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與政府:根源、後果與改革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腐敗與政府:根源、後果與改革

作者:(美)蘇珊·羅絲-阿克曼(美)邦妮·J.帕利夫卡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01日
ISBN:9787508690582
語言:繁體中文

《腐敗與政府》第1版於1999年出版,已被翻譯成17 種語言,這本書引發了學界和政界對腐敗問題的廣泛思考。

在1999年首版《腐敗與政府》的基礎之上,作者在第2版《腐敗與政府》中對第1版內容進行了更新,不僅評估了第1版中提出的經驗性基礎結論,還結合新資料對老問題進行了再思考,提出了針對新問題的應對方法。比如,腐敗的文化基礎、民主社會下的腐敗問題,以及如何調和加強腐敗控制與發揮民主價值之間的矛盾。這本書還增設了刑法、有組織犯罪等相關章節,補充了國際社會反腐工作的最新材料。

綜觀全書,《腐敗與政府》從四個維度分析腐敗問題:從國家和社會結構的視角看公共專案如何為腐敗的滋生提供便利,不同社會對腐敗有不同定義,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基本結構能否催生或抑制腐敗,怎樣的國內環境可以激發卓有成效的反腐行動。在上述分析框架下,這本書描述了受賄行為的日常表現,並將腐敗置於契約化與私有化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還重點關注了政治領域的腐敗現象及促使各方擔責的有效手段。作者指出,與建立“誠信體系”或“反腐機構”相比,有效的反腐行動的核心是政府運作方式的變化。

此外,作者綜合分析了柏林牆倒塌後湧現的海量研究成果、透明國際的有關發現及世界銀行將反腐作為核心議題提上議程的決定。事實證明,羅絲-阿克曼強調用機構改革手段推動反腐進程的結論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

正如作者所言,腐敗問題隨著國家機器的產生而出現,而且在短期內不會消亡,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從改革成敗中汲取經驗。這本書將幫助人們深刻理解滋生腐敗的環境,以及為人們制定打擊腐敗的政策提供啟發。
 

蘇珊·羅絲-阿克曼

耶魯大學亨利·盧斯法哲學教授。羅絲-阿克曼曾在世界銀行擔任訪問學者,並先後在美國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和德國柏林高等研究院擔任研究員。羅絲-阿克曼以腐敗問題研究聞名,她開創性地把腐敗現象納入經濟學分析框架。此外,她還撰寫或參與編輯了17本圖書,並發表多篇研究論文。

邦妮·J.帕利夫卡

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學助教。自2004年以來,她便在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學以《腐敗與政府》第1版為教材講授有關腐敗的課程。自2011年起,她受邀開始在耶魯大學講授同一課程。帕利夫卡博士在美國、墨西哥、瓜地馬拉、聖基茨和尼維斯、法國舉行的多次會議上發表與腐敗主題相關的演講。
 

1999 年第1 版前言 III
第2 版前言 IX
緒論
第1 章 腐敗的定義及探討腐敗問題的重要性 003

第一部分 腐敗是一個經濟問題
第2 章 官僚腐敗 051
第3 章 採購和私有化領域的腐敗問題 093
第4 章 減少腐敗激勵因素並增加腐敗成本 129
第5 章 公務員體制改革與官僚體制重組 169
第6 章 用刑法遏制賄賂與勒索行為 213

第二部分 腐敗是一個文化問題
第7 章 文化與腐敗 243

第三部分 腐敗是一個政治問題
第8 章 政治、腐敗與庇護主義 287
第9 章 有組織犯罪、腐敗與洗錢 307
第10 章 衝突後國家重建中的腐敗現象 331
第11 章 民主:政治領域的腐敗、關係與金錢 359
第12 章 選舉領域以外的問責制 395

第四部分 改革議程:國內政治意願與國際社會影響
第13 章 使改革得以發生的國內環境 439
第14 章 國際社會的角色 473
第15 章 國際合作:政府、企業、銀行及有組織犯罪團夥 523

結論
第16 章 腐敗的成因、後果及改革 557
致 謝 567
參考文獻 569
 

第1版前言

經濟學方法是一種分析腐敗現象的有力工具。從文化差異和道德準則的角度分析腐敗現象,僅能使我們從中觀察到細微差異,但經濟學方法能幫助我們從根本上理解哪些環境最容易滋生腐敗。我的上一本作品《腐敗現象的政治經濟學研究》(Corruption: A Study in Political Economy)以經濟學家和具備專業素養的政治科學家為目標受眾。在該作品中,我已向讀者談及以上觀點。20 年後出版的這本新書,重點討論腐敗如何影響發展中國家及正處於社會主義過渡階段的經濟體。借著這本新書出版的契機,我希望自己不僅能夠深入對腐敗現象的研究,更能以此拓寬讀者群體。

