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樂齡 合勤共生宅年鑑 第二輯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繽紛樂齡 合勤共生宅年鑑 第二輯

作者:真識知識內容機構
出版社:策馬天下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13日
ISBN:9789869381970
語言:繁體中文

融合 / 多元 / 自立 / 豐盛 / 延展

  融匯整合生活空間,適應跨齡多元使用
  內外串連支持系統,打造高齡長者新生
  連結整合經營模式,兼顧永續落實共生

  台灣社會各界對於「共生宅」日漸熟悉,儼然已成為「優質高齡生活環境」的代名詞,但其背後所承載的概念、實踐的方法、營運的體系,多數人仍難得窺其堂奧。打造「共生宅」聞名台灣的合勤團隊,取材世界各地優質共生宅,結合在地需求,兼具傳承與開創,其中最具標的性的「合勤烏日共生宅」,於本年度落成啟用,開始對外經營。規畫初期的理想與概念,而今已落實為結合空間、服務、生活與運作系統,其中可具體看到高齡住宅系統如何在軟、硬體設施及整合各層面的規畫巧思:

  .在所有的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均做到完整的無障礙設計,讓高齡長者與身障者可以自由而安全的移動。
  .以完善的空間架構與硬體規畫作為支持,為入住長者提供豐富的生活內容及照護服務。
  .以產業創新的層次,建構完整且開放的系統架構,讓高齡共生宅不但可含納多元面貌,還可承載多樣化的服務。

  合勤烏日共生宅融合「全空間無障礙設計」、「軟體硬體一步到位」、「創新規畫系統化經營」的專業高齡住宅典範,它將提供高齡長者豐盛且繽紛的銀髮新人生!

產官學社會菁英‧聯名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列)

  白妙珠/台中市山海屯脊髓損傷協會秘書長
  江鳳英/台中市楓樹腳文化協會江鳳英理事長
  邱臣遠/臺灣民眾黨籍立法委員
  林崇偉/众社會企業創辦人
  花敬群/內政部政務次長
  周瑛琪/東海大學療癒環境管理與研究中心主任
  陳玉珍/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許育寧/銀光未來創新協會理事長
  張麗善/雲林縣縣長
  楊文廣/朝陽科技大學副校長
  楊玉欣/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賀雯/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教授
  蔡淑瑩/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蔡壁如/臺灣民眾黨籍立法委員
  賴峰偉/澎湖縣縣長
  簡瑞鴻/大號文創整合公關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長
 

作者簡介

真識知識內容機構

  真識撰述團隊:自成立以來,致力於開發多元模式,提供優良與適切的創作服務。【真識】的服務目標,是讓創見被專業群體了解,讓故事與經歷得以傳承,讓目標與情懷得以得到珍惜、理解與傾聽。目前主要經營的方向為個人、家庭、事業的傳記,以及線上課程製作。
 

【全書緒論】打造融合,因而共生

第一篇、國際展望與在地融合
一、【緒論】國際整合,跨海輸出
二、【德國】共居生活,走出孤獨
三、【丹麥】透過研發為長者延長優質生命
四、【日本】與先行者協力,軟硬體均尋求超越
五、【中國大陸】高齡康養地產發展前景
六、【馬來西亞】麻六甲的樂齡建築契機
七、【新加坡】與歐美對接的高階養老市場
八、【泰國】搭橋對接世界的養老聖地
九、【台灣】交融:共生宅模式里程碑意義
十、【里程碑】合勤烏日共生宅落成典禮紀實

第二篇、烏日共生宅硬體規劃與落實
一、【緒論】共創美好生命的居所
二、【環境座落】鑲嵌位置與界面規劃的精思慎選
三、【建築規劃】多元客群與康養生活的調合融入
四、【公共空間】創造資訊、客群、心靈的往來流動
五、【共用設施】將移動自由歸還每一個使用者
六、【個人空間】以舒適安全延續生活原貌
七、【家具設施】在生活場景中為自主生活創造條件
八、【論壇紀實】高齡社會下都市再生挑戰與契機

第三篇、生活:飲食與活動
一、【緒論】容納多元服務的彈性開放架構
二、【用餐規劃】食物作為載體,全面健康匯流
三、【高齡學習】融會多元課程於優質共生場域
四、【專題探討】日本失智者支持體系
五、【支持系統】打造包容失智者身心處境的生活環境
六、【居住體驗】全齡適用生活容器的規劃思維
七、【論壇紀實】打造共生宅理想居家生活提案

