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藝術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清醒思考的藝術

作者:(德)羅爾夫·多貝里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01日
ISBN:978750866301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19元

有時候,清晰的思考反而是一種浪費。有時候,憑借直覺去決定,你會后悔莫及。唯獨橫跨心理學、哲學、企管等領域,涵蓋52個生活、工作、投資、愛情上最常見思考錯誤的經典作品!《清醒思考的藝術》不僅指陳思考錯誤,更提出有效對抗妙招,預防掉入隱形思考陷阱,讓你看清思考盲點,清除決策障礙,選對思考方法,做出正確選擇。每個思考錯誤搭配一幅風格獨特的插畫,實用性與娛樂性兼具。羅爾夫•多貝里既有深邃的洞察能力,又有出色的講故事能力,穿插生活趣事、名人軼事、歷史故事、愛情關系、投資理財、股票買賣、心理學實驗等,敘述豐富、幽默,耐人尋味。躁動的年代,我們需要一本鍛煉獨立思考的書!羅爾夫•多貝里(Rolf Dobelli)1966年出生於瑞士琉森,瑞士聖加侖大學(University of St. Gallen)企管碩士、經濟哲學博士,全球最大商業書摘網站getAbstract創辦人之一,並創立全球傑出人才社群機構Zurich.minds, 會員包括《黑天鵝》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里希等。多貝里長期擔任《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及瑞士《周日報》(Sonntags Zeitung)專欄作者,撰寫各種有關認知偏誤的文章,幫助人們在個人生活、經商、理財等方面清楚思考,做對決定。已有7部作品問世,包括文學小說及非文學類作品。《清醒思考的出版》甫一出版,即榮登《明鏡周刊》暢銷書冠軍寶座,在德國成為率先擊敗《喬布斯傳》的作品,並被翻譯成13國語言。多貝里曾旅居中國香港、澳大利亞、英國及美國,現居於瑞士琉森。

自序1、幸存偏誤為什麼你該去逛逛墓地2、游泳選手身材錯覺哈佛是好大學還是爛大學?我們不清楚3、過度自信效應你為什麼會系統性地高估自己的學識和能力4、從眾心理就算有數百萬人聲稱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成為聰明之舉5、糾纏於沉沒成本你為什麼應該忽視過去6、互惠偏誤你為什麼不該讓別人請你喝飲料7、確認偏誤之一遇到「特殊情況」這個詞,你要格外小心8、確認偏誤之二干掉你的寵兒9、權威偏誤你為什麼該藐視權威10、對比效應你為什麼最好別找模特兒等級的朋友一起出門11、現成偏誤你為什麼寧可用一張錯誤的地圖,也不願沒有地圖12、「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如果有人建議你選擇一條「先經歷痛苦的道路」,你應該敲響警鍾13、故事偏誤為什麼就連真實的故事也是騙局14、事后諸葛亮偏誤你為什麼應該寫日記15、司機的知識你為什麼不可以把新聞播音員說的話當真16、控制錯覺你實際控制的少於你以為的17、激勵過敏傾向你為什麼不該按實際開銷付錢給你的律師18、回歸均值醫生、顧問、教練及心理治療師的作用令人懷疑19、公地悲劇為什麼理性的人不去訴諸理性20、結果偏誤切勿以結果判斷決定21、選擇的悖論為什麼更多反而是更少22、討喜偏誤你行為不理性,是因為你想討別人喜歡23、稟賦效應請不要死抱着某種東西不放24、奇跡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25、團體迷思共識為什麼有可能是危險的26、忽視概率偏誤累計獎金為什麼會越來越多27、零風險偏誤你為什麼會為零風險支付過多28、稀少性謬誤為什麼餅干越少越好吃29、忽視基本概率當你在懷俄明州聽到馬蹄聲、見到黑白條紋時30、賭徒謬誤為什麼沒有一種平衡命運的力量31、錨定效應數字輪盤如何搞得我們暈頭轉向32、歸納法如何把別人的錢弄進自己的口袋33、規避損失為什麼凶惡的面孔比友善的面孔更容易引起我們注意34、社會性懈怠團隊為什麼會使人懶惰35、指數增長一張對折的紙為什麼會超出我們的想象36、贏家的詛咒你願意為100歐元支付多少錢?37、基本特征謬誤千萬別問一位作家他的小說是不是自傳38、錯誤的因果關系你為什麼不該相信仙鶴送子39、光環效應長相好的人為什麼容易事業有成40、替代途徑恭喜你贏了俄羅斯輪盤賭41、預測的錯覺水晶球如何歪曲了你的目光42、關聯謬誤有說服力的故事為什麼會誤導人43、框架效應言為心聲44、行動偏誤為什麼不行動光等待是種痛苦45、不作為偏誤為什麼你不是答案就是問題46、自利偏誤你為什麼從不自責47、享樂適應症你為什麼應該縮短上班路程48、自我選擇偏誤請不要驚訝有你存在49、聯想偏誤為什麼經驗有時讓人變蠢50、新手的運氣假如開始時一切順利,請務必多加小心51、認知失調你如何撒點小謊,讓自己感覺好一些52、雙曲貼現及時行樂——但請只限於星期天跋致謝