我注意到,越來越多研究發展問題的經濟學家開始對體制問題感興趣。受此鼓舞,我決定提筆寫這本書。揭露腐敗現象的研究迫使學者與政府決策者開始關注個人逐利行為與公共價值之間的矛盾。僅僅對全球發展過程中普遍出現的失敗現象表示擔憂是不夠的,相關人士必須正視腐敗問題。除此之外,他們還需關注脆弱、專制的國家結構,因為這樣的國家結構正是助長腐敗的溫床。

1995—1996 年間,我曾在世界銀行華盛頓總部任訪問研究員。所幸此前一直密切關注美國與西歐地區的公共政策問題,我個人在這一年中變化頗大。其間,我通過兩種手段獲得了大量知識:一種是閱讀手邊可及的一切資料;另一種是厚臉皮地用世界銀行的電子郵件系統找人,然後利用共進午餐的機會向這些人學習我所不知道的東西。作為一名習慣獨自坐在電腦前的學者,我在華盛頓度過了充滿活力的一年,見證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喜轉變。此前,世界銀行一直避免正面回應腐敗問題,因此我在這個機構裡醉心研究腐敗問題的感覺很好。我開始收集關於腐敗的委婉說法。人們告訴我,如果某個專案的評估報告裡提及“政府問題”、“無法解釋的成本超支”或是“機動車採購過量”等詞句,那麼這類詞句暗指的正是腐敗成風和資產竊取問題。一位世界銀行的工作人員指著一篇關於印尼的報告對我說,文中抱怨的“資本– 勞動力比率過高”,意思就是腐敗的盛行已經為這個國家造成了巨額的經濟損失。

我在腐敗領域的研究工作於前往世界銀行之前就開始了,在我離開世界銀行之後才結束。即便如此,通過和一直在體制內與腐敗問題做鬥爭的世界銀行同事溝通,我對該問題的理解得到了加深。在給予我幫助的眾多同事中,我想特別感謝拉迪波·阿達摩勒坤(Ladipo Adamolekun)、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丹尼爾·考夫曼(Daniel Kaufmann)、彼得·朗塞斯(Petter Langseth)、約翰·麥格雷戈(John Macgregor)、伯里斯·普雷斯科維克(Boris Pleskovic)、尼爾·羅傑(Neil Roger)、薩拜因·舒雷默– 舒爾特(Sabine Schlemmer-Schulte)、弗雷德里克·斯塔彭赫斯特(Frederick Stapenhurst) 和邁克爾· 史蒂文斯(Michael Stevens)。此外,我還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同事進行了有益的討論,他們是:納迪莫爾·烏爾·哈克(Nadeem Ul Haque)、保羅·莫洛(Paolo Mauro)、維托·坦齊(Vito Tanzi)及卡洛琳·範·裡克格姆(Caroline Van Rijckegham)。雖然他們向我提出了寶貴建議,但我在本書中形成的結論均不受這些建議的主觀影響。顯然,世界銀行也無須對本書所包含的分析與結論承擔任何責任。埃斯特爾·詹姆斯(Estelle James)最早提議我向世界銀行提交訪問研究員申請,我對此深表感激。此外,感謝邁克爾·克萊恩(Michael Klein)及其團隊為我在世界銀行私營領域發展部的公共服務私人供給處提供了一處舒適的住所。

我到華盛頓後不久,時任世界銀行行長的詹姆斯·沃爾芬森(James Wolfensohn)決意將腐敗問題提上日程。當時,世界銀行積極探索自身在該領域的角色,因其認可我在分析腐敗問題時採用的經濟學方法,故使我有幸參與其內部就腐敗問題展開的辯論。這場辯論的結果於1997 年結集成一份名為《幫助國家抗擊腐敗》(Helping Countries Combat Corruption)的論文,表明了世界銀行在腐敗問題上的立場。