第四篇、生活賦能及關懷照護
一、【緒論】預防到支持的照護系統
二、【體能強化】預防骨折與肌少症之學理實踐
三、【輔療專題】結合從心理到身體痊癒重建的多元途徑
四、【思維機能】高齡者認知能力維持措施方略
五、【失智照護】提供尊嚴與安全的生活環境
六、【專業匯萃】搭建納入多元健康與照護服務平台
七、【生醫資通】運用 AI 與物聯網守護長輩健康
八、【科技輔具】照護雙方生命品質助益關鍵組件
九、【論壇紀實】失智症生活照護提案

第五篇、管理經營與策略
一、【緒論】用經營管理實現共融
二、【產業創新】共生宅願景與經營挑戰
三、【整體優化】組織與流程的整體加強
四、【對外合作】透過多邊協力創造共贏
五、【市場溝通】理念推廣與市場開創方法
六、【拓展前行】經營模式擴大與複製計畫
七、【展望】勢在必行的觀念翻轉與變遷趨勢

 

推薦序

「合勤共生宅」已成為「優質高齡生活環境」的代名詞

  本書《打造融合,因而共生》以2020年是共生宅「緣聚啟航」的一年作為本文的開場。而「共生宅」這個名詞是以解決高齡長者的居住問題為出發點,本書內文提及參考德國、丹麥、日本、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之市場,朝向友善共生的高齡住宅。此過程自餐飲、運動、療癒至安寧服務,均創立起美好生命的安心居所,亦強化了老人健康自立的生活。此部分對於面臨人口老化嚴重的雲林縣,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文章中談到「烏日共生宅」與「楓樹社區」,其為身、心、靈兼具的居住環境,「共生宅」擁有交通便利之優勢、休閒機能的綠地公園,並且鄰近醫護資源、學術場所。我們可以理解的是「烏日共生宅」有了社區總體營造、地方創生的理念。進一步閱讀後,我在內文中習得的是「烏日共生宅 」中面相生活主要動線A梯部分,A梯是從高鐵台中站接駁至共生宅,設有生活養生設施、咖啡廳、自然健康飲食區,以形成世代交流與社交放鬆的空間;而位於整棟長形建築基地中央位置的B梯,可看見許多整體服務與資訊對接的空間,如i郵箱,以及防止失智的生活課程,例如舞蹈、音樂、園藝;最後在賦能強健彈性空間的C梯所在處,更設有病床電梯,採取住宿養護、安寧住所為方向及令人感動的人性化服務:設有服務櫃台,24小時提供專業社工、醫護背景人員或保全人員。

  本書文末,關於「共生宅」開放的照養、擴張經營模式,不僅呼應了「向內融合,向外共生」,更提供我們未來老人居所需具備市場需求性的建築理念。在長照2.0及聯合國生活賦能指標,「共生宅」賦予了差異化的建築理念。從身體無障礙、心靈無障礙、健康安全、安心幸福、社區活力、友善生活,到重視市場經營。本書搭配高齡化人口結構、老年失智危機時空背景,「共生宅」可型塑「老有所終,老有所用」的理念,此部分可讓未來有興趣在老年化市場的經營者獲得一絲啟發,故特別加以推薦。

  合勤健康事業董事長李柏憲是雲林子弟,在建築領域具有非凡的成就,更進一步從自己照顧父母的切身感受出發,靠著一份誠心,感動集結具有共同理念的夥伴,將長年在建築領域的經驗,發揮在健康共生宅的規劃設計上,在人與人的感動中?內外共生」全齡化的整合式營運系統不惜耗費3年逐步成熟,因應老齡社會需求的「共生宅」醞釀而生,開創了台灣的先例,成為國內共生宅的先行者和最大推手,打造健康共生示範場域,獲得政府、民間團體的高度關注, 儼然已成為「優質高齡生活環境」的代名詞,為台灣的高齡社會注入新的契機。同為雲林人,對此深感與有榮焉。
 
文/雲林縣長  張麗善

推薦序

提供樂齡長者健康、優質、溫暖的生活安養

  高齡化的趨勢,長青樂齡生活是政府至為重視的政策。《康健雜誌》「2020健康城市調查」,長照資源使用率、照顧服務員人數,澎湖為離島3縣市第1名。《天下雜誌》「2020幸福城市調查」,澎湖長照政策滿意度全國第6,據點服務村里涵蓋增減率11.46%,為非六都縣市中排名第1。