在群體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獨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記住的只是那些在群體中保持獨立的人。——愛默生非理性有狂熱說與冷淡說之分。狂熱說源遠流長。柏拉圖的著作中有這樣的畫面:騎手駕馭狂奔的馬兒。騎手代表理性,奔馬象征情感。理性控制情感。如果控制不成功,非理性就會暴露出來。再看另一幅畫面:情感是沸騰的熔岩,理性大多數時候可以將它們控制在蓋子之下,但非理性的熔岩偶爾也會爆發。因此,非理性是狂熱的。理性實際上是一切正常,它沒有缺點,只不過情感的力量經常更強大。這一非理性的狂熱說流傳了數百年。卡爾文認為情感是邪惡的,只有集中精力想念上帝才能阻止它們。情感的熔岩從其體內沖出的那些人是魔鬼。他們相應地會遭到迫害、殺戮。弗洛伊德認為情感(它)是受我和超我控制的。但這很少成功。雖有諸般強制,雖有諸般紀律,相信我們能夠通過思考完完全全控制我們的情感,這是幻想——就像試圖用意念控制頭發的生長一樣。相反,非理性的冷淡說還很年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有許多人詢問應該如何解釋納粹的非理性。在希特勒政權中很少發生情感爆發。就連他自己的激情演講也只不過是演員的精彩表演。沒有情感的熔岩爆發,只有冷冰冰的決定導致納粹主義的瘋狂,對紅色高棉也可以作類似的解釋。這是因為理性嗎?顯然不是。這一定有什麼不對頭。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們開始清理弗洛伊德的荒唐觀點,科學地研究我們的思維、決定和行為。結果,非理性的冷淡說就這樣誕生了。它認為,思考本身是不純潔的,是永遠會犯錯的,而且所有人都一樣,就連高智商的人也會再三犯這些思維錯誤。這些錯誤不是偶然分布的。不同的思維錯誤會讓我們系統性地跑向某個特定的錯誤方向。這讓我們的錯誤可以診斷,從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糾正。注意:是一定程度——不是完全。產生這些思維錯誤的原因幾十年都沒弄清楚。我們身體的其他部位幾乎都沒有毛病——心臟、肌肉、呼吸、免疫系統,為什麼偏偏大腦要接二連三地犯錯呢?思考是一種生物學現象。它就像動物的體形或花卉的顏色,同樣都是由進化形成的。假設我們可以走回5萬年前,抓住任意一位祖先,將他劫持到當代,送去理發店,隨后將他塞進一套雨果•博斯牌服裝中——他在大街上並不會引人注意。當然,他必須學德語、學開車、學習使用微波爐,但這些我們也必須學。生物學消除了一切懷疑:身體上的,包括大腦。我們是身穿雨果•博斯牌(也可以是海恩斯莫里斯牌)服裝的獵人和采摘者。但自那時以來發生了顯着變化的,是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環境。遠古時代的環境簡單穩定。我們大約50個人一群地生活在一起,沒有值得一提的技術或社會進步。直到近1萬年世界才開始發生急劇變化——出現了農業、畜牧業、城市和世界貿易,工業化以來環境的變化更是顯着。今天任何在購物中心閑逛一小時的人,看到的人要比我們的祖先一輩子見到的人還多。今天如果有人說自己知道世界10年后是什麼樣子,我們就會嘲笑他。過去1萬年我們創造了一個我們再也看不懂的世界。我們讓一切更加完美,但也更加復雜,相互更加依賴。結果,我們創造了令人驚嘆的物質財富,可惜也產生了文明病和思維錯誤。如果復雜性繼續增加——我們可以說,它會繼續增加,這些思維錯誤就會更頻繁、更嚴重。例如:在一個獵人和采摘者的環境里,行動得到的獎勵要比思考得到的多。閃電式的快速反應決定生死存亡,長時間的苦思冥想是有害的。如果獵人和采摘者的伙伴們突然開始奔跑,跟隨他們跑才有意義——不去考慮他們是否真的見到了一只劍齒虎或只是一頭野豬。一個一級錯誤(那是一種危險動物,人們沒有逃走)的代價是死亡,而二級錯誤(不是危險動物,而人們逃走)的代價只是消耗幾個卡路里。因此犯某種特定的錯誤,是值得的。