結束了為期一年的訪問後,我與世界銀行的同事繼續在腐敗領域開展合作,共同撰寫了《1997 年全球發展報告:處於變動環境下的國家》(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7 : The State in a Changing World)中有關腐敗問題的章節。1997 年5 月,我為世界銀行發展經濟學年會撰寫了一篇名為《腐敗與發展》(Corruption and Development)的研究論文。在寫作過程中,《全球發展報告》(World Development Report)起草團隊的兩名同事布萊恩·列維(Brian Levy)與桑賈伊·普拉丹(Sanjay Pradhan)對我的研究提出了有益的批評建議。1997 年春,我以“世界銀行在遏制腐敗領域內充當的角色”為主題,于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院發表紀念菲力浦·A. 哈特(Philip A. Hart)的演講。此外,我還為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政策與項目支持管理局管理發展與治理部撰寫了一份文獻綜述。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將這份綜述命名為《腐敗與良好治理實踐》(Corruption and Good Governance),不僅以討論稿的形式對其進行公開發表,還在其構思自身腐敗問題立場時加以借鑒。

1994 年,我加入透明國際美國分部。該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抗擊全球腐敗。此次合作使我趕上了國際反腐運動的大潮,並使我有機會掌握全球發展議題的最新動向。透明國際美國分部的執行主任南茜·博斯威爾(Nancy Boswell)及董事會主席弗裡茲·海爾曼(Fritz Heimann)對我的研究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透明國際總部位於德國柏林,分部遍佈全球。在主席彼得·艾根(Peter Eigen)及常務主任傑瑞米·波普(Jeremy Pope)的不懈努力下,該組織已發展成一支國際反腐力量,彙集著有關腐敗問題的各類資訊。彼得與傑瑞米在提高全球反腐意識方面的努力,也與我本人在學術和政治領域的興趣相契合。在此,我想感謝透明國際對我的研究工作保持興趣。但顯然,我的所有研究成果均與該組織不存在任何利益牽扯。

本書觀點的形成還受到了幾篇合作論文的啟發。我曾與世界銀行的若干同事進行合作。賈桂琳·柯立芝(Jacqueline Coolidge)就職於對外投資諮詢服務處,我與她合寫了一篇有關非洲地區腐敗問題的論文。此外,基於世界銀行在烏克蘭和巴基斯坦的調研結果,我與私營領域發展部的安德魯·斯通(Andrew Stone)合作撰寫了一篇分析論文。在耶魯大學,我與政治學專業高年級研究生塞爾維亞·科拉辛加利(Silvia Colazingari)共同撰寫了一篇關於義大利腐敗問題的論文。在此,我想感謝以上三位合著者。沒有他們的學識和洞見,我不可能獨自完成這些論題的研究。

在各項研究課題上, 兩位耶魯大學政治學研究生喬納森·羅登(Johnathan Rodden)與莎拉·迪克斯(Sarah Dix)都孜孜不倦地為我提供幫助。我十分感激他們的幫助、耐心與樂觀精神。像往常一樣,我還想感謝吉恩·科克利(Gene Coakley)與耶魯法學圖書館的全體員工,感謝他們幫我查找資料來源和檢查參考文獻。此外,我還得謝謝我的丈夫布魯斯·阿克曼(Bruce Ackerman),是他仔細、客觀地幫我審閱即將完成的手稿。

過去幾年來,隨著個人想法的日趨成熟,我在多個場合公開彙報過自己的研究成果。許多大學與學院曾邀我參加研討會,包括美國艾奧瓦大學、密歇根大學、渥太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紐約大學、東北大學、斯沃斯莫爾學院、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耶魯大學及巴德學院傑羅姆·列維研究所。此外,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辦的若干工作坊也使我頗受啟發。作為比較法學與經濟學論壇的成員之一,我很開心該論壇為我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彙報論文雛形的平臺。最後,感謝以下會議及主辦方邀我前往現場做論文匯報:美國經濟學會三藩市年會;美國國際開發署贊助舉辦的一場工作坊,地點位於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美國國際法學會華盛頓年會;國際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一場會議;美國新聞署安排的一系列研討會和工作坊,地點分別位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和阿根廷首都布宜諾賽勒斯;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處贊助的巴黎會議;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學在墨西哥城舉辦的機構改革主題會議;在布宜諾賽勒斯召開的拉美地區法學與經濟學會會議;在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支持下,于耶魯大學國際和區域研究中心舉行的一場會議。

本書包含的研究因耶魯大學法學院及世界銀行訪問研究者項目提供的經費而成為可能。在保持中立性研究態度的前提下,我由衷感謝兩家機構曾給予我的支持。

蘇珊·羅絲– 阿克曼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