫離塵世〉文章也與他翻譯喜好的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草枕》頗有相似之處。
  喜歡豐子愷的人很多,每個人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例如對佛法的親近嚮往、對藝術的浸染薰習、對人性的隨筆鏤刻、對兒童的慈愛歌頌等。據說臺灣的音樂大師黃友棣教授,是因為幼時熟他的音樂著作奠定以後的音樂之路。藝術家如楚戈據說也是從親近豐子愷的漫畫做為繪畫的起點。莊因則以模仿入手,走出日後自己的風格。書藝大師張光賓與音樂家蕭而化都曾經是豐子愷的學生。謝冰瑩、楊牧、席慕蓉、林清玄、錢歌川等作家也喜愛豐子愷,而一般民眾喜歡的就更多,對於常常出現在教科書的〈漸〉、〈楊柳〉等文章幾乎都能朗朗上口。
  筆者也是因為欣賞豐子愷藝術作品,進一步想深入瞭解,而寫出這一本研究的書。這本書和市面上的豐子愷書籍不同。例如從出版的角度考察豐子愷的成名經過、作為專業作家的勤勉不懈、釐清「緣緣堂」的符號意義、強調「開明書店」對豐子愷創作的助力、彰顯他溝通文學與繪畫跨領域的成績,還有臺灣光復初期豐子愷曾經有意定居臺灣的秘辛,以及畫了十餘幅臺灣題材的漫畫等等……以上種種,相信可以提供有興趣的讀者不一樣的視野,能夠從多元的角度看到有趣的、充滿詩意的豐子愷,讓這位「生活的藝術家」與「藝術的生活家」帶來清涼的禪意,與歷久彌新、慧黠溫潤的人生智慧。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