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III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III

作者:
出版社: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4月12日
ISBN:978957598905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585元

日本學界嶄新論述‧多樣的思想文化風貌

  江戶幕府將佛教納入政府系統化管理,一方面又建立嚴格的寺院制度,鼓勵僧人進行學術研究;在相對和平的歲月中,江戶佛教取得長足的發展,又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中,佛教也扮演了積極的作用。

  在此同時,佛教與儒家或天主教等佛教外部人士的論爭,也提供了一個認識近世思想流派交鋒或互攝的各種可能性,激盪出多樣的思想文化風貌。本書對近世佛教的思想義理、詩文繪畫等探討,都有精彩突出的表現。

  ◆精彩收錄
  第一章  天主教與佛教
  【專欄】秀吉的征韓與佛
  第二章  近世國家與佛教
  【專欄】天海的遺產:天海版《一切經》木活字
  第三章  佛教與江戶諸思想
  【專欄】文人與佛教:京都文人僧在寶曆時期所發揮的功能
  第四章  教學進展與佛教改革運動
  【專欄】黃檗版《大藏經》
  第五章  幕府寺社奉行與勸募宗教者——山伏、虛無僧、陰陽師
  【專欄】《血盆經》  松下みどり
  第六章  「葬式佛教」的形成
  【專欄】四國八十八處寺院的札所與空海十大弟子畫像
  特論І  透過佛像所見的古代日本佛教
  【專欄】若沖的佛畫
  特論Ⅱ  佛教建築的變遷

  「新亞洲佛教史」系列
  日本佛教學界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結集,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跳脫過去的宗派中心主義或歷史文獻學的限制,結合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現佛教研究範式的革新。

  除了教理教義、文獻語言、史料分析等傳統研究,在思維創新上更兼融了美術、考古、文藝、民俗等多領域的觀點,為佛教在亞洲遼闊的時空歷程,勾勒出更豐富、更多元的整合面貌。
 

譯者簡介

辛如意

  臺北市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所碩士畢業,同研究所博士肄業。翻譯著作有《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日本佛教的基礎——日本I》、《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  南北朝》、《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中國佛教研究入門》、《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空色勾玉》、《白鳥異傳》、《薄紅天女》、《風神祕抄》、《川之光》等書。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  釋果鏡
序  林淳
體例說明

【第一章】天主教與佛教   黑住真
第一節  做為對象的事物
一、口語的切支丹與信仰史
二、宗門的的發展狀態與歷史
三、天主教徒——受難、救濟與方濟・沙勿略等人的活動
第二節  〈山口宗論〉事件發生前後
一、赴日前的天主教徒
二、在鹿兒島發展的佛教與日本人
三、「宗論」及其後續發展
第三節  「綸旨」、「覺」、「定」,到「邪法」
一、天皇發布綸旨
二、門徒的「覺」與「定」
三、近世的「邪法」型態
第四節  天主教的教理與信心
一、教理、道理的表現
二、「理」、「天地」、「主」——《妙貞問答》
三、信仰動向
第五節  神佛的神義論的形成及其後續發展
一、《破提宇子》的論理
二、雪窓宗崔整合對天主教的批判
三、鈴木正三的報應觀及其傳承
專欄一  秀吉的征韓與佛教   大桑齊

【第二章】近世國家與佛教   曾根原理
第一節  追求結緣者
一、近世佛教的方向性
二、中世後期的談義所寺院
三、「直談」問世
四、學問與知識的擴大
五、近世佛教的知識基礎
第二節  「國民宗教」的成立
一、區域社會的變化
二、「葬式佛教」的展開
三、本末制度與寺檀制度
第三節  佛教界的重組
一、「新佛教」的發展
二、近世八宗體制的成立
三、門跡與院家
第四節  佛國、神國觀與德川政權
一、研究觀點
二、佛國、神國
三、德川政權與神國意識
四、將軍、天皇與東照宮
第五節  德川神話與御威光
一、德川神話的形成
二、《松平崇宗開運錄》
三、東照宮的普及
四、在民俗界的普及
五、從天道發展至「權現樣」
六、崇仰的御威光
七、結語
專欄二  天海的遺產:天海版《一切經》木活字   水上文義

