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土壤:理念·文化·夢想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9月

寂靜的土壤:理念·文化·夢想

作者:龔子同等
出版社:科學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01日
ISBN:9787030460806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既是土壤領域,也是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普著述。首先,從地球系統觀點看,土壤是地球的皮膚,是五大圈層的紐帶,是一個歷史自然體。今天我們所見的形形色色的土壤是時間極長、范圍極廣、時空變化中相對靜止的瞬息。其次,從歷史發展看,土壤學建立130多年來有光輝的成就,如”礦質營養”、”土壤吸附”、”土壤發生”和”豆科根瘤菌固氮”等學說;但同時發生許多土壤環境條件,如古巴比倫文明的湮沒,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黑色風暴以及近代日本等國的土壤污染事件。古為今用,歷史的經驗值得借鑒。再次,土壤是生態系統的樞紐,很多已成為人類智慧和勞動等影響的人工生態系統。從生態學觀點剖析,我國土壤利用面臨的嚴峻挑戰,雖然土壤退化局面已扭轉,但為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路還很長,任重道遠。本書以”自然-社會-土壤”復合系統為對象,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理念、文化、夢想為脈絡,構成本書框架。全書共十章,內容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土壤功能開始,解析土壤形成多樣的自然條件和復雜的社會環境;第二部分論述土壤在歷史上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及其文化內涵;第三部分,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指出當前土壤面臨的挑戰和美好的未來--我們的中國夢!龔子同,1931年10月生,江蘇海門人。195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農學系,早年留學蘇聯。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主著《中國土壤系統分類》(1999年)、《土壤發生與系統分類》(2007年)、《中國土壤地理》(2014年)等專著10余部。長期為WRB指導委員會委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次。陳鴻昭,1936年4月生,廣東揭陽人。1959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地理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土壤地理分布、分區與制圖、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土壤地球化學等研究。參寫《中國土壤》、《西藏土壤》等專著25部,參編地圖集7本,發表論文140多篇。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國家級、省部級成果獎4次。張甘霖,1966年8月生,湖北通山人。1987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土壤與農業化學系,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土壤發生分類、土壤地球化學、土壤地理等研究。曾任同際土壤科學聯合會土壤發生委員會主席等職務。發表論文300多篇,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次,省部級成果獎4次。

前言第1章 土壤的功能1.1 土壤功能的基礎1.2 土壤八大功能1.3 土壤功能的改變第2章 土壤的起源與發展2.1 地球——人類共同的家園2.2 土壤觀念和認識的發展2.3 土壤起源與發展第3章 土壤與人類社會發展3.1 從人類的起源說起3.2 早期社會3.3 農牧業發展以后3.4 產業革命以來第4章 土壤學的重大成就4.1 李比希的「礦質營養學說」4.2 湯普森和韋的「土壤吸附—交換學說」4.3 道庫恰耶夫的「土壤發生學說」4.4 黑爾里格爾和惠爾法斯的「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第5章 土壤環境異常與土壤環境事件5.1 環境條件與生物有機體的內在聯系5.2 土壤環境異常和人體健康5.3 硒、氟、碘的空間分異與地方病5.4 農業開發中的土壤環境事件5.5 現代工業化條件下土壤環境事件5.6 大型水利工程中的土壤生態事件第6章 土壤文化傳天下6.1 「土壤」一詞是世界性的6.2 諾貝爾文學獎中的土壤情結6.3 世界名家談土壤文化第7章 中國的土壤文化7.1 土壤文化源遠流長7.2 古代土壤文化7.3 文學、科技界的土壤文化作品7.4 土壤文化的傳承第8章 中國土壤與成土條件8.1 自然條件與土壤8.2 土壤類型和資源8.320 世紀幾部綜合性土壤專著8.4 全國土壤普查8.5 土壤科學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貢獻第9章 中國土壤利用面臨挑戰9.1 土壤利用特點9.2 土地占用9.3 土壤侵蝕9.4 土壤荒漠化9.5 土壤鹽漬化9.6 土壤養分貧瘠化9.7 土壤污染9.8 土壤酸化第10章 我們的土壤夢10.1 土壤科學為我國國民經濟作新貢獻10.2 保護土壤,建立新型城鄉一體化生態系統10.3 提高全民土壤文化水平結束語后記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