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巴黎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家在巴黎

作者:西零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6年06月01日
ISBN:9789570847581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61元

巴黎的浪漫氛圍、文化底蘊、深厚歷史、美麗童話
引領世界潮流,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前往
貝克特、喬伊斯、尤奈斯庫、海明威、畢卡索、賈高梅第、夏卡爾……
以這個世界文化藝術之都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一生都留在這裏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藝術家高行健和夫人西零,也選擇定居巴黎
實現自己的夢想,在法國擁有眾多的欣賞者和知音。

  《家在巴黎》即高行健夫人西零的歲月心情之紀錄

  西零:我來到法國這二十幾年,一晃就過去了,快得來不及感歎,
  就是再有十年、二十年,也會很快過去。
  我已經習慣了這裡的生活,一切變得熟悉而親切,沒有國外的感覺。

  巴黎這座迷人的城市,以其自由開放的精神,接納並成就了古往今來無數的作家和藝術家。從日常生活到文壇聚會,從文史典故到社會觀察,透過西零的清新文筆,切身感受,娓娓講述動人的巴黎故事。

作者簡介

西零

  法籍華人作家,高行健的夫人,長居巴黎。落筆清新,文風淡雅,曾著有小說《總是巴黎》和《尋找露易絲》。

序言──藝術家妻子的簡單生活
家在巴黎
說到童話
都柏林一夢
馬賽高行健年
與莫里哀為鄰
塞納河之夢
花神咖啡館
蒙巴納斯的故事
作家街
追憶──似水年華
奧爾良花園舊事
皇家花園漫步
墓園隨想
消失的宮殿
聖心之下
心之所在
前衛劇場的記憶
太陽的東邊 月亮的西邊
巴黎藝術展
拉丁區的記憶
時光的印記
聖馬丁運河
日出的印象
綠楊芳草
巴黎 不要熄滅你的燈火
凱旋之門
布魯塞爾高行健雙展

序言

藝術家妻子的簡單生活

  二十多年前,我剛來法國,在一家公司工作,晚上、週末和假期的時間用來寫作,非常辛苦,不是想當作家,而是出自一種愛好。高行健理解這種心情。他鼓勵所有渴望寫作的人,對我當然也不例外。我喜歡用第一人稱寫小說,可以簡單生動描繪人物,敍述的線索也十分單純、清晰。

  2000年,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一時間家裏的電話鈴響個不停,信件堆積如山,太多的事情需要有人處理。他沒有助理,也沒有經紀人。我就跟在他後邊幫忙,各種事務都做,只是不再寫作了,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況且世界上有很多作家,並不缺我這一個。「如果不是心裏真有話要說,不吐不快,非寫不可,不寫也好。」高行健這樣講,我覺得這話說得很實在。

  時光過得太快,好像不久前才去斯德哥爾摩領獎,還記得那些盛典盛宴,還有午夜大廳門外手舉火把的孩子。一切都如夢一般。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十五年的時光已經過去了。

  我們早已回到了正常的生活。我也習慣了現在的身份──藝術家的妻子。

  一次,在高行健畫展開幕的酒會上,一位年長的法國女士問我:「藝術家是不是都怪脾氣?做藝術家的太太很難吧?」我說:「高行健很隨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同他很好相處。」

  藝術家的生活在人們眼裏,似乎不同一般。其實,藝術家的真實生活不僅很簡單,而且很平常。不平常的是藝術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早晨,我起床後,先燒咖啡,再下樓買麵包。高行健通常只吃麵包抹蜂蜜,喝一杯不加牛奶的熱巧克力,然後去畫室工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要預先計畫好,哪一段時間做什麼,寫文章、作畫、應邀參加活動(文學藝術節或大學舉辦的有關他的研討會),前些年還拍電影。不過,近年來他用在繪畫上的時間更多。畫室是他最喜歡的地方。他總要先泡好一杯茶,放上選好的音樂,再準備筆墨、紙張和畫布,漸漸進入創作狀態。這是他少年時就夢想的藝術天地,自由自在的創作讓他十分快樂。

