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vending machine香港?推薦回答

作者:港島東醫院聯網醫護

  本書由港島東醫院聯網醫護編著,作者來自醫院不同部門,包括前線與後勤的醫護人員,或以感性角度回顧,或從知識層面反思,全面記錄香港醫護對抗COVID-19疫情的心路歷程。本書並附有各界為支持香港醫護而創作的書、畫、攝影作品,使本書在歷史見證外,另具欣賞價值。 2019冠狀病毒病抗疫歷史紀錄 001 序言一劉俊穎醫生 002 序言二吳冬媛小姐 004 序言三楊曉輝先生 00...

作者:潘國靈

  時值亂局,躁動與沉寂同時,潘國靈從「當下」切入,帶大家回放香港,從千禧年說到反送中,「重行」我城過去二十年來走過的一些路。全書以社會事件為主軸,有大事件如SARS、保育及本土思潮、反國教、雨傘運動、反修例運動等,也有較微小或另外的,如控煙運動、石牆樹一夜慘遭劈殺等。事件獨立可觀,連起來又見社會之遞變。潘國靈筆下,有紀實、分析、論說,公共題材亦見個人筆觸。時代倉促,當健忘症如常,潘國靈如「...

作者:Albert H.Y. Chen

  This collection of selected works by Professor Albert H.Y. Chen shows the contours of the author’s scholarship as it developed over 35 years of his academic career, from 1984 to the present. The ...

作者:陳奕廷

特首與你,都應該讀懂的香港故事 香港特首梁振英,絕沒想過,一向對政治冷漠的香港人, 會突然湧上街頭、佔領鬧區、要求民主。 87顆催淚彈,不僅沒有遏阻運動, 反而讓更多市民撐起雨傘、對抗壓制。   雨傘運動的前世今身。   2014年9月26日,為爭取香港特首的真普選,學聯與學民思潮發起香港學界大罷課,帶領抗爭學生衝入、並佔領政府總部前「公民廣場」。   9月28日,香港防暴警...

作者:章小杉

  近年來,圍繞新界「丁權」的「傳統權益」問題,香港社會時有爭論。所謂「丁權」,是指香港新界原居民的男性後人(即「男丁」),按殖民地時代沿用至今的「小型屋宇政策」(丁屋政策),獲准在新界的私人土地上興建房屋居住。《基本法》第四十條規定:「『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受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保護。」但對於何謂「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香港特別行政區應如何保護此類權益,《基本法》第四十條並沒有明示...

作者:陳霓

  三十而立,中國內地公共關係自西方引入三十餘年,發展方興日盛。兩地文化迴然不同,西方公關理論是如何在中國演進,並與本土環境調和及轉化?而在中國公共關係的實踐上,這些概念是否適用至今?   本書結集作者三十年來於不同時期的研究成果,嚴謹剖析西方公共關係模式與中國公共關係實踐的相關領域、理論和議題,藉以再現公共關係在中國發展的曲折歷程。作者一方面以傳播學的「擴散理論」探究公共關係引入中國的路...

作者:江仲有

  訴訟是一隻很奇特兇惡的猛獸,它看似平凡,讓爭議人很輕易地使用它來伸張正義及懲罰他人。可是,一旦訴諸法律後,爭議人是很難全身而退,不受任何傷害的。訴訟破壞彼此的關係,加深仇恨,無助解決紛爭,最終導致兩敗俱傷,亦可能令爭議人傾家蕩產。為了避免訴訟,爭議人可選擇調解替代,以解決糾紛。調解是解決紛爭、締結雙贏甚至是多贏的白武士。本書介紹了調解和調解所需的法律知識和技巧,鼓勵更多人士參與專業調解,...

作者:Patrick H. Hase

  This book is a history of village communities in the New Territories of Hong Kong, including those in the areas of Ha Tsuen, Hung Shui Kiu, and Sha Tin as well as those on the islands of Lamma, M...

作者:高洪雷

  樓蘭,漢代西域最豐饒的綠洲,商旅雲集,美女之邦;絲路蜿蜒到唐代,商旅接踵,駝鈴依舊,樓蘭已悄然謝幕,凝作邊塞詩人豪邁詩篇中揮之不去的西域情結。   樓蘭為何神秘失蹤?她究竟去往何方?千百年來,人們在傳說和想像中找尋答案。 終於,「樓蘭美女」向世人發出邀請,無數中外探險家、考古學家、地質學家魂牽夢縈,紛至沓來,「東方龐貝」在沉睡千年後重見天日。   著名作家高洪雷,藉助扎實的史料,揭開...

作者:王海光

  「群眾運動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卻不能不相信有魔鬼。」 ―埃裡克· 霍弗(Eric Hoffer)   本書是關於一個鄉村教師柳幸福「反革命案」的微觀社會史研究。以該案卷宗為基礎史料,作者利用當地公安政保檔案、政府文檔、地方史志等資料,結合口述訪談,條分縷析,首次從縣域範圍對「反革命發生學」進行考察,重建歷史現場,揭示了文革「惡攻罪」案件的生產制造過程,以及在基層社會中的發生機理,進而展現...

作者:朱國斌

  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投入營運。這條將香港連接至國家高速鐵路網絡的高速鐵路,由構思到通車,耗時多年,當中的「一地兩檢」通關程序安排引發的法律爭議,更對「一國兩制」及《基本法》帶來具體的考驗。   《基本法》第18條規定:「全國性法律除列於本法附件三者外,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外界質疑,在西九龍站設置內地口岸區,按內地法律實施管轄,是否違反《基本法》?特區政府是否...

作者:郭于華

  「我們應該做的是讓三者各歸其位: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三者各司其職,各守本分,互補互助,相互制衡;這才是應對日益複雜的經濟社會生活的正確選擇。」—郭于華   新時期中國的社會轉型,是以70年末80年代初的經濟制度變革為起點的,即從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這一社會結構性變遷的成本和收益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分佈是不同的,在人民生活有限改善的同時特殊利益集團...

作者:

  “For myself, however, it is the human element, the recollected words,the remembered faces, which give life to the printed record.”   James Hayes’s many writings have made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作者:董彥斌

  清末民初,中國面對著西方文化的衝擊,開始思考立憲。在五四時期,革命派、浪漫派、穩健派等對中國立憲分別有不同的想像,這就像一首複調音樂,不同的旋律與樂章拼湊成多個聲部,互相交疊碰撞,形成了中國「立憲時刻的複調想像」。   本書著重探討 1919 年前中國政治體制的變化,作者從炎黃、堯舜時代開始說起,從歷史的角度敍述中國在四千年之間經歷「立國」、「立教」時刻,以及清末民初時嘗試「立憲」的過...

作者:王泰平

  本書作者從上世紀60年代末起,先後作為記者、外交官和中日兩國共同事業的中方代表六度日本常駐。他根據自己的親歷、觀察和感悟,旁徵博引,用通俗而清新的語言、翔實而權威的史料,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層面,概述中國政府的對日政策、日本在中國外交棋盤上的位置;評說戰後70多年來中日政治關係演變,深挖其時代大背景和深層的原因;披露了1972年實現中日關係正常化、1978年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