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期刊源流特點探究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9月

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期刊源流特點探究

作者:祝均宙
出版社:Airiti Press Inc.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7日
ISBN:978986889162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450元

  收錄近千張第一手史料
  一部中國期刊發展史相當於晚清民國時期之中國歷史進程的縮影。期刊作為一種資訊載體,自十九世紀中葉誕生起,就與整個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等環環相扣,並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中國近現代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輿論走向,制約並規範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理念。
  本書介紹了中國期刊的發展脈絡和重點類別,勾畫出清末民初期間雜誌的輪廓,以及文化、文學、戲劇戲曲、婦女等各類期刊的內容與特點。筆者藉五四以來的研究成果,試圖對晚清期刊作更深入的考察,致力探究「戲曲」與「戲劇」的交錯,「舊式期刊」與「新型期刊」的分野,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爭論及其迴響,力求呈現歷史的新舊思潮下,期刊順應著時代變革,方興未艾、百家爭鳴之景象。
本書特色
  打開圖書館的大門--  資深圖書館員帶你遊,晚清民國歷史文獻帶著走
  作者祝均宙先生身為上海圖書館的資深研究館員,對於晚清民國年間的圖象文獻有深入地研究,全套書收錄近兩千張照片,均為圖書館館藏的第一手歷史文獻。市面上甚少針對圖象文獻這塊領域介紹的書籍,然而本套書的研究不僅範圍廣泛,其一手資料的蒐集更有助於研究的深化。同時,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各個面貌,可以說也是十分重要的史料。
作者簡介
祝均宙
  上海圖書館資深研究館員。1948年1月出生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本科學歷,圖書情報學理學士。1972年9月進入上海圖書館。2008年榮退。歷任上海圖書館近代文獻部副主任、歷史文獻中心副主任兼近代文獻部主任、上海圖書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副館長等職。專事中國近現代文獻整理與研究。專攻中國近現代報刊文獻、近現代新聞小報、畫報和上海近現代城市發展史研究等。先後主持主編了《上海圖書館館藏近現代中文期刊總目》、《上海圖書館館藏舊版日文文獻總目》、《上海圖書館庋藏居正文獻集錄》(九卷本)、《老上海風情錄》(五卷本)、《清末年畫》、《七彩香煙牌》、《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史料索引卷》等大型工具書和文獻史料圖書。發表過《近代特種文獻開發研究的戰略思考》、《上海小報歷史沿革》、《中國近現代中文期刊發展脈絡及其特點》、《世紀回眸——「十里洋場」的外國僑民》、《館藏年畫來源暨西方傳教士研究視野述評》、《概述辛亥革命前後在日本出版的中文期刊》、《從西風東漸到強國夢——上海近代體壇》等幾十篇學術論文。

推薦序
第一章  期刊誕生的萌芽期1815-1896第一節  里程碑意義的近代期刊先驅第二節  第一批文學雜誌的誕生及價值第三節  早期期刊的四大特點
第二章  期刊發展的蓬勃期1897-1914第一節  「專業類期刊」異軍突起第二節  白話類期刊風起雲湧第三節  政治類期刊紛爭出版
第三章  期刊發展的繁榮期 1915-1937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中誕生的新型期刊第二節  新文學運動中各流派營地第三節  期刊分類向分枝化發展概述第四節  婦女期刊的新意識與新階段第五節  期刊編輯隊伍的社會群體化與地區分布特點概述
第四章 期刊起伏的衰落期1937-1949第一節  「三角鼎立」出版空間第二節  淪陷區期刊出版概況及特點第三節  解放戰爭時期大起大落之期刊界
後記
徵引文獻