誰的做法與眾不同,他就會從基因池里消失。今天的我們是當時傾向於跟在別人身后跑的那些人的后代。只是,這一本能行為在今天是不利的。今天的世界獎勵深刻思考和自由行動。誰曾經被股市套牢過,誰就能明白這句話。進化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一種理論,但卻是一種很有說服力的理論。它解釋了大多數思維錯誤——雖然不是全部。我們以下列說法為例:「每塊妙卡巧克力上面都有一頭奶牛。因此上面有奶牛的巧克力就是妙卡巧克力。」就連智者也不時地會犯這個錯誤。很大程度上未受文明影響的土著也會出這種錯。沒有理由認為我們的獵人和采摘者祖先就沒有犯過這種錯。有些錯誤顯然是被輸入了固定程序的,與我們環境的「突變」無關。這怎麼解釋呢?十分簡單,進化並非絕對意義上「優化」了我們。只要我們比我們的競爭對手更好(比如尼安德特人),我們就會原諒自己的這些錯誤。數百萬年來布谷鳥就將它們的蛋下在其他鳥的巢里,由那些鳥將蛋孵化,並喂食小布谷鳥。這是進化(還)無法消除的一個錯誤行為——因為它顯然不是十分重要。為什麼我們的思維錯誤這麼頑固?20世紀90年代末,第二種類似的解釋被分析出來了:我們的大腦是為復制設計的,而不是為發現真理設計的。換句話說,我們首先需要通過思考來說服別人。誰說服了別人,誰就確保了權力,從而確保了能夠接觸更多資源。這一資源接觸反過來在繁殖和培養后代時又是一個關鍵優勢。圖書市場表明,我們進行思考主要不是為了發現真理。小說要比非小說類書籍好賣得多,盡管后者的真理含量要高得多。最后,第三種解釋:在特定情形之下,本能決定——哪怕它們不是十分理智——更好。所謂的啟發學研究關心的就是這個問題。許多決定缺少必要的信息,也就是我們被迫縮短思考,使用大拇指規則(啟發學)。比如,如果你感覺有不同的女人(或男人)吸引你,你應該娶(或嫁)誰呢?靠理性是不行的,如果你只信賴思考,你會永遠單身。簡言之,有時我們會本能地作決定,事后再說明我們選擇的理由。許多決定(關於工作、生活伴侶、投資等)都是本能地作出的。之后我們再虛構出一個理由,它讓我們感覺我們是清醒地作出了決定。比起科學家,我們的思考方式更像是律師。科學家追求的是單純的真理,而律師精通於為一個已經確定的推論虛構出可能性最大的理由。因此,請你忘記每本研究性管理學圖書里都有介紹的「左半腦和右半腦」,本能行為和理性思考之間的區別要重要得多。兩者都有其合理的應用領域。本能行為迅速、自發、節省能量;理性思考緩慢、費勁、消耗許多卡路里(以血糖的形式)。理性思考當然也可以轉變為本能行為。如果你練習一種樂器,你剛開始是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學,指揮每一根手指。隨着時間的推移,你本能地掌握了琴鍵或琴弦:你看着面前的樂譜,雙手像是自動在彈奏。沃倫•巴菲特閱讀一份資產負債表,就像一位職業音樂家看總譜。這就是人們稱作「能力范圍」的東西:在我們擁有高超技能的地方讓理性思考成為本能。可惜本能也會在我們達不到高超技能的地方發生——而且是發生在挑剔的理性能夠正確干涉之前。於是就出現了思維錯誤。非理性的冷淡說如此年輕,極少思維錯誤有通用的德語概念。因此我大多選用了英語概念。最后還有3點說明:第一,本書中羅列的思維錯誤的清單並不完整。第二,這里談論的不是病理學毛病。盡管存在這些思維錯誤,我們仍然可以自如地應付日常生活。一名犯了思維錯誤讓10億歐元付諸東流的首席執行官不存在被送進一家醫院的危險。沒有什麼保健措施,甚至沒有一種藥物能讓他克服這一錯誤。第三,大多數思維錯誤是有相互聯系的。你不該感到意外,因為大腦里的一切都是網狀分布的。神經元的投射是從一個腦區傳往另一個腦區的。沒有一個腦區是獨立存在的。自從我開始搜集和描述思維錯誤以來,經常有人問我:「多貝里先生,你是怎麼做到在生活中不犯思維錯誤的呢?」答案是:我做不到。准確地說我根本不想這麼做。回避思維錯誤是很麻煩的。我給自己制定了下列規則:在后果影響可能很大的情形里(在作重要的私人或業務決定時),我設法盡可能理智和理性地作決定。我掏出我的思維錯誤清單,逐一核對,像一名飛行員使用檢查清單一樣。我為自己設計了一份便於使用的核對表,我可以用它來仔細檢查重要決定。在后果影響較小的情形里(例如在作是買寶馬還是大眾汽車的決定時),我就會放棄理性地尋找最佳方案,而是聽從我的直覺。清醒思考是奢侈的。因此,如果可能的損害較小——你無須絞盡腦汁,要允許發生錯誤,這樣你會生活得更輕松。只要我們能夠有一定把握應付生活,只要我們在關鍵時刻小心留神,我們的決定是否完美,其實並不需要太在意。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