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自然災害與政府管理體系研究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北宋時期自然災害與政府管理體系研究

作者:石濤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01日
ISBN:978750971779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92元

10世紀末到12世紀初,是我國古代自然災害頻繁暴發的時期,僅在北宋的167年間,就暴發了各類災害900余起。較之前代,北宋自然災害無論在暴發次數還是在暴發頻率上,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災害的頻繁暴發引發了北宋社會的諸多問題,同時也在客觀上促使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的南下,使北宋政府面臨更為巨大的壓力。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保障國家財政收入,北宋政府更加重視對災害的管理,災害管理措施的制定也更加細致與成熟。 與其他國家不同,由于受到“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等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王朝的統治者更多認為,災害是上天對自己的警告,是對自己行為過失的懲罰。因此,在籌備糧食等減災物資、建造收容流民房屋的同時,王朝統治者不斷檢討自己生活或為政過程中的得失,力圖用避正殿、減常膳以及祈禱、大赦天下等手段,從根本上消除災害或杜絕災害的發生。由此形成了兩套性質不同的災害管理體系,即注重減少災害損失的“減災”管理體系,和側重于探討災害暴發的根本原因與政策得失,力圖用約束自己行為、祈求上蒼等方法達到根本消除災害的“弭災”管理體系。 從“減災”管理發展的歷史來看,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現在管理體系的三個行政等級和四個層次,即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操作層。決策層和管理層構成了國家級災害管理系統,由帝王和政事堂等決策機構和三司(戶部)、工部、祠部、司農寺等專門的管理機構組成;路級監司機構處于“三級四層”的執行層,在全國災害管理大系統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州縣是北宋災害管理系統的操作層,是災害管理大系統的基礎,直接指揮、組織當地的救災活動,執行國家和路級機構的救災對策和計劃。單純從管理體系的角度出發,可以說北宋時期已經具備了現代災害管理模式的雛形。 本書以現代災害管理學、災害歷史學、災害社會學和災害統計學、農業災害經濟學等學科的相關原理為指導,對北宋時期政府在災害治理和救助方面的方法措施以及政府部門在災害管理中的相互關系等問題進行研究,以期對更深入的研究有所助益。 全書分上下兩編,六個部分,上編在對北宋自然災害進行詳細統計的基礎上,對北宋時期各類災害發生的時空分布、烈度等問題進行研究,進而將饑饉與水旱災害的同時段暴發頻次相比較,衡量國家管理的績效和國家政策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並通過合理假設,計算政府賑災的投入量,得出北宋災害所造成損失的合理值。下編從“弭災”和“減災”兩個方面分別論述北宋三級行政體系在災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地位的不同,三級體系中各自的側重方向也不盡相同。中央偏重于“弭災”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是“君權神授”的體現,而且為政策法規的調整以及大臣之間的相互傾軋提供了舞台,對災害管理而言,也能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受“弭災”思想的影響和“減災”管理的具體要求,提點刑獄司逐漸成為路級監司機構中災害管理的主要部門。州縣是災害的承載體,災害影響程度與官吏政績考核中的地方戶口、稅收的多寡息息相關,因此,地方災害管理更注重減災的實際效果。

序一 序二 緒論 上編 北帛時期的自然災害與政府應對措施 第一章 北宋時期災害統計的方法及特點 第一節 災害統計的原因及統計古代災害的方法 第二節 統計標準及不規範問題的處理方法 第二章 北宋時期災害概述 第一節 北宋時期災害頻發的原因 第二節 北宋時期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及烈度描述 第三節 生物災害及伴生性災害 第四節 地質災害與火災 第三章 災害影響與北宋災害管理思想 第一節 北宋政府減災管理投入分析 第二節 災害與北宋軍事︰以黃河水患為例 第三節 北宋災害管理及思想述評 下編 北帛災害管理體系及其運作 第四章 中央災害管理系統 第一節 “弭災”管理子系統 第二節 “減災”管理子系統 第五章 北宋路級災害管理與提點刑獄司 第一節 北宋路級機構災害管理職能及運作模式 第二節 提點刑獄司的建立沿革 第三節 中國古代災害理念與提點刑獄司的設置 第四節 提點刑獄司與減災管理 第六章 州縣災害管理系統 第一節 州縣減災管理系統 第二節 州縣“弭災”管理系統 結語 附表 北宋自然災害統計表 附錄 北宋賑災、放稅、蠲免等減災管理措施編年 參考文獻(典籍類) 參考文獻(今人論著類) 後記