推薦序一(作者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2009年適逢五四運動九十週年,舊香居除了與國圖、南村落協辦五四相關紀念活動之外,也在店內舉行「五四光影-近代文學期刊展」,展出上自晚清小說雜誌,下至民國時期文學期刊將近250種。作為一間古舊書店,除了盡力保存各項文獻史料、珍貴書刊,也希望能定期舉辦展覽,編寫圖錄,讓更多人了解舊書、文獻的各種價值。所以當我翻閱《圖鑑百年文獻》系列套書時,連帶回想起籌劃展覽、編撰展刊時的酸甜苦辣,更佩服於作者的毅力和努力。中國的期刊畫報史一直都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無奈資料內容龐大、繁瑣,個別刊物、主題的研究雖已有許多,但尚未出現以整體研究,讓人可以一窺全貌,見樹又見林的。既要梳理清楚的發展經過,又要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完整呈現出客觀的撰述與評論,實為一大挑戰!刊物畫報的研究面向十分廣大。在脈絡上,作者以印刷技術演進勾勒出圖象刊物的歷史風貌,從石印、銅版、影寫這三階段來探究發展歷程,提綱挈領、深入淺出地描述圖象文獻的發展史、出版重點與特色,加上作者多年來親訪資料、分門別類的匯總成書,實為紮實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市民文學與通俗文藝,白話文與新文化運動,交互對話,藉由此套書更能一窺民國豐富繽紛的出版文化,我深信此書的出版問世,也將為現代書刊文獻研究開創出新的學術視野及文化省思。
--吳雅慧  舊香居店主
推薦序二
  在大學歷史系開設「中國現代史」、「中國新聞史」等課程多年的我,面對學生詢問如何收集報刊史料,常覺得資料浩瀚、一時不知如何回答。介紹一份報刊,不能只有時間起迄、發行地點、報館立場等文字說明,生動寫實的圖片展示,往往更能使學生理解。
  目前年輕學子收集史料,第一步就是上網搜尋,無奈網路資料良莠不齊,以報刊史料來說,常有報史介紹莫衷一是、報刊圖片張冠李戴的情況。祝均宙老師的《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畫報源流特點探究》、《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期刊源流特點探究》、《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小報源流特點探究》成功解決這些困境,如果你想瞭解近代中國報刊發展概況、或想利用報刊史料來進行研究,這套書將成為很好的參考書籍。
--高郁雅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三
  在學界引頸期盼下,《圖鑑百年文獻》套書終於出版了。作者祝均宙先生長期在上海圖書館工作,對於晚清、民國時期的出版史料,如數家珍;這套書可說是他畢生埋首浩瀚報海、潛心研究的心血結晶。本書資料豐富,不但廣泛蒐羅近代上海及其他城市所出版的畫報、期刊及小報,也對收錄報刊標明起迄日期及主編列表介紹,是研究近代報刊不可或缺的工具書。作者對近代中國出版史亦十分熟稔,書中時而穿插出版界的趣聞軼事,增添本書的可讀性。尤為難得的是,本書附上大量的刊物封面圖片,其中不少還是圖書館難得開放的珍本。這些書影不但大大提高閱讀的興趣,更有助於研究者進行圖象分析。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專冊介紹過去被忽略的報刊類型。礙於其濃厚的休閒性質,畫報與小報甚少登上學術研究的殿堂,直到最近,學界才開始注意這些「另類報刊」,卻苦於缺乏相關的入門工具。本書的畫報及小報分冊,彌補這方面的缺憾,使讀者對於近代畫報及小報有個概括性的掌握。《圖鑑百年文獻》套書的出版,不但打開報刊研究的大門,也是近代中國城市文化的研究指南。
--連玲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推薦序四
  隨著圖象研究的興起、中國大陸近代史史料的開放,以及復刊資料的陸續出版,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史料愈來愈多元,畫報、期刊與小報更被廣泛的運用在文化史、藝術史、社會史與性別史等研究上;由於這三類文獻得之不易,且零碎分散,研究者對文獻背後的發展歷史,多半認識有限。祝均宙撰寫的《圖鑑百年文獻》系列套書,為研究者彌補了這項缺憾。本套書是祝均宙根據多年來的講稿、講義與論文,加以歸納、修正而集結成書;全套書根據文獻的類別屬性分成畫報、期刊與小報三冊敘述,揭示從清末民初到戰爭期間,這三種文獻的發展與變遷經緯,並收錄近兩千張圖片,不僅讓讀者明白這類史料的特色、內容,也使讀者了解報刊史料印刷的過程、轉型與歷史地位;最難得的是,本書所引用的圖文資料均係第一手史料,是祝均宙在上海徐家匯藏書樓、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上海市報刊圖書館等典藏機構工作時,孜孜矻矻蒐集所得;同時,全套書的615條注釋,也以作者所見的實物文獻為準。此外,從這套叢書可以看到一些散佚的文獻,激發讀者做進一步尋繹。整體來說,這套書帶給研究者的貢獻,實不容忽視。
--游鑑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推薦序五
