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的詮釋學-呂格爾論惡與人的存有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惡的詮釋學-呂格爾論惡與人的存有

作者:柯志明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01日
ISBN:978957115066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42元

  什麼是惡?如何定義惡?為什麼會產生惡?長久以來哲學家們不斷探討這個議題,直至今日莫衷一是。本書企圖藉由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家呂格爾的「主體存有學」論點來回應這些問題。
  呂格爾反思主體的問題不但通過種種質疑論點,更自覺地面對且系統地處理惡的問題,因此他的主體觀不但能批判地繼承現代的「反思哲學」傳統,更能重新連結於宗教或神學傳統。面對「惡」這個古老的宗教問題,惡並非他的最終關懷,人才是其所要探究的根本問題,而惡則是理解這個根本問題不可或缺的關鍵。
  本書藉由簡述呂格爾1950 ~ 1969年的主體存有學之發展,來探討惡的論題,並進而展現他主體概念的基本內涵。透過本書,我們看到一位哲學家如何用心地回應時代文化所面臨的哲學問題,如何努力以盡哲學的本分來解決人的根本宗教問題。
作者簡介
柯志明
現任: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暨研究所哲學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哲學系兼任教師  講授西方哲學史、詮釋學、倫理學、生態哲學、愛的哲學、基督宗教思想、基督教倫理學
著作:  《談惡:呂格爾〈惡的象徵〉淺釋》(1997)  《愛之義:婚姻與性愛倫理神學文集》(2008)與本書(2008)  哲學與神學論文數十篇  2003年起創辦並主編神學期刊《獨者:臺灣基督徒思想論刊》
主要學術領域:  西方哲學與基督神學,探究主題涉及上帝、人、倫理、真理與愛
編者簡介
沈清松
現職:  多倫多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  多倫多大學東亞學系系主任  國際中國哲學會執行長
學歷: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國家發展研究碩士
重要經歷: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荷蘭萊頓大學國際亞洲研究院歐洲漢學講座教授  維也納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哲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比利時魯汶大學Verbiest講座教授  法國巴黎大學高等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  中國哲學會理事長  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
主要著作:  《現代哲學論衡》  《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  《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  Confucianism,Taoism and Constructive Realism  《呂格爾》  《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  《對比、外推與交談》  《科技與文化》

主編序∕沈清松自序呂格爾著作縮寫表
第一章 導 論惡的問題1. 西方哲學論惡的兩種基本進路:奧古斯丁與康德2. 呂格爾: 一個綜合的可能性呂格爾1950-1969 年的「意志哲學」意志結構與人性結構惡的象徵與人的實存處境作為「慾望」與「奮力」之自我 惡的終結與自由的盼望
第二章 惡的可能性:會犯錯的人反思法與不均衡人性之假設物:透視面與語言的先驗綜合1. 身體與有限的透視面2. 無限的言說:觀點之踰越與真理的意向3. 純粹想像力:認知綜合之第三項人格:個性與幸福的實踐綜合1. 個性:實踐的有限性2. 幸福3. 尊敬:實踐綜合的第三項脆弱的情感1. 情感的基本結構:意向性與內在性2. 情感的脆弱可誤性及其先驗演繹
第三章 惡的實在性識惡的途徑1. 象徵的意義結構2. 象徵的三個層級惡的實在性1. 囚禁意志之惡:三種初級象徵的詮釋2. 奴隸意志3. 意志之受囚與解放:惡之終始神話的靜態詮釋4. 四種惡之終始神話的象徵意義存在的悲劇性:神話的動態詮釋1. 悲劇人學2. 悲劇神學囚禁於惡的人
第四章 原慾與精神:奮力存在之自我「我思」之反省與批判:反思哲學的構想1. 從象徵詮釋到具體反思2. 作為詮釋學式之存在模式的反思心理分析的哲學定位1. 知識論定位2. 作為主體溯源學的心理分析溯源學與目的論之辯證1. 黑格爾的精神目的論2. 心理分析的隱性目的論象徵:溯源學與目的論之辯證的具體環節奮力存在的自我與根源倫理學
第五章 惡的超越:從無神論到基督信仰神聖象徵之回歸拆毀偶像:控告之神之死後宗教的信仰:愛的上帝1. 說話的上帝──回應尼采2. 自棄父權的上帝──回應佛洛伊德基督論與惡的超克復活信息與基督徒自由哲學之逼近:指向整體的自由辯證──康德
第六章 辯證性存有的辯證之路:從思想到行動意願與非意願的辯證與延伸存在與詮釋的辯證1. 表象、詮釋、理解2. 衝突的主體詮釋3. 神聖象徵:意義的終極境域惡與自由的辯證1. 惡的論述之遞衍:惡的象徵、原罪、根本惡2. 苦難:惡之超倫理性3. 自由的三層向度存在與理解的對反辯證:盼望中的意義之盈滿思想與行動的辯證:對惡的回應主體知識的轉換與限制
第七章 結論:未完成的理解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