歷史上,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各類史料載述的內容為西方社會所震驚。從《周禮》、《墨子》、《爾雅》、《國語》這類傳統經典,到各類荒政考、荒政議、荒政匯編、社倉考等類史料的相關載述中,幾乎可以整理出一部完整的中國救災史。其中,有關流民問題與社會控制問題、官員選任與管理問題、各類監察制度的變遷問題,以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問題、自然災害與災害的管理問題等,事無巨細,一一記錄在案,算是一種另類的中國經濟發展史。所有這一切,對于研究現代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研究中國官僚制度與荒政之關系以及相應的災患防治措施等,都具有相當的補益作用。涉及傳統社會的河患治理、糧食調劑、義倉制度、原始生態意識與資源保護,以及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政治架構方面,無論專業研究人員還是普通讀者,讀來都是十分新鮮有趣的。 災害頻發的自然與社會現實,不僅制約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對古代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政策方針的制定產生了重大影響。帝制中國的統治者多認為,災害是上天對自己的警告和對自己行為過失的懲罰。因此,在籌備減災物資、建造流民安置場所的同時會不斷檢討自己在生活和為政過程中的得失,力圖用一系列手段來杜絕或消除災害的發生。閱讀本書可以了解到,中國古代政府有關災害管理的措施和辦法是現代災害管理學理論所不能完全涵蓋的。 “減災”固然是古人災害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但中國人對災害暴發原因的認識卻是在“天人感應”等類觀念影響下產生的。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中有“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的說法,認為災害由君主、官吏做事之不當所引發,是上天給予人間的警告。這一觀念經過長時間的演化,逐漸從觀念的層面轉化為一整套相對完善的運行方式,借以展開消除災害的活動,並由此催生出一個甚為嚴密的專門的系統結構,這一點在世界範圍的減災歷史過程中是頗為個性化的。 本書作者研究指出,直到清代,“弭災”的觀念仍在傳統災害管理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宋代的“弭災”則更具有系統性︰成書于南宋寧宗時期的《救荒活民書》明確了從帝王、宰相到監司、太守、縣令的職責,所體現出來的弭災活動是自上而下形成的一個獨立、完整的運作體系。作者統計了北宋167年間共暴發的各類災害900余起,災害的頻繁暴發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保障國家財政收入,北宋政府更加重視對災害的管理,災害管理措施的制定也更加細致與成熟。由此形成了兩套性質不同的災害管理體系︰注重減少災害損失的“減災”管理體系,和側重于探討災害暴發的根本原因以及政策得失,力圖用約束自己行為、祈求上蒼等方法達到從根本上消除災害之目的的“弭災”管理體系。作者認為單純從管理體系的角度出發,北宋時期已經具各現代災害管理模式的雛形。這是研究宋代減災活動及其社會政治、經濟影響力的一個很好的出發點,也是本書獨具特色的核心所在。全書框架體例中,作者以現代災害管理學、災害歷史學、災害社會學、災害統計學、農業災害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原理為指導,對北宋時期政府的災害治理、救助方法措施,以及政府部門在災害管理中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專門且深入的研究,從不同側面論述北宋各級行政機構在災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全書的主框架完成于2003年“非典”時期,原題目為《北宋災害管理體系研究》。經過近六年的繼續磨礪,這本災害學研究專著的框架更為合理,論據更為充分,思想更為成熟,全書體例和引證格式則更突出原創特色,此誠災害學界不可或缺的一本特別論著。目前研究災害的相關成果多見于各級各類專業學刊乃至出版物,但真正運用災害學、災害管理學,從災害管理這個角度成書的並不多見。作者對傳統政治制度、職官制度以及官僚體系運作方式的個人興趣,使全書的論述不僅理論嚴謹而且別開生面。全書在內容上有幾處地方是非常有新意的,如對兩宋社會“減災”、“弭災”兩個管理體系的劃分,既是全書的主要脈絡,也是作者創造性提出的一個新穎觀點。作者認為“減災”目的在于把損失減少到最小,“弭災”目的則在于根本上消除災害。從史料所反映的情況來看,古代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似乎更重視“弭災”活動,他們甚至認為災害管理中“減災”是治標之策, “弭災”是治本之法。因此,各級官員在大量災害管理的實例中,把更多精力放在找自己的何種行為過失導致災害發生的原因上,並企圖通過祈禱等手段達到根除災害之目的,“減災”只不過是地方官員的“牧民之術”而已。 ……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