  澎湖老年人口比例達16.9%,高於全國平均值,縣府致力打造「優質長照樂齡島」目前已在全澎湖建置49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長者共餐、長青學苑、衛教、安養、健檢等服務,守護長者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政府鼓勵樂齡產業多元發展,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共同投入。合勤共生宅目前在台中烏日、苗栗、桃園、新莊、金門等地發展,並已到澎湖評估籌辦。共生宅以融合、共生的基本理念,因應地方特色,風土民情,建構新世紀樂齡居住環境。  跨領域整合樂齡、長照、營建、金融、旅宿等團隊,為長者創造越住越健康的生活社區,兼顧親情的陪伴與生活的熱情,是高齡社會深具創見的行動。

  樂齡長者是社會寶貴的資產,共生宅可共學、共創,銀髮樂活,長者生活其中,三代同樂,心靈澄明,傳承睿智,安享靜喜生活。政府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源投入關懷長者的生活照顧,開創前瞻、創新、溫馨的銀髮樂齡產業,讓我們的長者能有健康、親情、優質、溫暖的生活安養。

文/澎湖縣縣長 賴峰偉

推薦序

與您一起好好慢老的共生宅社區照護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加上少子女化的問題嚴峻。長照來的太慢,也不能單靠政府的資源。以房養老等等不錯的創意,單獨做不容易成功,如果能夠跨領域各種資源整合,就會創造新的產業,更幸福永續的共融經濟。銀髮醫療照護政策的精神;變老是一件幸福的事---延長健康,亞健康長者的健康時間,縮短失能的時間,以及安寧臨終照護。

  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多動腦,多動身體,健康的時間就會維持得更長久。對於身體健康的長者,長照政策是活耀老化,延長健康的時間。持續增加符合銀髮族需求的活動空間,提供娛樂,社交,運動等多功能的服務。退休不代表失去社會身分,相反的,退休意味著人生即將邁入下一個與城市空間的全新互動模式。比如,「田園城市」,「農夫市集」的植物栽種,採收這類活動健康的長者有體力與精神上的療癒效果。

  相對於健康與疾病,在醫學上還有一種狀態叫做「亞健康」,它是一種過渡階段,處於這個灰色狀態的長者,在身體上,心理上沒有疾病,但主觀上卻有一些不適的症狀表現和心理體驗,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生命階段。如果處理得好,身體很可能轉回健康;反之,則會進入病患階段。對於處於這個階段的長者,應該鼓勵他們多多走出家門,建立,維持自己的人際網絡,在彼此相互扶持,照顧的狀況下,才能延長健康的時間。

  以社區概念為核心,空間社區化的「在地養老」才符合現在的概念。讓銀髮族的照護功能回歸社區。將眼光放遠來看,從在地,社區出發,結合政府的長照政策,提供共學、共創、共好、共食的客製化的照顧服務模式。很可能是未來超高齡化人口問題的重要解方。

文/台灣民眾黨立法委員  蔡壁如

推薦序

提倡老來共生,促進幸福晚年

  目前臺灣社會65歲以上高齡人口數,已占總人口的14%以上,整體人口結構快速進入高齡社會,並向超高齡社會邁進,使得長期照顧需求人數也同步增加。為發展完善的老人健康進政策及長照制度,政府分別於97年及98年起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以下簡稱長照1.0)及老人健康促進。老人照護問題如能透過政府政策獲得有效協助,對於整個國家社會、家庭中生代與年輕世代的社會力,將獲得更大的釋放與提升。

  未來社會面對老後居住向來有兩塊需求,一塊是適合傳統農村社會三同堂的自用住宅;另一塊是隨著都市化程度、高齡化與少子化越普及,觀念上偏向自立互助且不願意跟小孩子同住的族群。因此面對臺灣高齡人口越來越多,老人越來越長壽,越來越多獨居長輩的照護問題,應該要有更適合老人居住的型態與新式建築。

  我很樂見有建築業者已經看到這一塊的住宅需求,能夠將日照中心、關懷據點融入住宅區,這樣可以讓老人家安心立命照顧自己,晚上住家裡,白天的供餐就到日照中心與大家互動,既擁有長照機構的護能及資源,又有旅館飯店式經營的優勢;既能自立,又能共生互助合作,心靈上與社群的互動非常重要,有朋友陪伴會忘記身體疼痛。所以「共生宅」是因應目前社會需求所產生適合老年人的住所,這也是這個時代自然發展出來的產物。希望從中部一舉成功,獲得成熟經驗,將來可以進一步擴大到北部與南部住宅市場,嘉惠全台灣長者。
 
