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0月

信息技術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作者:黃燁菁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01日
ISBN:978780745595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57元

本書筆者以當代國際分工格局新形態與全球價值鏈的垂直分離理論為全書的理論框架,結合跨國企業國際外包策略理論以及開放式創新理論的視角,對信息技術產業價值鏈實現跨國安置的總體格局與內在機制進行深入剖析,並選取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體案例以及行業案例就技術後進方實現升級的微觀路徑與機制加以探索。後者作為本書的重點,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首先,在宏觀層面上從產業內技術外溢視角提出信息技術產業跨國生產網絡內的技術流動形態,對國際生產網絡內領先企業對跟隨企業帶來的技術升級效應加以闡述;其次,以國際化生產下的技術學習機制為切入點,提煉技術後進方實現技術進步以及價值鏈功能升級的載體、路徑與影響因素。

序前言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信息技術產業的概念界定與分類 第二節 產品的微觀形態與創新動向第二章 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的理論基礎: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一節 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律的分析視角 第二節 國際分工理論的分析視角 第三節 產業國際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分析視角第三章 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的形態與特征 第一節 產業國際競爭的發展動向 第二節 國際產業轉移的形態與地區特征 第三節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第四章 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的微觀機制 第一節 全球價值鏈形態——產業層面的國際化機制 第二節 跨國企業離岸生產模式——企業層面的機制分析 第三節 全球價值鏈與發展中經濟體承接外包第五章 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進程中的技術升級 第一節 技術升級的宏觀形態——國際化生產的發展階梯 第二節 技術升級的微觀動因——國際外包的知識管理 第三節 技術升級的內在路徑——國際外包的技術流動 第四節 技術升級的形成條件——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學習第六章 發展中經濟體技術升級的路徑與特征——基於中國台灣的案例分析 第一節 中國台灣與芯片產業的全球價值鏈 第二節 中國台灣承接芯片外包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節 中國台灣芯片企業技術升級的機制與路徑第七章 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的國際化與技術升級 第一節 中國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的歷程 第二節 中國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生產的競爭優勢 第三節 中國提升信息技術產業升級面臨的挑戰 第四節 中國產業創新的階段性成果和戰略導向參考文獻後記

信息技術產業無疑是最深刻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產業,不僅為經濟全球化提供技術手段,而且自身的專業化分工發展進程充分展示了國際化生產方式的形態,雖然以計算機和通信為本源的信息技術在新科技革命的尖端技術行列中不再是最活躍的領域,但是該產業在發展中國家開放經濟進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興市場國家和眾多發展中國家中,信息技術產業在現代工業體系中都扮慎著重要角色。從這個意義上看,信息技術產業國際經營模式的新特點和新趨勢是圉前經濟全球化研究領域中重要的產業研究對象。 黃燁菁博士的這本論著正是基於這個出發點,著力探索信息技術產業國際化進程背後的動力機制、分工格局的特征以及發展中國家獲得的效應。本書是她承擔的上海社會科學院博士科研啟動項目的最終成果,是她近幾年對全球信息技術產業跟滕研究的一個總結。此前,她已經發表了包括高技術產業國際投資、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動態以及發展中國家開放條件下技術進步在內的一系列研究報告和論文,這些都構成本書重要的前期准備,理論成果的積累和對現實情況的及時把握使得本書的研究體現了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不僅豐富了產業國際化理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為中國提升產業開放水平的戰略思路提供了理論支持。 目前相似主題的研究大多圊繞著信息技術產業市場發展的介紹,相關研究聚焦產業的創新效應、國際化態勢以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貿易和投資規模上的發展,由於產業內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涌現,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的產業重組態勢使得一些研究過多關注產業的動態發展,而對產業國際化進程背後的動力機制以及發展中國家角色的理論解釋相對不足,尤其是近年來產品內分工為本質特征的專業化分工趨勢對技術後進國家帶來的影響。本書試圖超越相對瑣碎的動態情況研究而對該產業的分工格局以及價值鏈下的企業關系作深入透視,並綜合多個理論視角對發展中經濟體獲得的技術效應加以割析,對於我們考察發展中經濟體開放條件下技術升級有重要的樣本意義。 本書認為,信息技術產業在發展中國家開放經濟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大量的案例表明參與該產業的國際生產體系是發展中經濟體改變傳統分工地位的一條重要道路,通過考察發展中國家參與該產業國際分工的具體模式及其特點,我們對發展中經濟體融入全球高技術產業跨國生產網絡的路徑及其與技術進步的關系將有一個全面認識。從這個意義上看,這項研究對於解讀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經濟體產業升級的效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本書的主要觀點是:信息技術產業由於特殊的產品微觀特征和多元要素結構形態,對子技術後進國家嵌入到國際生產體系中總體發揮積極作用,而且產業客觀的技術形態也有助於技術後進國家沿著價值鏈附加值階梯實現功能升級,通過「干中學」途徑,部分發展中經濟體也成功地進人到知識要素密集的價值鏈功能環節。在該產業的國際化生產模式上,隨著生產過程中技術分工性提高以及模塊化組織形態的加強,生產網絡內各個生產工序跨越國界的安置和鏈接越來越傾向於以非股權紐帶的外包模式。這個紐帶下技術流動效應與FDI為載體的垂直型技術轉移效應之間存在著一定差異,外包模式下的技術活動更多地受到相關產品市場供需關系以及全球價值鏈下各個功能環節之間的非均衡性特征的影響。根據實踐,包括市場渠道和品牌經營能力在內的非技術要素對於發展中國家承接外包下的動態竟爭優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黃燁菁博士作為我所青年科研骨干之一,這本書是她近幾年研究工作秉焦全球科技競爭與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基於這項研究的中間成果以及相關的學術積累,她已經獲得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立項,將就產業國際化的外包模式對中國的產業升級作進一步的研究。可以相信,我們很快會看到她在該領域的後續成果。 張幼文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