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

作者:李開復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2月27日
ISBN:978986479947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60元

  不想在AI時代成為「無用」的人,
  從現在開始,找出自己的獨特之處!
  12個關鍵思維,
  讓你成為AI時代最被需要的人!

  在錯誤的跑道上狂奔,永遠到不了目的地!
  李開復第一本寫給青年學子的人生建言,
  從學習、選擇、創新等面向,指引你走向正確道路。

  「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終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做一個快樂、永遠追逐興趣並能發掘出自身潛能的人,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反覆叩問自己的內心,向人生更遠的方向看去,而不要被眼前的喧囂所迷惑。」──李開復

  成長於人工智慧時代的青年,進入職場時,不僅要面臨人和人之間的競爭,還要面臨人和機器之間的競爭。很多人疑惑:「AI時代,到底該學什麼,才不至於被機器『搶』了工作?」「人生的目標該是什麼?」「生命的價值是什麼?」

  AI領航者李開復,從畢生工作所得經驗,分析AI將如何改變青年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從12個面向引導青年認識自己,擁抱自己的獨特價值,成為在情感、性格、素養上都更加全面的人。AI不是未來,深入了解人工智慧,創造機器不能替代的價值;聽從內心的選擇,為自己全力以赴!

  談人生意義:擁抱人類獨特價值,AI來了,有思想的人生不會黯然失色。
  談學習:對複雜系統的分析、決策能力,對藝術和文化的審美能力及創造性思維,是AI時代最值得培養的技能。
  談工作:雖然很多單調、重複的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但是我們可以創造很多關愛型的工作。
  談讀書:有些人花很多時間跟一本不合適的讀物「搏鬥」,卻不知把時間花在選擇讀物上,可以事半功倍。
  談創新:重要的不是創新,而是有用的創新。
  談領導力:領導力是一種前瞻與規劃、溝通與協調、真誠與均衡的藝術。
  談成功:讓自己每天都有新收穫,無論是否取得了預期的結果,這種努力本身就是最值得嘉許的成功。
  談選擇:擁有跟隨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
  談愛:未來是由人工智慧的思考能力,加上人類愛的能力構築而成。
  談幽默:幽默感是手上最鋒利的寶劍,可以一次又一次引領你走出困境。
  談生命價值:不論處境如何,都要激勵自己不斷地創造自己的價值。
 

作者簡介

李開復

  生於台灣,長於美國,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並於1988年獲卡內基美隆大學電腦學博士學位。歷任蘋果、微軟、Google頂尖科技公司全球副總裁等重要職務。是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創業家、青年導師、暢銷書作家。2009年9月在北京創立創新工場,幫助中國青年成功創業。

  曾任美國「百人會」副會長,並於2013年獲選為《時代》雜誌全球最有影響力一百人。同時也是香港城市大學的榮譽博士、卡內基美隆大學榮譽商業管理博士,以及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並於2019年起出任「世界經濟論壇」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心的人工智慧委員會聯席主席。

  著有《AI新世界》、《人工智慧來了》、《我修的死亡學分》、《世界因你不同》、《做最好的自己》……等書。

  FB專頁:www.facebook.com/kaifulee/
  微博:weibo.com/kaifulee
 

Letter 1 談人生意義
AI時代,有思想的人生更出色

Letter 2 談學習
面對AI,學習有價值的技能

Letter 3 談工作
培養關鍵能力,不怕被AI取代

Letter 4 談教育
擁創造力思維,才能挑戰新世界

Letter 5 談讀書
讀好書,比超量閱讀重要

Letter 6 談創新
無用的創新,最終走向失敗

Letter 7 談領導力
領導力是種藝術,人人該具備

Letter 8 談成功
成功沒有標準,別被堵住去路

Letter 9談選擇
聽從內心選擇,為自己全力以赴

Letter 10談愛
發揮人類與AI優勢,生活更富足

Letter 11談幽默
幽默是把寶劍,助你度過難關

Letter 12 談生命價值
挖掘獨特本質,當有價值的人

附錄
工程師的人工智慧銀河系漫遊指南
給女兒的一封信
母親給我的10件禮物
我的愛情故事
李開復與青年的問答實錄
 

Letter 2 談學習:面對AI,學習有價值的技能 我的小女兒德亭曾經說過一段讓我特別尊重、特別讚許的話。德亭很早就喜歡攝影,她5歲的時候得到了人生第一台相機,並從幫姊姊設計出來的漂亮時裝拍照開始,逐漸拓展拍攝物件,很早就成了一個小攝影愛好者。 她中學時很想以攝影作為自己的專業,但我擔心她喜歡攝影只是為了逃避功課。申請大學前,我反覆跟她討論,並提醒她:「你必須想清楚喲!專業攝影師很快就會被淘汰,現在攝影工具愈來愈方便,大家都可以輕易拍出好照片,專業攝影師的優勢會漸漸消失。」 我沒有料到,德亭很鄭重地說了下面這段話:「我做過調查了,目前在美國,一個專業攝影師的薪水比記者還要低,而記者的薪水相比其他各行業也愈來愈低了。可是爸爸,我願意賺比較少的錢,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我非常慶幸生活在高科技時代,可以輕鬆擁有數位攝影以及低成本、大容量的存放裝置,還有無處不在的網路,讓我像一個裝備齊全的獵人,捕捉所有的感動。未來的攝影絕對不只是按下快門,而是要用新的眼光,讓影像產生新的意義,那不是科技可以取代的。」 每當我思索人和機器共存的未來時,就總會想起德亭的這段話。的確,攝影技術再先進,照片畫質再好,也取代不了攝影師內心因拍攝物件而產生的感動。這種感動可以賦予風景、人物、靜物、街景新的意義。即便以後有了人工智慧照相機,可以自動幫助人完成捕捉美景、紀錄美好瞬間的任務,人的感動、人的審美、人的藝術追求也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在人機協作的時代,我們可以發揮人工智慧的特長,將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解放出來,做更多感興趣的事。AI雖然在很多領域表現出色,但是它們在有些領域,依然很薄弱。我想,只有深入了解人工智慧的薄弱方面,我們才不至於因為人工智慧的高速發展而亂了陣腳。 1. 跨領域推理 和AI相比,人有一個明顯的智慧優勢,就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利用這種能力,人類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解決非常複雜的具體問題。 2. 抽象能力 目前AI深度學習的技術,幾乎都需要大量訓練樣本來讓電腦完成學習過程。可是人類,哪怕是小孩子要學習一個新知識時,通常只要兩、三個樣本就可以了。這其中最重要的差別,也許就是抽象能力的不同。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