  上午,我有不少瑣碎的事情要處理,回信、回電話、去郵局、去商場,再回到家裏,時間很快就到了中午。家門輕輕一響,高行健從畫室回來了。午餐通常是他喜歡的日本拉麵。

  未完成的畫上水墨未乾,總讓他有些不放心。吃完午飯,他會稍稍休息一下,很快又返回畫室。我到畫室打下手,幫他收拾東西。另外一件事很重要,就是欣賞新作。

  我看著一幅幅作品誕生,總是滿心喜悅和興奮。高行健每年都有兩、三次大小不同的畫展,之前有許多複雜、細緻的準備工作要做。一批批畫作被運走、又送還。許多賣掉的畫自然永遠也不再回來了。有時候,我覺得像一次次告別,有點捨不得。高行健沒有這麼複雜的心情,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做完就此了結,無牽無掛,接下去又忙別的。日程安排總是很滿,大的項目通常要排到一、兩年之後。

  多年來,我們一直就是這樣生活。高行健在得諾貝爾獎之前和之後沒有多大的改變;只是從前以客廳為畫室,現在有一個寬敞的工作室,可以作很大的畫。如今,家在市中心,也比以前住郊區方便多了。他十多年前大病之後,煙酒都不沾,而且一直素食,晚餐加一碟燒魚,生活比以前更加簡單。

  最重要的事情自然也從未改變,那就是他的藝術道路。二十多年前,美國一家劇院向他預訂一個劇本。劇作交稿後,因為缺乏美式英雄,劇院要求修改。結果他不僅放棄了上演機會,還付了幾百美金的翻譯費,把劇本的版權收回。那時他生活十分節儉,卻從未為謀利而改變藝術的初衷。

  這些年來,受到三任法國總統邀請,去總統府赴宴和總統授勳之類的事情他都看得很淡,而且不參與政治。藝術家的獨立不移也是他不變的原則。

  巴黎的2005年書展,以中國為主題,把高行健排斥在外,引起輿論和知識界的不滿。作家、評論家、電視主持人菲德利克·貝德貝格身穿寫有「我們都是高行健」的體恤衫,在書展開幕式上鬧場。這條新聞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大家都為高行健抱不平。他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又一次成為新聞人物。當時的外交部長、後來的總理維勒班還特意來家看望他。和以前一樣,不從事政治的人,這一次又被牽扯進政治。那又如何?他不以為然,也不為所動,依舊還是回到自己的書房、畫室,做自己的文學藝術。
 
  夏末的晚上,我們沿塞納河走到聖米歇爾廣場,在街頭的露天咖啡座上坐下休息。路邊一棵大樹上的樹葉一片片落下來,漸漸被風吹散,只有少數幾片還留在接近樹根的地方。中國人老話說「落葉歸根」,其實並不確切。

  巴黎曾經吸引了無數來自外國的作家、藝術家,例如,貝克特、喬伊斯、尤奈斯庫、海明威、畢卡索、賈高梅第、夏卡爾……

  他們之中的很多人,以這個世界文化藝術之都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一生都留在這裏。豈不是「落葉」歸巴黎了?

  從前我們都沒想到這輩子會住在巴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高行健還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編劇,應邀來巴黎創作一年,臨行和主管劇目的副院長于是之商量,為劇院寫一個新劇本,定好的題目是《山海經傳》。第二年他在巴黎完成了這個戲,但是他沒有再回中國,戲也沒有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演。2008年,蔡錫昌在香港中文大學和法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舉辦的「高行健藝術節」首次上演了這齣戲。2012年,林兆華帶領唱秦腔的陝西農民劇團和北京現代芭蕾舞團,在香港藝術節再次演出了這個戲。2013年,同一齣戲由臺灣國立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在臺北國家劇院上演;梁志民以華麗搖滾的形式導演此戲。三種版本的風格截然不同,完全出人意料,都非常精彩。

  離開中國以後,高行健一共創作了九個劇本。中國題材的劇本除了《山海經傳》,還有《八月雪》。另外七個戲都沒有中國背景,其中只有兩個是中文寫的,五個劇本都直接用法文寫的。

  高行健的藝術創作在法國一直得到賞識和支持。這裏深厚的文化底蘊,自由的創作環境,已經成就過許多作家、藝術家,也包括高行健。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北方小城聖埃爾布蘭的作家之家最先邀請高行健,在那裏他寫下了劇本《對話與反詰》。接著文化部預訂劇本《生死界》,若愛拉都爾市圖書館約寫《周末四重奏》,博馬舍基金會也預訂了劇本《夜遊神》。《叩問死亡》也是法國文化部訂購的劇本。後來他還寫了一個舞劇劇本《夜間行歌》。2002年的亞維農戲劇節上演了他的三個戲,同時在主教宮舉行他的大型畫展。2003年,法蘭西劇院上演《周末四重奏》,接著馬賽市舉辦了名為「高行健年」的一系列大型活動。各地方小劇團的演出也有許多。