文/立法委員 邱臣遠

推薦序

「我們」幸福的共生未來

  在共生宅中,我們看見轉變、契機,以及等候已久的:未來幸福藍圖。

  我們真的等候已久。我們,在此指的是身體機能比一般人多些不便的族群,包括身障者、傷病者、高齡者以及嬰兒與孕婦。我們並不是特殊的少數;其實每個人都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成為這裡所說的「我們」。然而,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在一生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把自己視為與我們無關的「他者」。

  以身障輪椅族為例,我們只要離開家,都是一場冒險。上餐廳吃飯,再普通不過的事;但對我們來說,需要事先溝通許多細節:是否有電梯?門口有無階梯?桌椅能否移動?輪椅能否進桌?動線是否暢通?廁所是否無障礙?門寬是否足以讓電動輪椅進入?等等。

  經過好幾回合反覆確認,得到「沒問題」的答覆,到達現場,卻常常發現障礙重重。旅館飯店更是藏著各式各樣我們過不去的坎:不易開的門、狹窄的走道、阻礙通行的家具,不一而足。

  那些看來極為普通無害的佈置,對我們來說卻是障礙與被社會排除的原因。沒有人刻意要為難誰,只是,沒想到、想不到、不知道!

  多數人的大部分人生,是以「他者」的角色活著,即使心懷善意,要跨過對障礙族群的認知隔閡,精準地理解「我們」的處境與需求,實在不容易,需要極大的福氣、機緣和同理心。

  然而,我在共生宅看到一群人,他們體貼入微地為我們描繪出未來的幸福藍圖,落實為一棟可以生活居住的建築,並以決心,溫暖和快樂的姿態,深入細節、優化服務。這樣的姿態,不僅是我們長久等待的,更是所有他者的示範。

  共生宅中的每一個設計都呼應著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來的道德主張:「人是目的」。各種身體條件、各種人生階段的居住者,都可以在共生宅中自適生活,得到符合需求的服務、飲食、健康照護、活動方案。合勤共生宅團隊跨出「他者」的心境,建築「我們」得以共享的「未來幸福藍圖」,其姿態之誠摯,令人感動與敬重。

  期待透過共生宅的開展,社會福利的精神與實踐得以生發嶄新的思維與內涵。凝聚更多實業家,打造更多創新而永續的高價值生態系。透過跨領域合作,不僅個別議題獲得優化,更是持續、有機、全系統的達到量級上的創新與突破。我們切盼,在合勤共生宅團隊的示範中,更多人跨出「他者」的局限,找到「我們」的眼光,改善社會中的各種環節,讓所有處於脆弱階段的生命,在尊嚴與幸福中閃耀生命的光芒。

  合勤共生宅以《年鑑》記載創辦以來的思維實作歷程,為業界及社會文化建構之重要資產。在第二輯年鑑《繽紛樂齡》出版之時,謹以此文,表述「我們」對共生宅的祝福和期許。

文/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附設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玉欣

推薦序

銀光好居的生活實踐─歡喜與共生宅同行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2025年每五人當中就有一名老人,2040年後台灣老人比例會超過30%;同時另一新趨勢是全球每3秒新增1人罹患失智,台灣65歲以上12人有1人失智!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變老,也希望有一天老了,可以住在「想回家的家」,那是一個可以分享成就、世代共存的地方。

  銀光未來創新協會成員是一群關心高齡政策變化與倡議理想的銀光好居的公益團體,努力學習邀約各界熱忱者共同設計好居模式,希望設定永續的品質標準,推廣社會採用。我們也期待台灣各界,未來更將資源投注在「有價值的住房」上。

  在這個實驗的道路上歡喜遇見「合勤健康共生宅」同行,實踐全齡無障礙的康養酒店,提出老後新選擇─長者的居住照護,始終是社會關心重點。早期有「送父母到老人院=不孝」的觀念;子女想的是安全的健康照護,長者想的卻是孤獨。如何兼顧兩者—有通用無障礙設計、健康照顧,要能創造群居的快樂;更全面的思考,還會加入空氣品質、生態環境、財務規劃等等的考量。

