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校體操歷史與發展研究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中國學校體操歷史與發展研究

作者:吳維銘
出版社:北京體育大學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01日
ISBN:9787811007633
語言:繁體中文

體操作為學校體育的活動內容和體育教學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學校體育的歷史發展中有著深刻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進入21世紀.薪一輪的學校體育改革以落實《課程標準》為基點拉開了序幕。面對社會的發展和學科自身完善的需要,學校體操的改革勢在必行!新形勢下,對學校體操的地位作用的再認識,是傳承與發展體育文化賦予的歷史使命;對學校體操內容體系的再構建,是推動學校體育改革不斷深入作出的積極探索。 本研究以文獻資料、現場觀察、訪談、問卷調查和數據統計等方法對我國中小學學校體操的歷史、發展和體操的有關基本理論等內容作了較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在對原有的體操理論研究基礎上,以邏輯分析法揭示體操運動的內涵、外延;針對現實中人們對體操和學校體操的一些“誤解”所形成的原因,尋根追源;系統研究我國學校體育中體操發展的歷史;根據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時代形勢和發展所需,努力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中小學學校體操內容體系。 研究表明︰ 1.人們對體操的認識“不清”,既有體操形成與發展之時代變遷的萬史原因,也有新中國成立後注重競技性體操和對體操理論研究不夠等主、客觀因素。 2.分析原有體操概念定義中存在的問題,摒棄以經驗判斷和習慣思維作出界定的一貫做法,運用邏輯學方法理論對體操的內涵、外延等進行了探究和詮釋。體操是“人體以非常態姿勢表現身體控制能力的身體活動”,是由競技性和非競技性構成,學校體操屬于非競技性體操。 3.現代體操進入我國後歷經了新、舊中國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100多年曲折發展歷程。1864年傳人時主要是兵式體操和普通體操的內容形式,並在學校體育中與體育混用,體操在當時的學校體育中具有堅實的地位;戰亂時期為了軍事需要體操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時,體操在學校體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1978年學校體育進入了改革時期,體操在學校中原有的地位產生動搖;21世紀,學校體操在《課程標準》試驗實施階段面臨著重大挑戰,在教材的“放開”和“開放”的現實下,面對龐雜的體操內容,教師們有束手無策之感。調查研究也表明,教師們期望有配合教學的一些輔佐參考資料;另外,教師們對學校體操的重要性的認識存在誤區等,是影響、阻礙學校體操發展的根本原因。 4.構建我國學校體操內容體系是以《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為指導思想,以教育性、健康性、興趣性和發展性等為選編原則,遵循體育運動技術基本規律和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等為前提,以有利于教師運用、拓展和創新為主線,根據邏輯學方法理論,在內容的一級劃分和連續劃分基礎上由徒手練習、持輕器械練習和借助器械練習等三個基本部分構成的“開放式”體系結構。

