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減排︰中國經驗︰基于清潔發展機制的考察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碳減排︰中國經驗︰基于清潔發展機制的考察

作者:曾少軍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01日
ISBN:978750971472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87元

從理論的角度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經濟手段無非兩個︰一個是稅。一個是可交易的排放許可證。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減排交易機制就在環境領域被證明為最經濟、最有效的治理手段。清潔發展機制(CDM)是目前最為成功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減排合作機制,即便未來的減排交易機制不再叫CDM,但CDM所確立的程序與方法一定會繼續有效。中國在CDM領域的成就全球第一,對中國的CDM經驗進行總結分析,是回答人們對于後京都CDM命運的擔憂、促進市場化減排機制今後更好地被運用和推廣的最好行動。市場法則從來都是優勝劣汰,相信經過目前市場的洗禮,一些真正有實力、有影響的中國減排機構將獲得更好的發展,為中國也為全球的氣候變化應對事業,作出自己的杰出貢獻。 本書基于清潔發展機制的考察,全面的研究分析了中國碳減排的經驗,全書凝聚了作者多年致力于CDM及氣候變化相關項目咨詢、評估及政策研究的經驗與思考,也是作者自進入清華從事博士後研究以來竭盡全力從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可能性的創新之處 第四節 研究的主要內容與基本框架 第二章 基礎理論與相關背景知識 第一節 排放權交易理論 第二節 國際氣候制度 第三節 清潔發展機制 第三章 國際碳交易市場分析 第一節 CDM交易市場 第二節 VCM交易市場 第三節 影響目前碳交易市場建設的因素 第四章 中國CDM項目活動相關參與方分析 第一節 CDM國家主管機構(DNA) 第二節 DOE能力建設的經濟學分析 第三節 CDM執行理事會(EB) 第四節 國外合作方 第五節 項目業主的作用與問題 第六節 NGO對CDM項目活動的參與 第五章 中國CDM項目活動狀況分析 第一節 中國CDM項目活動潛在行業和類型分析 第二節 中國CDM項目活動的總體狀況 第三節 中國水電、風電CDM項目活動分析 第四節 中國余能利用領域的CDM項目活動分析 第五節 中國煤層氣領域CDM項目活動分析 第六節 中國生物質能領域CDM項目活動分析 第七節 中國鋼鐵行業CDM項目活動分析 第八節 規劃類CDM(P-CDM)項目分析 第六章 關于促進中國CDM項目活動的政策建議. 第一節 關于具體類型CDM項目的開發問題 第二節 關于自願減排問題的建議 第三節 關于EB注冊階段項目的審查問題 第四節 關于本土DOE成長問題 第五節 關于今後的新項目開發問題 第七章 哥本哈根前後的觀察、思考與建議 第一節 哥本哈根前的觀察 第二節 對哥本哈根會議的評價 第三節 國際氣候合作的前景及中國減排管理的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 後記

少軍博士的大作即將付梓,作為他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博士後流動站的合作導師,也作為共同推進中國清潔發展機制(CDM)政策研究及清華CDM中心各項工作的同事、摯友,我為他感到高興,也為這本探索性的新著喝彩。 這本名為《碳減排︰中國經驗》的新著,凝聚了少軍博士多年致力于CDM及氣候變化相關項目咨詢、評估及政策研究的經驗與思考,也是他自進入清華從事博士後研究以來竭盡全力從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成果。他為人謙虛坦蕩,又剛正不阿,我們不僅是學問上的師友,更是人生道路上的知交。他在進站前雖已在清潔發展機制和新能源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清華的角度看,無論學問基礎還是科研能力都有待提高,我因此對他提出了對當時的他看來頗為苛刻的學術要求。當我們合作期滿,反觀兩年多來他所走過的路,我深為他所付出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果而感佩。在站期間,他先後發表20余篇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參與並實際負責CDM中心各項重大科研項目,協助我主持CDM中心工作,並受聘擔任國家清潔發展機制審核理事會項目評審專家,成為我國在氣候變化國際減排履約實踐、政策和戰略研究方面頗有影響的青年學者。最近,他應邀作為主講嘉賓,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哥本哈根會議後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與政策”論壇上與氣候變化領域的諸多前輩、權威同台演講,得到了廣泛的好評。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他多年艱苦努力的結晶。而這本書,則匯集了他多年致力于CDM及氣候變化相關政策研究的主要成果。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取得的有限成果,對于CDM在中國的開發應用來說,無異于當頭一棒,正如作者書中所言︰“目前的CDM業界的從業人員紛紛轉行”,有學者甚至斷言CDM的時代已經結束。在這種逆境下,少軍博士還能潛心致力于CDM研究,並在博士後出站報告的基礎上結合在國家智庫所獲得的宏觀政策研究視角,探索中國碳減排管理的制度框架。這本書的出版,對促進國際氣候合作,總結和宣傳中國以CDM為中心的碳減排實踐經驗,無疑將發揮重要作用,特別對當前取向悲觀的CDM相關業界,將起到積極的激勵作用。 作者關于中國碳減排發展趨勢的樂觀判斷及其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作者認為︰國際氣候談判的爭議,改變不了全球減排實施路徑中基于市場交易形式的經濟性、雙贏性和適用性,國際爭斗無論多麼復雜激烈,最終還要落實到運用市場化的交易機制上來,因為只有市場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減排成本並實現減排目標。即便未來的減排交易機制不再叫CDM,但CDM所確立的程序與方法一定會繼續生效,因為這是迄今為止最能體現“三可”精神的減排交易機制。未來的減排交易機制只能在借鑒和延續目前以“方法學”為代表的程序和路徑基礎上延展。因此,CDM所確立的程序與方法只會改進,但絕不會取消。這是作者對減排前景深入思考之後作出的理性判斷,作者用堅定的信念打消了人們對減排前景的疑慮︰“市場法則從來都是優勝劣汰,相信經過目前市場的洗禮,一些真正有實力、有影響的中國減排機構將獲得更好的發展,為中國也為全球的氣候變化應對事業,作出自己的杰出貢獻。” 匆匆草就,是為序。 王名 2010年4月7日 于日本名古屋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