【第三章】佛教與江戶諸思想   前田勉
第一節  本章課題
一、排佛論與護法論
二、劃分期
第二節  第一期的儒佛論爭
一、排佛論登場
二、「役之體系」中的佛教
三、因果報應說
四、儒佛論爭的公共性
第三節  第二期的三教一致論
一、增穗殘口的神道
二、神、儒、佛的相對化
第四節  第三期的平田篤胤與後期水戶學
一、因果報應說的轉換
二、身世所造成的歧視
三、「僧伽」的平等思想
四、後期水戶學的排佛論
五、近世佛教的發展可能性
專欄三  文人與佛教:京都文人僧在寶曆時期所發揮的功能  中野三敏

【第四章】教學進展與佛教改革運動   西村玲
第一節  近世教學及其學術
一、近世教團的起步
二、何謂檀林
三、各宗檀林及其動向
第二節  禪宗動向與佛書出版
一、禪宗改革運動
二、黃檗宗傳入日本與穩定發展
三、《大藏經》出版
四、佛書與宗典刊行
第三節  近世的戒律運動
一、戒律運動概觀
二、戒律運動與律僧
三、禁絹衣
四、絹衣論爭的發展
第四節  從近世至近代
一、須彌山說之論爭
二、大乘非佛說之論爭
專欄四  黃檗版《大藏經》  渡邊麻里子

【第五章】幕府寺社奉行與勸募宗教者——山伏、虛無僧、陰陽師         林淳
第一節  天主教傳教與佛教
一、利瑪竇的鬍髭
二、路易士・佛洛伊斯與日乘的對決
三、文治政治的時代
第二節  確立宗教行政
一、寬文五年的法令
二、各宗寺院法令的特色
三、各種宗教法令
第三節  民間宗教人士的活動
一、山伏
二、虛無僧
三、陰陽師
四、勸募宗教者的變遷
專欄五  《血盆經》  松下みどり

【第六章】「葬式佛教」的形成   岩田重則
第一節  重新認識「葬式佛教」
一、予人負面印象的「葬式佛教」
二、社會、生活中的「葬式佛教」
第二節  「葬式佛教」形成之前的歷史
一、喪儀與佛教的習合
二、墓制與佛教的習合
三、中世與近世「葬式佛教」的異相
第三節  江戶幕府對佛教的管轄
一、小農家族形成
二、民間寺院遽增
三、江戶幕府的寺院政策
四、本末制度
五、各宗寺院法令
六、寺請制度
第四節  宗門人別帳的形成
一、宗門改帳
二、人別帳
三、宗門人別改帳
四、宗門改帳與人別帳
第五節  寺檀制度的形成
一、制度化之前的寺檀關係
二、一家多重寺檀關係
三、一家多重寺檀關係研究史
四、寺檀關係的形成與一家多重寺檀關係
第六節  寺檀制度與民間喪儀
一、偽文書〈御條目宗門檀那請合之掟〉
二、寺檀制度與庶民
三、戒名與牌位、佛壇的確立
四、民間喪儀與祭祖
五、「葬式佛教」的現代課題
專欄六  四國八十八處寺院的札所與空海十大弟子畫像  真鍋俊照

【特論І】  透過佛像所見的古代日本佛教   長岡龍作
第一節  造像的意義
一、引言
二、法隆寺金堂釋迦三尊像
三、天平時代的法隆寺
第二節  佛與表象
一、生身佛
二、藥師寺金堂藥師三尊像的意義
三、蓮華藏世界——東大寺大佛與國分寺釋迦
第三節  佛像所顯現的世界觀
一、忉利天與兜率天
二、阿彌陀與極樂
三、現世表象與補陀落山觀音
第四節  天所擔任的角色
一、四天王寺
二、觀察世間的四天王
三、梵天、帝釋、四天王
四、結語
專欄七  若沖的佛畫   辻惟雄