  本年鑑第二輯的出版是共生宅「2020─緣聚啟航啟動」的一年,忠實紀錄著為樂齡長者想找出適合融合共生的居住典範理念,串連長者的生活空間內外支持系統,實踐跨域整合服務的創新團隊,將日本、德國、丹麥、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參訪後的感動分享,試著找出整體服務的系統融入共生宅團隊的互動,如何在公益、創意、生意三者的商轉模組建立,讓受服務者有更多元的選擇,是實驗也是實踐長者好居新生活模式,並緊鑼密鼓的與各界交流對話,激盪出意料之外的火花!這實在是不簡單的事,我們歡喜與共生宅夥伴同行。

  深深期待在高齡友善創新的道路上,給予長者「安定/在地社區好厝邊」、「安心/多元的老後生活安排」、「安全/全齡通用無障礙空間」、「自主/資產創新運用的好方式」等生活面向,持續集結一群又一群熱忱的友人同行,共創高齡社會轉型後理想好居的新生活。

文/銀光未來創新協會理事長  許育寧

推薦序

自己的長照自己造,共生宅是地方創生的新舉

  楓樹社區居民大都善良行公益,公義急行者也不少,用各種面貌義舉落實心中的信仰,發揮生命的光,從1990年社造微光到2010社造光束,2020年因合勤共生宅的誕生,讓楓樹社區超前部署跨一大步,形塑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光座標,「終有一天等到你」、「老了要住在一起」。

  翻滾臺灣社造30年國家怎麼看這群社造菁英逐漸老化,有提出什麼對策呢?位於臺中高鐵站旁的的合勤共生宅是誰來住?給誰住?只有老人嗎?No.No.No.目標絕對不能這麼狹隘,建築物只能交給專業設計嗎?專業到什麼程度?夠用嗎?怎麼彈性變化?一定要看合勤共生宅年鑑,第二輯用創新的商業力量,逐步記錄合勤共生宅團隊悄悄改變我們身處的建築世界觀。

  創於西元1736年的楓樹里,在日本時代還是模範庄,民風淳樸,在1994年楓樹林家捐錢投入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大志業,三合院共生傳承生活習慣,實體運作的宗族合作力道紮紮實實,合勤建築發揮社會企業的道德實踐力,高瞻遠矚向我們證明做好事,也能變成好生意,率先保護社造耆老,結合「老有所用,成功交棒」的營運目標,初閱本年鑑中,焚香品茗靜心品閱,可以感受到柏憲帶領的年輕團隊,正氣靈力散發「因愛生光」的書香味,誠實共生「先有共識再談共生」。

  臺中市楓樹腳文化協會志工熱情陪伴經營團隊,為各個經理人打氣,廣用人脈存摺邀請體驗共生宅,因為參與就是榮耀就是光,長期駐點芬蘭赫爾辛基觀察北歐高齡照顧系統比對臺灣現況,讓我擔憂,長期推動環保、文化、教育衍生「捐出專業做志業、拿出生意做教育」生活素養指標,落實「自己的長照自己造」政府來買單,共生宅的營運是地方創生的新創舉,讓高齡前輩為共生宅下定義頗有驚喜彩蛋,2020年楓樹社區營造30年,合勤誠實共生元年,是有機體,有正能量的你參與關心它就不斷變化,越來越好,一定光芒萬丈,臺灣建築業的光座標在楓樹社區的合勤共生宅。

文/台中市楓樹腳文化協會理事長 江鳳英

推薦序

共生宅是全齡生活及產業載體定向孵化的全新樣板

  每週二,是我跟共生宅約會的時間,有一次在車上赫然發現每週的通勤就這樣持續了好一段時間,六點出發搭火車、高鐵轉計程車,回程走路、高鐵轉搭台鐵,透過更多的參與,貢獻我一己之力,有幸參與這一場我認為對於台灣未來發展在政策端、產業端、社會端有極大影響力的實踐行動。

  我花了七年多的時間,踏進公部門跟他密切的合作標遍中央部會各機關,政策是一個很好的擴大器,所有的元素懂的與政策對話這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改革必要的一環,這是我認為的「第一個擴大器」。

  經歷了設計、公部門標案,最後來到營運旅館,打造一個非典型的旅館品牌「鹽旅」,從頭至尾的研究參與以及解決大大小小的任何問題,我清楚這些經驗必須與資產端來串接,才能有更大的效益與支持,永續的發展動能才有辦法被放大,進而真的打造一個翻轉的載體,而第二個擴大器「就是資產」,持續的柴火是讓你持續推動重要的關鍵,「戲棚下站久了才是你的!」

