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所欲過日子:遊手好閒的最高境界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隨心所欲過日子:遊手好閒的最高境界

作者:湯姆.霍金森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01日
ISBN:9789570522945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15元

  是否被卡債、貸款、工作與家庭壓力、社會階級等壓得喘不過氣來?是否擔心退休後的生活?是否永遠都處在緊張競爭的環境裡?是否在意升遷機會、前途是否渺茫?是否抑制不住購物的慾望?是否總是焦慮、憂鬱、擔心害怕、抱怨連連、易怒……這些現代人的通病其實都是庸人自找。暢銷作家湯姆?霍金森在《悠哉悠哉過日子─遊手好閒的生活藝術》裡為遊手好閒的人辯護,更援引了歷史、文學、哲學各方面的知識來加以佐證,現在遊手好閒的進階版《隨心所欲過日子》更直接點出現代人生活中的盲點,以及物質社會反而帶來更多的限制與困擾。霍金森要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在與快樂,讓你拋掉一切世俗的煩惱包袱,跟他一起「隨心所欲過日子」。
  你是否想過自己為什麼還費心地去上班?為什麼這麼多的消費者文化都是垃圾?是否可能有更好、更自由、更快樂的生活方式呢?  如果你曾這麼想,那麼本書是就是為你而準備的!
  湯姆?霍金森的靈感來自法國存在主義者、英國龐克族、美國五○年代「垮掉的一代」、嬉皮與雅痞、中古世紀思想家、反政府主義者及一九七○年代如依凡?艾利奇(Ivan Illich)的回歸土地者(bak-to-the-lander)。這位《懶蟲》(Idler)雜誌的編輯為現代生活提供一個嶄新、簡單且令人開心的藍圖。他證明了消費社會不僅導致自由的擴張,也導致了相反的結果;他並表示自由生活的關鍵在於停止消費,並開始製造。我們不是消費者,我們是創造者!
  在他創造出一股潮流的暢銷書《悠哉悠哉過日子》之後,湯姆?霍金森帶我們走上朝向真正自由與快樂的鼓舞人心之旅。閱讀《隨心所欲過日子》,並學會如何扔掉焦慮、官僚、債務、政府、家事、發牢騷、痛苦、貧窮、醜陋及浪費的手鐐腳銬,還有許多其他的東西。
  生動、具深刻見解、有趣且具教育性,《隨心所欲過日子》充滿了實用的秘訣及哲學的省思。從種植自用蔬菜、製作堆肥到閱讀沙特(Jean-Paul Sartre),這本書提供了許多正面的建議來滋養身、心、靈。
  你準備好要迎接自由了嗎?讀讀這本書,並找出答案。本書特色
  ★  繼《悠哉悠哉過日子》後,隨意人生快樂手冊升級版!  ★  解放心靈束縛,體現自由人生!  ★  「一流的、增加活力……一本在悠閒時享受並能改變生命的書」《週日泰晤士報》  ★  「書裡充滿如此多的智慧,並點綴了如此多的笑話,使我像個速度狂般一路不停地將它讀完」《週日獨立報》  ★  「他真是該死的一針見血」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
作者簡介
湯姆?霍金森(Tom Hodgkinson)
  生於1968年,現與家人居於英國德文郡。大學時主修英文。離開學校後曾在滑板專賣店工作,也曾替一家小報雜誌做調查員。在1993年被解雇之後開始計劃與創辦雜誌《懶蟲》(the Idler),並擔任雜誌編輯。後來他也開始為一些英國報紙撰稿,包括《衛報》、《週日泰晤士報》、《週日獨立報》。至今他仍舊做著他一直以來所做的事,包含編輯雜誌、寫作文章以及舉行派對,也有一陣子曾做過進口苦艾酒的生意。
  著有:《悠哉悠哉過日子──遊手好閒的生活藝術》(How to be Idle)、《The Freedom Manifesto》等書。
譯者簡介
林靜慧