【特論IІ】  佛教建築的變遷   藤井惠介
第一節  古代佛教建築
一、飛鳥時代
二、奈良時代
三、平安時代
第二節  中世的佛教建築
一、鎌倉時代
二、南北朝、室町時代
第三節  近世的佛教建築
一、桃山時代
二、江戶時代

年表/參考文獻
年表
參考文獻

索引
作者簡介

 



  西元一九六○年刊行的期刊《近世佛教》在序文〈創刊之際〉曾嚴正指出,過去的佛教史研究者有太過投入「豐富精彩的中世佛教」,故而避開「沉滯的近世佛教」之傾向。但若就此跳過近世佛教,則無法正確理解日本佛教史。此後已過五十年,研究成果不斷增加,研究者所面臨的狀況亦隨之出現顯著變化,此為不爭之事實。近世宗教史、佛教史的相關書籍或論文不斷大量累積。

  然而,直到最近以近世佛教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首先是將十善之助的「近世佛教=墮落論」視為通論,不少論文則指出應該超越此項課題。在此五十年間,學界雖無人支持「近世佛教=墮落論」,它卻猶如陰魂不散般屢被提及。研究者在表明個人態度之際,雖可說明是想從通論批判者的立場來進行研究,卻似乎不僅如此而已。透過《近世佛教》的同好者來探求近世民眾充滿生命力的佛教信仰,以及充滿活力的寺院功能,闡明了有別於以往予人墮落印象的佛教,是如何生動發揮其功能的發展面向。這無疑是在與戰後歷史學所發展的民眾史或區域社會論的底蘊互為相通之下,促成了佛教史研究不斷地進展。

  若回顧近世佛教研究,則可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刊行《近世佛教》。這是近世佛教研究的獨立宣言,善加利用龐大的近世史料,提示了試圖超越「近世佛教=墮落論」的研究理路。身為《近世佛教》同好研究者的竹田聽洲、千葉乘隆、藤井學等人促使實證研究更為深入,奠定日後的近世佛教研究史。

  第二期是西元一九七○年代的黑田俊雄所提出顯密體制論。黑田的主張促使中世佛教研究大為轉變,至今成為史學史上的事實,其影響力更波及近世佛教的研究。黑田提出的主張認為,發揮中世佛教核心功能的並非鎌倉新佛教的祖師或宗派,而是顯密佛教的僧侶或寺社勢力。所謂的近世僧侶與祖師相較之下顯得墮落的說法,是無法妄下斷言。為能繼承黑田之說,實有必要追索及探求近世的顯密佛教與異端派是如何重新組成,但此非易事。毋寧說是黑田提出主張後,漸能理解佛教史上的中世與近世的鴻溝是如此之深。

  第三期是西元一九八○年代後期的高埜利彥所造成的影響。高埜舉出本山派的修驗道及陰陽師,率先闡明本所(編案:位居莊園領主或領家之上,在名目上的權利所有者)、本山的編組過程,試圖掌握近世國家中宗教集團的結構及所發揮的功能。

  若將前述內容予以整理,可發現透過《近世佛教》同好團體的研究,在宗教與權力分離此點上,則是將焦點置於充滿蓬勃發展的民眾佛教信仰所呈現的多元化型態。自高埜利彥之後,在近世國家論的架構中,權力與宗教的關係再度遭到質疑。其次,筆者想針對本書的章節構成略做說明。

  第一章〈天主教與佛教〉、第二章〈近世國家與佛教〉,兩章皆是深入探索近世國家的成立基礎。前者是闡明以反天主教為媒介的三教一致主義,後者則是闡明具有佛國、神國意識,描繪出有別於中世的近世國家與宗教是如何揭開序幕。

  第三章〈佛教與江戶諸思想〉、第四章〈教學進展與佛教改革運動〉,是從思想史的立場來嘗試評價近世佛教的思想。前者是探索各種思想與佛教的交涉過程,試圖探究近世佛教所主張的平等思想是否可能實現。後者是以學僧教學活動的多元化及其教學空間為對象,描繪另一種近世佛教的生動世界。有關試圖發現佛教思想或教學所具備的可能性上,堪稱是從思想史的立場來繼承《近世佛教》的問題意識。