  清末民初是現代各式報刊的重要起點,也是各種新式報刊極度繁榮的階段。無論是今日人們已然十分熟悉的報紙,或是定期發行的期刊、雜誌,也無論是以文字為主要載體,或是以圖畫為主要載體,或者圖文並茂、相輔相成,這些大致上有一定的出版時間,且具有連續發行事實的紙本媒體,幾乎都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民初萌發、茁長。當時這些體製或大或小、壽命或短或長琳瑯滿目的報刊,總數究竟有多少,恐怕沒有人能夠說得準,乃至現今留存下來的,總共有多少種,由於收藏分散,恐怕也很難統計。上海圖書館是目前已知清末民初報刊館藏最為豐富的公共圖書館,然而文獻浩瀚,龐大繁多的資料足以汗牛充棟,故迄今仍很少有人能做較為全面或大面積的整理。祝均宙先生於該館供職多年,浸淫甚深,對於大量原始文獻的接觸經驗與熟悉程度,實非僅能短期訪書的學者所能望其項背。如今祝先生願意將多年親閱、整理的研究成果,以《圖鑑百年文獻》三巨冊公諸大眾,不但是學界盛事,也是今日學子之福。祈願此舉可以喚起同好的注意,也盼望各館藏機構能夠更重視這些文獻材料的流通與使用。
--黃錦珠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二節第一批文學雜誌的誕生及價值壹、從《瀛寰瑣記》、《侯鯖新錄》到《海上奇書》談起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西方的大炮、思想和物質文明的不斷浸淫,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的社會。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後登上歷史舞臺,他們變法維新,革命起義,力主實業,提倡教育,廣開言路,興辦報刊,為清末民初文藝報刊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利的客觀環境和現實基礎,其最直接的「催生」因素不外下述三點:一、崛起的近代新聞報業乃是文學雜誌誕生的助產士:自1815 年和1861 年,中國第一份中文雜誌《察世俗每月統計傳》和報紙《上海新報》創刊後,中國新聞報業就隨著劇烈動盪的政治環境與變化不定的社會生活,不斷地起伏發展著,至九○年代,一批有影響力的報紙《申報》(1872 年4 月30 日創刊於上海)、《循環日報》(1874 年2 月4 日創刊於香港)、《字林滬報》(1882 年5 月18 日創刊於上海,初名《滬報》,1900 年1 月起改名為《同文滬報》)、《彙報》(1874 年6 月16 日創刊於上海,初名《匯報》,同年9 月1日改為本名)、《新聞報》(1893 年2 月13 日創刊於上海)等已相繼問世。它們除了刊登國內外新聞外,還常在報上刊登一些詩賦、竹枝詞、小品雜文和譯作之類的文學作品,以及開闢一些《雜俎》、《文苑》、《瑣記》之類的小欄目。如迄今為止所見到的第一篇翻譯作品《談瀛小錄》,就是採用志異筆法,將英國喬那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名著《格列佛遊記》中「小人國」的故事,以文言譯文刊登在1872年(同治十一年)4 月15 日至18 日的《申報》上。緊接著的4月22 日,該報又發表了由歐文翻譯的短篇小說題為《一睡七十年》(原名:《瑞普.凡.溫克爾》)。正是這些不太引人注意的文學作品與小欄目,為一批不能暢論政治,上達中樞,但又不甘於噤若寒蟬,不滿現狀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抒發自己情感的場所,然而這些場所太小,版面有限,容納不下日漸增多的稿件,且時斷時續,於是各報館另出附刊、增刊、副刊或另辦報刊,如申報館出了《瀛環瑣記》、《四溟瑣記》等,中西日報館發行了《笑林報》,文匯西報館發行了《指南報》,《字林滬報》隨報附送《消閒報》等等,文藝報刊隨之產生。二、繁榮的近代文學乃是文藝報刊發達的溫床:清末民初,反映社會現實的譴責小說、問題小說逐漸成為文學潮流的主體。與此同時,革命派、改良派、進步文人紛紛利用自己的輿論陣地,發表了不少理想小說、科學小說、偵探小說、社會小說與翻譯小說,從中反映出反帝反封建、學習西方文明、破除迷信、嚴禁鴉片、提高女權、教育實業、科學救國的多元主題。這些作品大大地刺激了傳奇、演義、劇本、詩詞、散文、戲曲、俗文學等領域的進步與改革,使得文藝報刊的體裁與內涵更加豐富化、多樣化、廣闊化。三、以租界為特徵的城市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市民文化的需要為文藝報刊的發行提供了廣闊的銷售市場。清末民初是中國封建社會崩潰的前夜,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異常尖銳,一些士大夫階層的知識分子與民眾,對腐朽沒落的封建勢力十分不滿,文藝報刊針砭黑暗,譏諷於寓,適時而生,深受市民歡迎。「上自縉紳,下逮閭閻,以及日東歐美諸幫,遐方殊俗,摩不爭相購致,且時有佳章雅什千里馳書」10,正是市民階層不滿現狀,與報刊文人「以嬉笑怒罵之辭,備興觀勸懲之旨」11,社會現狀與辦報目的對照呼應,使得文藝報刊興盛流行。文藝雜誌作為有別於報紙的另一種載體,差不多與中國報刊事業同步而起。根據統計,自1872 年至1919 年,全中國出版的文藝雜誌近百種,它們隨著動盪的社會環境,此起彼伏,方興未艾。它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二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872 年至1901 年的萌芽階段。第二階段是1902 年至1919 年文學雜誌大發展時期。萌芽時期的頭號象徵是《瀛寰瑣記》的出版。它是近代第一份文學專業雜誌。早在它創刊前,一些重要的綜合性期刊《六合叢談》、《中西聞見錄》、《遐爾貫珍》等已陸續出現了一些寓言、記事散文、雜文、舊體詩之類的文學作品。它們是《瀛寰瑣記》得以出版的前提因素。蠡勺居士就直言不諱地聲稱本刊就是「仿中西見聞錄而更擴充之」12 出版發行的。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