  政大英語系畢業,英國University of Surrey Roehampton兒童文學碩士。曾任出版社編輯,現專事翻譯。譯有《悠哉悠哉過日子──遊手好閒的生活藝術》(臺灣商務出版)、《帳單日記》、《蠻橫鴨霸的大英帝國》等書。

  這是一本關於過好生活的書,而其核心是個簡單的道理:當你擁抱「自由女士」,生活就變得容易一些、花費少一些,而且更加有趣。我是要告訴你如何將心靈所打造的手鐐腳銬移除,得以自由地創造自己的生活。在完成我上一本書《悠哉悠哉過日子》之後,我發覺對我個人來說,遊手好閒幾乎就與自由同義。遊手好閒就是自由生活。遊手好閒就是按自己的規則過生活。遊手好閒就是將原本分開的東西結合在一起。
  我試著將三股思想聚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日常生活的哲學;這三股思想就是自由、歡笑與責任(或稱無秩序、中世紀精神與存在主義)。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也被稱為開心、做你想做的事。西方世界將自由、歡笑與責任從生活中取走,從我們身邊取走,並用貪婪、競爭、孤軍奮戰、灰暗、債務、麥當勞及葛蘭史克素公司取而代之。消費者時代提供了許多方便的東西,但自由只有少數。政府的本質就是會對我們的公民自由做出無盡的攻擊。健康與安全被推出來當作是擴張政府權力的藉口。
  在尋找自由時,我將自己定義為一個叛亂份子。在混亂之中,個人與個人(而非公民與政府)之間立下合約。此舉是從「人性本善,應該讓人處理自己的事」這個觀點出發,而非從「我們全都是惡的,需要受權威的控制」這種清教徒觀點出發。在中古世紀,儘管有階級之分,我們仍習於為自己安排事情。這本書中所討論的手鐐腳銬在當時大多數都還未被發明。生活是由自我決定且充滿變化的。
  我們現在所需要的就是徹底地重新定義人際關係,根據當地的需要來定義關係,而非根據全球資本主義的貪婪。我們的生命被撕裂成一百萬個碎片,而我們現在的目標就是使它們再次和諧地聚合在一起。在追尋此一目標時,我們不僅受到中世紀系統、無政府主義者及存在主義者所立下的範例的幫助,我們也得到一連串歷史人物的幫忙。亞里斯多德、阿西西城的聖方濟(St. Francis of Assisi)、聖湯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浪漫派(Romantics)、威廉?柯貝特(William Cobbett)、約翰?史都華?米爾(John Stuart Mill)、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王爾德(Oscar Wilde)、回歸土地者(back-to-the-lander)、G.K.契斯特頓(G. K. Chesterton)、艾瑞克?吉爾(Eric Gill)及分產主義者(Distributist)、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歐威爾(Orwell)、情境主義者(Situationist)、雅痞(Yippie)、龐克族,以及一九七○年代的激進份子如約翰?西蒙(John Seymour)、依凡?依里希1及E?F?修馬克(E. F. Schumacher),都將為我們作見證。這些人形成了宣傳「合作」這個點子的漫長歷史,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必須透過合作而非競爭。我們將看到,「拒絕金錢、財產及生意成為生活中的主要物件」是一項很強烈的傳統。我們的目標是停止倚賴他人為我們整理生活,我們必須相信自己能做到。我們是自由的靈魂。我們抗拒干擾,同時我們也拒絕干擾別人。
  在這本書中,我探討取得自由的阻礙,以及我們如何將自己從焦慮、恐懼、房貸、金錢、罪惡感、債務、政府、無聊、超級市場、帳單、憂鬱、痛苦、沮喪與浪費中解放出來。是我們自己讓這些敵人擁有駕馭我們的力量,所以也只有我們能將那股力量移除。「坐著呻吟,希望某人能為我們做這件事」是沒有用的。當我們了解到,這些阻礙是一體的,而且都是心靈所打造出來的鐐銬,那麼,瞧!通往自由的花園大門就打開了。
