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第9卷):醫療史的新探索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9月

新史學(第9卷):醫療史的新探索

作者:余新忠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ISBN:9787101128987
語言:繁體中文

借《新史學》一角,編纂醫療史的專輯,並名之曰“醫療史的新探索”,一方面固然是希望藉此向學界展示海內外中國醫療史研究的新進展、新成績,更好吸引更多的研究者,特別是青年人才加入到這一研究隊伍中來。同時,也是希望能夠通過展現這一新興研究的新追求、新取向,並闡發其意義和價值,來推動該研究的不斷向前發展。
 
這裡所收入6篇專題論文和2篇學術述評,雖然在內容和方法上未必完全如我們上面所述,可歸於比較典型“生命史學”的範疇。但相較於大多比較傳統的研究,稱其為中國醫療史的新探索,應是名至實歸。這些研究基本都具有社會文化史的視角,且頗多日常生活史、物質文化史、身體史和性別史的色彩。不僅如此,它們還大多與我們宣導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關注歷史上的生命的訴求相關。
 
周啟榮的《醫治公眾:清代士商社會的公共與慈善醫療服務》最終的落腳點雖然是期望通過明清慈善醫療的探討,展現清代社會的士商社會特性,但其文章中諸多具體論述,實為我們更好瞭解和認識當時社會的醫療場域、行為和方式提供了可能。
 
邊和的《誰主藥室:中國古代醫藥分業歷程的再探討》是一篇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探究中古以來,中國傳統社會醫療行為中醫學和藥業關係的力作,不僅頗為清晰了梳理出來醫藥關係從醫者醫藥合一到醫藥分業的演變歷程,而且還能立足日常生活的邏輯與語境,對這一演變的原因和意義做出來頗為深入的闡釋。


餘新忠,1969年生,浙江臨安人,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2000),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後(2005)。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兼任歷史學院副院長和中國社會史學會秘書長等職。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0)、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育工程第一層次人選(2011)、天津市首屆131人才創新團隊主持人(2015)和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2015)。
 
主要從事醫療社會文化史和明清史研究。博士論文《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2002),著有《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等著作3部,另有編著和譯著5部,在《歷史研究》《東洋史研究》(日本)、《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中日英文論文近80篇。

序言:在對生命的關注中彰顯歷史的意義/1
周啟榮 醫治公眾:清代士商社會的公共文化與慈善醫療服務/3
導言:清代“士商社會”、“公共文化”、慈善事業與“醫療場域”
明清以前的慈善事業與醫療場域
清代“士商社會”
“公共”習業(practice)與清代公共文化的發達
清代“醫療場域”與“上商公共文化”的慈善事業
士商的慈善:士的價值取向與商的工商財富
自發公共組織與慈善服務的經費來源及集資模式
自發的公共組織與慈善機構對於醫、患關係的改變
邊和 誰主藥室:中國古代醫藥分業歷程的再探討/38
引言
中古醫學之合藥分劑:“順方者福,逆之者殃”
“藥室”的市井化:宋代醫藥行業的主要類型
醫者藥室與元代士人群體的互動
“一生之計在於勤”:醫者對藥室的經營
豈必有位,乃可為施:私人藥室的興起
明代藥室的不同類型
醫不備藥:明清之際的變局
結論
董琳 “藥氣蒸為孩”:大黃隱喻與清代士人的邊地觀/73
前言
邊地敘事中的大黃
大黃產地的歷史記憶
身體體驗與文化邊界
結語
張瑞 疾病的文化意義一—晚清日記中的病痛敘事/95
引言
作為個人體驗的病痛
家庭生活情境中的病痛
社會生活情境中的病痛
結語:病痛的社會文化意義
我的手機 2018-04-20 10:09:14
皮國立 從鎮靜到補養的救贖——民國時期新醫藥對縱欲致病的
醫療史/123
前言
傳統中醫的看法與治法
鎮靜類藥物的治療
補養類藥物之一:營養、血、維他命等新觀念之引進
補養類藥物之二:補充“精”的原質
是強壯藥還是春藥?
結論
沈宇斌 範瑞近代中國的疾病、身體與成藥消費文化:
以五洲大藥房“人造自來血”為中心的考察/156
貧血症與血虛
貧血和血虛的疾病身體觀
貧血症的民族身體觀
補血“成藥”(patent medicine)的國際化背景
作為“西藥”的“人造自來血”?
“人造自來血”的消費文化
結論
陳吳文 本展演與日常實踐之間的性別與身體——中古中國與
中世紀歐洲的女性身體與醫療照顧的性別角色/189
從書籍開始的旅程
書籍可呈現的歷史世界與作者的選擇
醫療者性別的權力經緯
遺忘的方式之一:身體和社會角色同時“異質化”
遺忘的方式之二:羞恥感與性別展演
走在文本與日常之間的女性身體史
楊璐瑋 商品、疾病、自然:近代早期的知識生產與交流/212
商品交流:煙草的全球史
醫學史:作為文化產物的疾病與身體
客觀化的自然:新世界的奇觀抑或古代的知識
徵稿啟事/227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