  共生宅選擇整合中最困難的「實質整合」並且要從中打造一個可輸出的服務,我常用積木來形容整合需要的模組化&高自主,並以中央廚房來作為輸出服務的核心,要有足夠的元素,才有辦法在廚房中打造不可取代的服務,而這需要有強大的決心,因為這將面臨加成的挑戰,合勤建設願意將資源轉作更多元的嘗試,並將所運作的過程全面的公開、紀錄,我深深的記得:李總說:「成功不必在我,希望這些紀錄可以讓未來的人少走點路。」 這需要有多大的決心,這些紀錄,都是用時間、金錢、各種資源,一次次的實作而來,對於建築、多元產業整合,導入全齡產業,這走過的點滴經過有系統的彙整,國內外的經驗收集,實在是一本超級的大補帖。

  移居宜居,更是令人期待,一切都因「旅宿創生醬菜計畫」而彼此串連,以台灣為實踐場域放眼國際,有許多的概念策略都有不謀而合的默契,在過去的累積中,在台灣遊牧到各縣市去做專案,透過與政府的政策推動,我用這種方式來認識台灣,在未來的金門、苗栗、新莊甚至是桃園,過去的累積都可以在此有一定的貢獻與發揮,更期待有中南部的推展,一路串至國境之南甚至是飛向世界。

  空間場域可以解決非常多的需求,如何建立自主運作的生態系統機制(自給),對外的擴大邊際效益的拓展(共好),在物聯網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實體空間場域都必須面臨改革的挑戰,複合式經營以及有目的的串整,共生宅是一個「全齡生活」以及「產業載體定向孵化」的全新樣板,打造一隻可以依照需求改變的變形蟲模式,因地制宜的居住價值,共生宅,成為建築跨域整合的最佳代名詞。
 
文/大號文創整合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簡瑞鴻

推薦序

一個有策略高度、跨域廣度、專業深度以及關懷溫度的新時代事業──合勤共生宅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在2020年6月出版的「不老經濟」一書:「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4%,預估2026年,超過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會超過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在這個調查數據背後,新世代高齡者面臨的心理與生理需求,不論是已經年老、即將年老或是年輕但卻需背負年老長輩負擔的各個階層,正在集體經歷著老齡化帶來的焦慮與不安,不論是社會、經濟總體大環境,或是個體生理、心理健康以及家庭照護壓力,老齡化帶來的問題與壓力已經到了教人驚心動魄的地步。

  合勤企業的李柏憲總經理及其團隊,早在2018年以前,就已經針對台灣老齡化的趨勢做了分析與準備,他們不但看到了老齡化問題,也嗅到了銀髮商機,最重要的是,他們做了很多功課,到日本、德國、丹麥等先進國家四處取經,以創新的方式將國外先進國家的作法,融入台灣在地文化元素,並且結合自身建築營建專長,打造一個讓長輩能夠健康生活、喜樂微笑的地方。2019年底,烏日合勤共生宅落成,經過2020年一年的運營,這個融合住宅、社區、照護、醫療,關心年長者食衣住行育樂各個面向的共生宅,成為各地公民營機構取經的典範,它的多元、自立、豐富、意義以及延展發展性,不但為銀髮族的生命與生活注入尊嚴與尊重,對於跨世代與跨領域的融合,以及銀髮商機的示範,也具有啟發的典範。

  本人與朝陽科技大學師生團隊因緣際會,有幸從人才培育、產學合作以及專業研究等方面與合勤團隊持續互動,我們看到合勤的成長與發展、也看到他們的投入與付出,不但在專業上有深度,在策略上有高度,在跨域整合上有廣度,對於銀髮產業的投入更是具有高度關懷的溫度,這是很讓人感動的一個企業與團隊,期盼合勤共生宅能夠持續發揚光大,造福更多人,讓台灣成為年長者的天堂!
 