  生活就是在重新捉住已失去的自由。經由學校與工作,我們鼓勵彼此去相信:自己是不自由且不負責任的。我們創造出了一個有著義務、責任與待辦事物的世界。我們忘記了,人應該帶著自發性、快樂與愛來過生活。在這裡,我回顧過去來為未來尋找靈感。希臘人回顧黃金時代(Golden Age),羅馬人回顧希臘人,維吉爾與奧維德回顧田園情景。中古世紀的人也回顧希臘人及一個較簡單的生活。的確,所有時代的特色就是都會建構出一個人們很快樂,生活較容易的「古時候」。回到一個想像中的美好過去,並不純粹是逃避現實者的懷舊之情。相反的,它是一種前進的方式,一種決定自己生活的優先順序的方式。與未來比起來,過去更是個尋找生活點子的好地方,因為未來是純粹的空想,而過去則確實發生過。「由機器完成所有工作的未來科技烏托邦」的這個夢想是胡說八道。

逃離債務一年前,我名下沒有一毛錢,現在我欠了兩百萬。 馬克‧吐溫認定高利貸不合法的原因是,時間是來自神的禮物,所以它不應該成為買賣的物品。在〈路加福音〉(St. Luke’s Gospel)中,耶穌說:「借給人不指望償還。」(六:三五)放高利貸也違反了基督教的教義,因為這牽涉到剝削落難的鄰居,這也就是借錢的真義。它也被視為一種懶散的賺錢方式,因為你只要等待就能獲利。放高利貸不是真正的工作;它創造不出新東西,只會帶來不幸。中古世紀的教會存在著放款「富翁」的大量雕刻品。要知道情況有多大的改變,我們就應該看看歐卡拉漢神父(Father O’Callaghan)的故事,他是一位崇尚理想主義的牧師,在十九世紀早期,資本家擴張的偉大時代裡,他試著恢復反對高利貸的舊法律。當然,他一點進展也沒有,因為他的點子與當時貪得無厭的道德標準完全不合。在一八一九年,他在這個議題上受到啟發之後,他的首次行動就是拒絕寬恕一位瀕死的玉米商人,除非他將從債務人身上賺來的所有利息全都歸還。這個作法與中古世紀的習俗相符:根據雅克‧勒高夫的說法,放款「富翁」因為怕下地獄,他們會在臨死之前把錢還給他剝削過的所有人。我想,在那個時候,至少要找一個應負責的個人是很容易的:在現在這個「我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罷了」的時代,沒有人會為任何事情負責。於是,玉米商人悔悟了,並將錢全數歸還了。但是,因為當地其他放高利貸的人(或者說,商人、愛管閒事的人)事後抱怨,使歐卡拉漢進而受到當地主教的控制,最後並且不讓他主持彌撒。可憐、被逐出的歐卡拉漢只是想做一個簡單的陳述,這在一二○○年就像說「黑就是黑」一樣的不具爭議性;他開始在這個世界流浪,想尋找更正統的天主教徒交遊。他的搜尋以失敗收場,甚至連梵諦岡都受夠了他。不過,威廉‧柯貝特出版了歐卡拉漢關於高利貸的書,因為它與柯貝特「現代工業體系實際上奴役(而非解放)人類」的想法相符,這本書的廣告詞是:「每個人都應該讀這本書,特別是這個王國裡的年輕人。」銀行業(賒欠憑證及類似的東西)是由十三世紀佛羅倫斯偉大的梅迪奇(Medici)家族所發明的。因為某種原因,他們將放高利貸與虔誠敬神結合在一起,這可能是與他們是教宗的銀行家有關。家族的族長柯西莫‧梅迪奇(Cosimo de’Medici)過去經常與他的神父散步很長一段時間以討論這個問題。他揮霍大量的金錢在建築工程與藝術上,補償自己放高利貸的行為。政府的大額債務都是伴隨著戰爭而來。當君主要為戰爭募款時,他們會向霸菱這樣的富有家族借款。霸菱家族會在這些借款上收取利息,所以整個國家便永久負債。根據柯貝特的說法,開始這個系統的人是亨利八世。當時,銀行相對而言是無足輕重的,因為它們只掌握政府或君主的一部份;現在,這些醜惡的企業擁有我們所有的錢。當然,那是除了我們的所得稅之外的錢,但這些稅款也會回到銀行作為政府借款的利息,支付過去或未來的戰爭。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