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日II:用電影延長三倍生命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獨立日II:用電影延長三倍生命

作者:木衛二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01日
ISBN:9787807681274
語言:繁體中文

這個時代,我們的生活已經很難回避電影了,但卻可以有多種可能。告別「3D、可樂、爆米花」的院線大片,一張沙發一塊屏幕,就能為自己搭建一座沙發影院;在深夜或周末的午后讀一篇影評看一部電影,延長自己三倍生命;若仍然懷念巨幕,也可以去找尋那些留住光影的公益影廳;跟隨影單去找尋,告訴自己生活要有光。木衛二,生於福建,十年來只有一個職業,影評人。他以大膽、犀利的評論收到廣泛關注和議論,本書是其靜心創作的作品,希望給讀者介紹一些真正美好的電影,提倡重歸初心的電影生活。

Chapter 1 沙發上的電影院趙大乖的影院/ 005 王小南的影院/ 006 劉小黛的影院/ 007小玄兒的影院/ 008 錢雨沉的影院/ 009 祁磊的影院/ 010傑夫江的影院/ 011 木木的影院/ 012 李曉波的影院/ 013Ágætis 的影院/ 014 Eva-de 的影院/ 015蘭波的影院/ 016Chapter 2 用電影延長三倍生命第一幕:他們再沒提過南京/ 019放任自流的時光/ 019 伊斯坦布爾的雪/ 024 預言者,楊德昌/ 030他們再也沒有提過南京/ 035 看得見的城市/ 040我要在那生活之上/ 045 重返塔崗村/ 050第二幕:我愛過的那個時代/ 055初次見面,你好!/ 055 阿黛爾轉身離開/ 063王家衛的電影總是詮釋孤獨/ 069 只想贏一次/ 074青春意短,海灘情長/ 079 我只想找一個人愛,所以愛上人渣又如何/ 085兩顆心的靠近/ 090 縣城愛情故事/ 095美奈子還有書/ 100第三幕:那些看戲的人/ 106他只是不想坐以待斃/ 106 最厲害的武器是習慣/ 110大哥,你記得嗎?/ 115 無間道沒有國界/ 120杜琪峰眼中的香港/ 125 那些看戲的人/ 130 一個男人的暴力史/ 138頑石也柔軟/ 143 穿破黑暗的燭光/ 147魔術師是不存在的,但父親在/ 152第四幕:用生命影響生命/ 152那個找東西的孩子/ 157 一場溫柔的許願之旅/ 162 用生命影響生命/ 168用一輩子去做一件事/ 173 殺死金基德自己/ 177 但願朋友都健康/ 182記憶不會一走了之/ 187 人生並不取決於多幾個如果/ 192一個世界在等待/ 197第五幕:流沙之下的歷史/ 202流沙之下的歷史/ 202不言不語更是好風景/ 207 樽前莫話明朝事/ 212 拍電影的人要帶種/ 217山河憶故人/ 222 滿懷對世界的愛/ 227 以狂歡對待悲劇/ 232懦夫之死/ 237 與格瓦拉共騎/ 244 一首搖滾震中華/ 249只有幽靈可以活下去/ 254第六幕:人是地球之鹽/ 259人是地球之鹽/ 259 偉大的線條動畫/ 264 納萬物於我心/ 269有些事,不務實也中用/ 274 一顆熱烈的俄羅斯之心/ 279水妖也有鄉愁/ 284Chapter 3 那些留住時間的地方百老匯電影中心 / 293 中國電影資料館/ 294法國文化中心/ 295 電影博物館 / 296藝術中心 agnès b. 電影院/ 297光點台北 / 298Chapter 4 生活要有光萬物存在是為了終結於照片/ 301當櫻花盛開時/ 303如果夜長夢多,借此消夜 / 305電影導演如是說/ 307電影是個大食堂/ 309殘缺的影像/ 31120 世紀少年/ 314直到世界盡頭/ 316要有光/ 318舞、舞、舞/ 319