第一章 我國學校體操歷史與發展研究導論 第一節 學校體操歷史與發展的問題提出 一、選題依據 二、研究意義 三、研究目的 第二節 有關體操及學校體操研究綜述 一、舊中國的體操理論研究概述 二、新中國的體操理論研究概述 三、體操基本理論研究中的問題 四、我國學校體育中的體操歷史研究概述 五、近10年我國學校體操的改革概況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體操基本理論研究 第一節 體操概念與分類 一、現實中有關對“體操”的困惑與爭議 二、對“體操”認識混亂的原因探析 三、體操概念的定義 第二節 學校體操的內涵 一、學校體操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二、學校體操特點 第三章 1864~1949年舊中國的學校體操 第一節 現代體操傳入我國的歷史淵源(1864~1902) 一、早期教會學校體操活動 二、洋務運動與現代體操內容的傳播 三、資產階級維新派的體育課程與體操實踐 第二節 癸卯學制時期的學校體操內容及教學實踐(1903~1911) 一、《秦定學堂章程》對體操課程的規定 二、癸卯學制時期體育課中體操教學開設情況 三、癸卯學制時期學校體操的歷史評價與啟示 第三章 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時期學校體操內容及教學實踐(1912~1926) 一、壬子癸丑學制時期的學校體操(1912~1919) 二、壬戌學制前後的學校體操內容及教學實踐(1919~1926) 三、國民黨統治時期學校體操內容及教學實踐(1927~1949) 第四節 革命根據地、解放區學校體操內容及教學實踐(1927~1949) 一、革命根據地、解放區有關學校體操的規定 二、學校中體操教學實施情況 三、革命根據地、解放區學校體操開展的主要特點 第四章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體育中的體操(1949~2004)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後各階段學校體操內容的規定 一、1950年頒布的《小學體育課程暫行標準(草案)》中的體操 二、1956~2000年各體育教學大綱中的體操 三、2001年《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體操 四、一些體育制度中的有關學校體操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體操教學實踐的主要發展歷程 一、新中國成立後學校體操教學實踐 二、學校體操開展的主要情況分析 第五章 學校體育中體操教學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第一節 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與分析 一、多數學校已開始執行《課程標準》 二、被調查者多數為中青年,教齡在10~15年 三、被調查者對《課程標準》已有基本了解 四、對學校體操教學的認識存在誤區 第二節 體操教學的基本情況與分析 一、學校體操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隊列隊列和徒手體操 二、跳繩是中小學輕器械體操開展的首選內容 三、器械體操的開展受到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 第三節 小結與啟示 第六章 新形勢下體操在我國中小學學校體育中的地位與影響 第一節 從學校體操的歷史演變析影響學校體操改革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的發展的影響因素 二、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影響因素 三、體育學科自身知識體系的影響因素 四、中小學學生體質變化引發的思考 第二節 學校體操與學校體育目標的實現 一、我國學校體育目標 二、學校體操內容對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作用 第三節 學校體操與《課程標準》學習領域目標的對應 一、體操與運動參與目標 二、體操與運動技能目標 三、體操與身體健康目標 四、體操與心理健康目標 五、體操與社會適應目標 第七章 新形勢下我國學校體操內容體系的構建 第一節 構建我國學校體操內容體系的理論依據 一、構建學校體操內容體系的指導思想 二、構建學校體操內容體系的基本原則 三、構建學校體操內容體系的具體要求 四、學校體操內容體系的基本方法 第二節 學校體操基本內容的呈現 一、學校體操內容的一級劃分 二、學校體操內容的連續劃分 三、學校體操內容體系特點分析 第三節 學校體操內容體系的實踐應用 一、運用創新技法構建體操動作 二、體操教材選用建議 第八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在學校體育的發展史中,體操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是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主干課程和中小學體育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之一。 吳維銘撰寫的《中國學校體操的歷史與發展研究》一書,以我國的中小學學校體操內容為主要研究對象,闡述了體操在我國學校體育中的地位及其演變歷程。以舊中國清末時期的“癸卯學制”(又稱“奏定學堂章程”)、北洋軍閥時期的“壬子癸丑學制”和“壬戌學制”、國民黨統治時期的5個“課程標準”等,到新中國1950年的暫行標準、1956、1961、1978、1987、1992、2000年各時期的體育教學大綱和21世紀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等相關內容為研究主線,初步構建了我國學校體操歷史的研究框架。 該書突破了歷史研究中常用的以史料呈現分析的單一做法,采用了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尤其是邏輯學方法理論的運用,拓寬了研究視野,使研究思路更為清晰。通過對史料的呈現、分析、總結、概括,結合對學校體操開展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總結了我國學校體操發展的基本規律,探索了學校體操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目前學校體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基本方略。該研究使體操概念、屬性等基本理論的研究進程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該書匯集的系統詳實的學校體操史料以及對體操一些基本理論的研究.可為後續研究提供思路和基礎。書中有關選編的體操教學內容、方法、措施,具有實際運用與推廣的價值。相信廣大的體育教師、體操工作者和體育史學研究者能在本書的閱讀中獲取收益。 吳維銘從事體操教學與科研二十多年,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教學實踐,加之博士學習期間的孜孜不倦,使其科研成果頗豐。本書的出版得益于他對專業和相關領域的長期鑽研積累和系統思考。 我期望並且相信,在今後的教學科研中,他將能取得更大成績,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繁榮貢獻力量。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