文/朝陽科技大學副校長  楊文廣

推薦序

共生宅──高齡友善出租住宅的開發的新模式

  臺灣伴隨人口快速老化,整體社會即將面臨以最短時間達到「超高齡社會」的狀態。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及內政部統計資料,臺灣人口老化速度已超越日本,並預估國內65歲以上人口將於2026年占總人口20%,步入「超高齡化社會」。

  傳統高齡者習慣以「在宅老化」的方式,留宿在自己最為熟悉的環境下生活,似乎忽略高齡者居住的空間環境是否合適?亦或,高齡者是否處於非經濟的「居住弱勢」?依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臺灣有超過7成65歲以上高齡者處於居住弱勢,其居住於無電梯之公寓或兩層樓以上之透天厝、別墅。

  早期高齡出租住宅,被「老人住宅」壓得無法喘息,致使無法形成可以商業化的經營模式或形成產業鏈。迄今也僅有「長庚養生文化村」,在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支持下,依循「老人住宅」模式,克服「土地取得」、「開發興建」與「營運管理」的困境,進行一條龍式的經營。

  「合勤烏日共生宅」的興建落成,確實為該高齡友善出租住宅產業樹立一個新的典範,突破傳統一條龍式的商業經營模式,成功整合「土地取得」、「開發興建」與「營運管理」,達成該「共生宅」初始的願望「讓長輩住在一個能健康生活、喜悅微笑的地方」。

  「共生宅」結合「短」、「中」與「長」期居住者的全齡「住宿」需求,再延伸出附屬事業的「餐飲」與「活動」的加值服務需求。「共生宅」打破傳統高齡出租住宅以「住宿」為主體的經營模式,積極「向外推展策略聯盟」、「形塑無形的品牌價值」與「拓展異地營運據點」等,讓「共生宅」更具「創新」服務與產業的「價值」。

  成功的商業經營模式必須滿足財務上的永續,甚至可以複製成功經驗與迅速拓展營業據點。「合勤烏日共生宅」的誕生可以說是「高齡友善出租住宅」發展的新里程,相信對於因應未來臺灣人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與解決處於居住弱勢的高齡者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副教授    楊賀雯

【緒論】打造融合,因而共生2020 年,是共生宅「緣聚啟航」的一年。在 2019 年末,合勤烏日共生宅硬體落成。2020 年六月,共生宅中的經營單位聯合開幕。這是台灣,乃至全球,在高齡建築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共生宅因緣具足,在團隊、經營、硬體等各方面做好了準備。在此,各項專業、各種形式的顧客、各類型居住者、相關廠商,都將在此相聚與融匯。接下來,共生宅已正式對外營運,邀請旅客迎接嶄新體驗,並邀請入住長輩走向人生的下一章。在這一年多來,台灣社會各界對於「共生宅」日漸熟悉,儼然已成為「優質高齡生活環境」的代名詞,甚至許多建案開始學習仿冒,但整體來說,對於它的內涵意義,了解仍然極為有限。在此,將用相對簡短的篇幅,做盡量完整的介紹:一、融合共生的居住典範合勤共生宅發展的初心,乃是來自一個簡單的願望:「讓長輩住在一個能健康生活、喜悅微笑的地方。」這個簡單的願望,實踐起來卻一點也不簡單;全世界都在面對高齡化居住的挑戰,許多先進、更早面臨高齡化的國家,早就歷經長期的準備積蓄,台灣正在迎頭追趕。在全面研究台灣高齡建築現況之後,合勤團隊遠赴世界各地,邀請多國專家與學者訪台交流、擔任共生宅顧問,並且舉辦國際論壇。共生宅團隊借鑑與學習最多的國家包括:日本    共生宅團隊前後已六次參訪日本,深刻學習日本高齡住宅中硬體環境的精緻設計。在此同時,合勤也發現,如果運用最新的人工智能,並且跳過日本錯誤的模式,直接走向自立支援的「照護」模式,台灣有可能彎路超車,發展出比日本更好的高齡住宅環境。德國    共生宅參訪德國,發現德國高齡住宅極為重視提供長者生活樂趣,並且認知陪伴的重要性。這些元素與方法,都帶回台灣,透過共生宅實踐推廣。丹麥    丹麥雖然人口與面積都小,但是以人性為出發點,積極運用科技研發,解決高齡生活問題,也給了共生宅極大的啟發。在多方的探詢與借鑑後,合勤對於高齡生活的更理想形式,描繪出了幾個原則,在共生宅中落實:多元:不只是高齡長者的住宅,也適用各年齡層、各種身心狀況的人士。居住機能上需要通用,讓長者的生活圈有充分的多樣性。自立:空間與硬體方面,安全只是基本,更要提供彈性的使用機能,並支持長者自立活動。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