  他的長篇小說《靈山》和《一個人的聖經》相繼出版後,讀者反應十分熱烈。《靈山》得到法國各大報刊一片讚揚。像這樣的大部頭的純文學作品,竟然成為暢銷書,實在是罕見。從1995年初版到今天,二十年過去了,這部書依然是長銷書,已經翻譯成四十種文字。
 
  一個法國朋友問高行健:「你最初在海外漂泊是不是很痛苦?」他如果說根本沒有,別人會覺得不可思議。實際上,我們在法國這麼多年,沒有客居異鄉的感覺。作為一個作家、藝術家,高行健充分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沒有遺憾。而且,他在法國有眾多的欣賞者和知音,這種精神的交流總令人愉快。

  忙過一段時間以後,我們會去看展覽、看戲、聽音樂,還有歌劇和舞劇。巴黎的節目太多,五花八門,精彩的不少,總也看不過來。我們出門時常安步當車,好在家住市中心,到哪童都不遠。我們現在的生活就是這麼簡單。高行健說:「簡單的生活更輕鬆、適意。」我又加上「愜意」兩字──享受當下無憂無慮的時刻。

  藝術的世界常常讓我感到欣悅。我開始寫散文。這種文體是中文特有的,不像西方人所說的散文詩、評論文章,也不是時事報導。散文的篇幅短小,行文自由,構思不限,適合我現在的狀況,時有一點感受,卻沒有時間寫作,也沒有創作長篇大作的打算;這一、兩年裏,偶爾有閒暇,就記錄一下;雖說零零散散,也都有頭有尾,自然成篇。以這種方式與朋友們相會,也給自己留一個紀念。

家在巴黎 我初到巴黎時,對環境並不適應;有段時間,住在一個法國家庭裏,每晚回臥室睡覺之前,要和大家行親吻禮,互道晚安;如此簡單的事情,因為不習慣,好像一項任務,變成了心理上的負擔。本來是親朋之間交流感情的方式,卻更增添了我的陌生感。 還有許多不習慣的事,比如,和朋友見面要提前一星期約會,打電話感覺對方咫尺天涯,心裏的惆悵沒法說。 我記得那年夏天,經常跟著高行健一起去看晚場的藝術電影或是作家電影。這種電影,觀眾較少,通常在午夜放映;表現手法看似單調沉悶,又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趣味和內涵需要耐心體會;一旦感悟到了其中的奧妙,精神上快樂而充實。 一次從電影院出來,夜已深,城市非常安靜,夜空的藍色,純淨而幽深,讓我看呆了;那一刻,突然有一種感覺,巴黎並不陌生,這裏或許就是我的家。 當年蕭邦來到巴黎,十八年住過九個地方,平均兩年換一處。許多外國藝術家到巴黎都這樣,不算顛沛流離,也是漂泊不定。我們最初那幾年,也住過四個地方。不過,因為家當不多,每次搬家都很輕鬆。我們總是很快樂,帶著新鮮感、好奇心,去發現巴黎的不同角落。 高行健原先住在巴士底獄廣場附近,小巷深深,都是老房子,木樓梯,房間裏的地板和壁爐也是舊時的。不久,房主人把公寓收回去自住。我們住進民族廣場附近的現代住宅裏,有寬敞的陽臺。戶外還有條長長的綠蔭道,可以散步,有人跑步健身,也有人遛狗。對面是一家職業介紹所,隸屬政府部門。我去登記,分明是和法國人搶工作。接待我的一位中年法國人,見我一臉迷茫的樣子,還鼓勵我:「不要擔心,再過幾年,你就和我們一樣了。」他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 隨後我到一家公司工作,老闆要我打電話向客戶討債,把期票要回來。我撥通電話的時候,連什麼是期票都不知道。結果,欠款的顧客在電話裏向我講解了一番,還很耐心。我在巴黎無數次得到陌生人的幫助。這裏有的華僑議論法國人:「只顧自己,一家人在錢上分得一清二楚。」但是,如果在更高的層面去看,在很多事情上,他們的慷慨和寬容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