  第五章〈幕府寺社奉行與勸募宗教者〉是採取高埜利彥之後的研究成果,舉出從事勸募的宗教人士之例。第六章〈「葬式佛教」的形成〉,不僅參照研究史的多元論點,並提示民俗學的主要課題,應可理解為是由近世佛教滲透於民間習俗。

  特論I〈透過佛像所見的古代日本佛教〉是解讀表現佛像的世界觀。特論 II〈佛教建築的變遷〉是追尋及探索古代、中世、近世與佛教建築的變遷過程,並舉出鎌倉新佛教的本堂建築普及化,而此成為在近世特別值得一提的課題。

  十善之助強調近世佛教的形式性是一種墮落表現,亦是為了說明在明治初年發生的神佛分離令,以及繼而引發廢佛毀釋的理由。就此形成了僧侶因行為墮落,導致頒布神佛分離令的歷史解讀方式。如此皆肯定明治政府的施政方針與佛教的固有價值,甚至將復興佛教的期待亦託付其中。若是「近世佛教=墮落論」是對於近代佛教人士深感痛切的歷史理解而耿耿於懷的近代產物,近世佛教研究則體現了若排除近代佛教則將無法探討此項課題。
 
林淳(編輯協力)

第四節 佛國、神國觀與德川政權 一、研究觀點 至西元一九八○年代,在日本史研究領域中針對近世權力的型態方面,可發現潮流變化十分顯著。從將近世權力型態視為幕府與藩所構成的權力機構,並試圖從中分析各種現象的「幕藩制構造論」、「幕藩制權力論」,進而使幕府運用朝廷權能來增添其權力,並促使權力成立的「近世國家權力論」。幕藩制權力論是透過關注公家或天皇等在過去不被充分重視的研究對象,來檢討近世國家的門跡與本所(例如掌握工商業各種營業准可權的公家)所擔任的角色,並迫使重新檢討對宗教的定位。這並非關注只是加入權力機構且被利用的客體層面,而是做為形成權力來支配民眾的主體層面。其代表研究則有與身分的周邊關係密切之各種論述考證。 另一方面,在社會經濟史盛行下,反而造成與歷史研究難以銜接的狀況,而以此為基礎的近世思想史研究,約於此時形成共識,認為若欲掌握近世佛教的總體本質,就無法迴避與國家的關聯,故亦關注國家意識型態的思想(儒學、天道思想、神國思想)。至於民眾思想研究方面,並不拘泥於脫離國家權力別有「生存機能」的看法,而是以傾向於遵循接受國家意識型態的立場來進行研究。 過去研究者指出近世國家不具宗教性的通論說法,就此產生強烈動搖。在探討何謂近世國家的問題之際,必須闡明包括宗教或文化、意識型態層面在內的整體樣貌,這顯然是不爭之事實。在與此議論有關的課題中,近世佛教研究亦針對佛教與國家權力的關係提出問題。 在此情況下,近世佛教產生新成果,但在本質上仍有不少議論空間。在近世各種制度或型態逐漸被闡明的過程中,存在著規定及形成這些制度或型態特色的本質,而應該追求此本質的時期已然來臨。換言之,就是指探討既不同於古代、中世,亦有別於近代的日本近世佛教,究竟具有何種獨特樣貌的課題。 二、佛國、神國 「佛國」、「神國」的用語,正提示了宗教與日本人之間維繫著難以切割的關係。 日本是佛國的說法,早在中世就已成立。日本在本地垂跡說流行之時流傳一種說法,就是日本是佛界至高無上的大日如來所統領的本國,故有「大日本國」之稱。此說法不僅是包含天皇的祖神天照大神在內,甚至連日本各地的諸神皆是大日如來化現之相,他們的真實心意在於藉由佛教救度群生。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