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股利所得課稅、手續費及交易稅 | 股票買賣二代健保

存股族每個月省吃儉用努力把錢存下來,買進優質的股票,期待每年能穩定領取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 不過以台灣目前的稅制,存股族在領取股利時,可能會被 ...Skiptocontent存股族每個月省吃儉用努力把錢存下來,買進優質的股票,期待每年能穩定領取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不過以台灣目前的稅制,存股族在領取股利時,可能會被剝好幾層皮,長期存股的你真的不能不知道這資訊所以在每年台股除權息期間,常常會聽到蠻多存股大戶會在除權息日前賣出手中的持股,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閃避領取股利(參與除權息)會產生的成本就Min自身存股的經驗,針對存股族於存股過程中,領取股利時可能會產生的存股成本,分享給大家參考囉如果有漏掉的,也歡迎大家能與我一起討論交流唷^^多家券商證券電子下單手續費折扣整理► 詳情請按我三個存股FB社團歡迎加入►金融股存股人生、玉山金存股人生、高殖利率優質定存股►按讚加入粉絲團►加入Telegram頻道 ►更多信用卡比較  單筆股利達2萬元(含)需課「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目前台灣稅制,股利所得單筆給付達2萬元(含)以上,需扣繳2.11%補充保費,需繳的補充保費會從你所領取的股利中直接扣除,而扣繳金額明細會Show在你收到的股利通知單上另外單筆股利達2萬元(含)以上,是現金股利+股票股利都計算在內,而且所持有的每一張股票都要扣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舉例說明如下:小明於110年3月16日買進30張台中銀,並參與除權息,台中銀配發0.24元現金股利、0.45元股票股利30張之股利總額(現金股利+股票股利)為20,700元,超過單筆2萬元(含),所以會被扣30張x14.56元=437元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需繳納的補充保費,會從你所領取的股利中直接扣除,到時你所收到股利通知單時上面就會詳細數字囉要如何技巧性閃避「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呢?方法:控制買進的張數只要同一檔股票持有張數股利總額不要超過單筆股利達2萬元,就不會被課到二代健保補充保費以台中銀110年配發股利狀況為例,就是控制在28.9張以下(即28,900股)即可,除了自已的帳戶控制張數外,還有蠻多父母會利用小孩的股票帳戶來分散張數,也可以技巧性的閃避「二代健保補充保費」,但小孩的股利一樣會合併到父母的所得稅一起申報唷延伸閱讀►110年金融股股利(現金股利+股票股利)需繳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張數及費用一覽表延伸閱讀►投資從0歲開始,幫小朋友開證券戶存股票  股利納入個人所得稅總額課徵「所得稅」目前台灣稅制,股利所得要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徵「所得稅」看到這裡你會發現,存股族存股真的存的好心酸,拿到的股利被剝好幾層皮所幸在108年起股利所得課稅,改採合併計稅減除股利可抵減稅額、單一稅率分開計稅二種方式,由納稅者擇一進行申報,對於存股族真的很有幫助,大幅減輕所得稅的負擔其中方式一:就是股利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並按股利的8.5%計算可抵減稅額,每一申報戶的上限是8萬元,全年股利所得約94萬元以下者可全額享有抵減稅額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在108年5月時繳納107年整年所得稅經驗,用方式一進行申報(當年度適用所得稅率為12%),相較於107年度所繳的稅,整整減少了三分之二,真的非常有感啊XD不過如果你本身原本就是高收入者,若加上股利所得後,所適用的所得稅率高達20%、30%或40%,這樣一來,就要好好細算存股拿股利划不划算了XD延伸閱讀►109年(2020)綜合所得稅申報重點整理(所得稅新制、股利所得課稅)   交易成本(買進及賣出手續費、交易稅) 買進及賣出手續費、交易稅,不管是不是存股族,都是必要的成本,不過存股族買進股票被券商收取一次買進手續費後,不會頻繁進出股票,所以賣出手續費及交易稅,都是好幾年後的事情了,不過還是列出來讓大家知道啦券商所收的買進及賣出手續費也可以省,就是選擇電子下單手續費折扣高的券商,像Min前幾年看到「犇亞證券」推出1.68折手續費(目前新戶是3折),加上可以通訊開戶,就趕緊開一戶來當作存股的主要帳戶,每次交易時都省了不少手續費,如上圖所示共買了31張玉山金,只花了208元手續費,省了蠻多的,看了就很開心XD延伸閱讀►多家券商證券電子下單手續費折扣整理   小小結論  Min在初期剛開始存股時,對於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非常排斥,一直覺得政府是認為「存股族」比較容易生病嗎?為何要針對股民課徵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真的覺得非常不公平,所以一直控制張數每檔金融股的張數,儘可能不被課到二代健保補充保費但想想能在台灣享用如此健全的醫療,真的非常幸福,健保制度真的是非常好的政策,像這次武漢肺炎台灣防疫真的作的很好,健保真的不能倒,後來轉個念就把補充保費當是捐錢做公益囉至於股利納入所得稅課稅,我想繳所得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若有辦法成為繳稅大戶,也就代表能成為前端高收入的那群人,這還是很多人辦不到的事情呢!存股真的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