自序:這是生活,又像在演電影。一直到五六歲,我好像都沒留下什麼個人記憶。搞得這麼不確定,無非那些記憶,多是外婆和父母講過的故事。久而久之,它們變成了我應該有過的記憶。這些記憶,有比抓周還早的。我沒有出生在自己家里。父母婚后沒有自己房子,暫借了宗親的一個小房間生活。閩南有這麼個民俗,如果在別人家生孩子,那麼,房東一家的富貴興旺,都會被這個小孩子搶走。沒人知道這是怎麼來的,大概神明有這麼說過吧。所以臨盆前,父親帶母親到了一個叫老璋哥的遠親家里,准備生產。老璋哥一生未娶,沒有子嗣,是個忠實的守廟人,掌管着功德箱。那時候,佛像們還不用擔心半夜被歹人抱走倒賣,所以寺廟沒有鎖也沒有鐵門。像老璋哥這樣的守廟人,只是早晚帶上個門,做做樣子。我就在老璋哥的家里出生了。很小的時候,我就會模仿《陳三五娘》的「三哥」、「阿娘」,仿佛那樣子,沙子會玩得更起勁。我還直喊爺爺輩的老人家為老漢,逗得別人開懷大笑。可是,我真不記得有這些事。再后來,長大成人,我開始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記憶。但人生故事,無非生老病死聚合離散,它們從不缺席。外婆做了個手術,拿掉了一小截腸子。像醫生說的那樣,能多撐五年,她也確實多陪了我們五年。再一晃眼,人生過去十幾年。這中間,父親走了。母親白了頭發。大舅依然喜愛南音,不時參與一些紅白喜事,能敲會彈,臉上還掛着平素時的嚴肅。二舅前段時間被紅火蟻咬了,這是2005年后,入侵泉州的外來物種。在外漂泊了快二十年的三姨一家,終於回來鎮上了。那個被妹妹描述為豪爽男子,在KTV高唱《海闊天空》的表哥,倒在了大海邊上,死因不明。三姨返鄉不久,憂疾去世。個頭小小,有着閩南波西米亞氣質的三姨夫,成了一名郁郁寡歡的守廟人。說起這些,有人直搖頭,「看看他們,最后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每年清明,去普濟寺祭拜的路上,總要回想起少年時代。我跟小伙伴經常踩着單車來這邊游玩。如今,杉木生長,杜鵑花提示着春雨時節。山上的人家,屋后種着鳳凰木和龍牙花,地上撒滿了紅色花瓣,就像天然生長的高大香燭,垂落着生命的灰燼。外婆家被山體環擁着。后山頂有個突兀、像棺材板的大石頭,不知打哪年開始,竹林悄悄把它蓋上了。故鄉的森林,四時濃綠,更見茂密,也更顯神秘。小孩子對樹上的果實都失去了興趣,更不會往山里頭跑。我多想告訴他們,山上不僅可以挖竹筍,采蘑菇,還有覆盆子,桃金娘。小時候,我還撿到過從大海那邊飛來的明信片,上面有個新奇的「標」字。時間不斷往前,大山和森林都回到了過去,安寧而平靜,徹底歸屬於先祖和親人的無限生命。和它們相比,始於一台松下錄像機的電影故事,其實太過短暫。逢年過節,人生大喜,我上一中,家里還有鄉鄰,都會從寺廟里搬出佛公菩薩。有錢的請戲班子,沒錢的找傀儡戲,名為謝神。有時候也放露天電影,大多無甚印象。自從有了錄像機,它也被借去放片子。閩南的人們就是這麼可愛,有事沒事,都要感謝神明保佑。沒出幾年,錄像機很快被淘汰了。謝神的傀儡戲,看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更喜歡躲在家里,對着電視機。每場不落的老頭,散了人生的場,沒再回來。然而,傀儡戲還是會在小廟的門前上演,畢竟神明無時不在。門外邊,是被賦予生命的人偶,在手上翻轉。門里頭,是庇護着生命的佛像,一動不動。至於觀眾,不刮風,也沒下雨,卻往往一個人也沒有。就連看廟的人,都不知道跑哪去了。這是生活,這又像在演電影。哪怕是已經消失的人,它都是生命的某種見證。我經常在睡夢中回到故鄉,我在電影里總會看到過去。我懷念那些離我而去的生命時光,就像一場又一場的電影。2015年12月5日 木衛二於北京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