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健全與非健全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貨幣:健全與非健全

作者:[美]約瑟夫•薩勒諾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01日
ISBN:9787208169012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收錄的26篇論文是作者在不同時期為了不同讀者而撰寫的,但文章的主題相同。大體上,這一主題可以用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定義的“健全貨幣”進行概括。本書共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貨幣理論的基礎;第二部分主要是基於中央銀行控制的非穩健不可兌換貨幣制度的背景,討論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和蕭條的問題;第三部分是關於金本位的討論;第四部分是應用奧地利學派貨幣理論和商業週期理論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並對新興市場經濟體和小型開放經濟體的替代貨幣政策做出評價;第五部分包括書評以及對當代經濟事件和各種爭論的評論和專業性較弱的文章。

約瑟夫·薩勒諾(羅格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院學術副院長;《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季刊》主編;奧本大學經濟系約翰·V·丹森二世教席教授;紐約佩斯大學魯賓商學院經濟學名譽教授。

薩勒諾教授還是六種學術期刊的編委會成員,並在權威期刊和學術書籍上發表了50多篇論文。著有:《貨幣:健全與非健全》(米塞斯研究院,2010年),曾編輯或與人合編了幾本書,包括與大衛·豪登(David Howden)合編的《美聯儲的一百年:對聯邦儲備體系的批判》(2014)。最近出版了小冊子《國家、貿易和移民:米塞斯與古典經濟學家文集》(米塞斯研究院,2019)。

薩勒諾教授曾多次在美國國會作證,並在網上發表了許多專欄文章。他經常在全美以及國外做講座,接受廣播和線上電臺和電視節目的採訪,其中包括彭博電臺、CSPAN、福克斯新聞、福克斯商業網、紐約Lawline網和今日俄羅斯電視臺。
 

致謝1
導言1

第一編 貨幣理論基礎
第1章 現代貨幣理論的兩個傳統:約翰·勞和A.R.J.杜爾閣15
第2章  基於現代貨幣思想對米塞斯貨幣理論的考察61
第3章“實際”貨幣供給:對美國經濟中交換媒介供給的度量103
第4章 貨幣價格理論的簡單模型117
第5章 國際貨幣理論135
第6章 米塞斯與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對耶格爾的評論145

第二編 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和大蕭條
第7章 奧地利學派宏觀經濟學的協調概念157
第8章 米塞斯論通貨膨脹與預期171
第9章 戰爭與貨幣機器:隱藏在通貨膨脹面紗下的戰爭成本201
第10章 奧地利學派通貨緊縮分類法及其在美國的應用223
第11章 評塔洛克“奧地利學派對大蕭條的解釋為何有誤”一文261

第三編 金本位制度
第12章 100%金本位:對貨幣改革的建議269
第13章 真假金本位制293
第14章 金本位制:對最近幾項提議的分析307
第15章 國際金本位制:新的視角327

第四編 應用
第16章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貨幣和黃金:奧地利學派的觀點341
第17章 通貨膨脹與貨幣:答廷伯萊克357
第18章 奧地利學派應用經濟學對10月股市崩盤的貨幣學解釋365
第19章 擺脫計算混亂:健全貨幣和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和自由的追求379
第20章 防範貨幣危機:貨幣局制度與貨幣規則403

第五編 評論
第21章 格林斯潘的空談433
第22章 支持格林斯潘連任值得嗎?449
第23章 金本位制在大蕭條時期的作用:對貨幣學派和凱恩斯學派的批判461
第24章 評《雙美元記:貨幣競爭以及重返金本位,1865—1879》469
第25章 貨幣不再重要?477
第26章 通貨緊縮與蕭條:兩者的關聯在哪裡?481

索引489

中文版序言
 
在本書2010年英文版的導言中,我曾寫道:“健全貨幣的思想最早見於16世紀西班牙經院哲學家的著作……”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健全貨幣理論的種子早在經院哲學幾個世紀前的中國人的著作中就已經播下了。Zheng Xueyi, Yaguang Zhang, and John Whalley, “Monetary Theory from a Chines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Working Paper 16092(June 2010). 以下討論摘自這篇論文。
 
中國是最先使用按重量計價和交換的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有證據表明,這種貨幣制度起源于商朝(西元前1766—前1122)或周朝(西元前1122—前221)。中國也是最先使用貴金屬為貨幣的國家之一,並很可能也是最先發明鑄幣的國家之一。長期採用純金屬貨幣體系的經驗,自然激發了中國的政府官員、朝廷資政和學人對這一體系的起源和運作以及與其平穩運行相適應的政策進行調查和討論。正因如此,中國發展出一套延續了19個世紀(約西元前700—1200)且內容豐富的貨幣思想傳統,就不令人稱奇了。這些關於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的文獻中所包含的思想、見解和爭議,要在幾個世紀之後才出現在歐洲學者的著作中。尤其是,為中國傳統貨幣思想做出貢獻的某些學者所闡述的健全貨幣理論的概念基礎,正是本書的主題。
 
雖然早在西元前7世紀就有人談論過關於貨幣發展的思想,但有關貨幣起源最普遍的觀點是西元前6世紀的一位卿士單旗(西元前585)提出的。單旗認為,貨幣是古代聖王發明出來救荒並用於計量商品價值的工具。但後來有幾位中國學者對這一說法有異議,認為貨幣起源於一種市場現象。司馬遷(西元前104—前90)、羅泌(1165—1173)和葉適(1150—1223)基本上都認為,貨幣是從商品交易中產生的,且不可能在沒有商品交換的情況下出現,只是到了後來,帝王們才把貨幣作為統治國家的輔助手段。
 
正確建立貨幣理論的第一步是要理解,貨幣的價值和商品的價值一樣,從來都不是固定不變的。撰寫墨家經典《墨經》(西元前468—前376)的早期中國哲人抓住了這一關鍵點。他們認識到,金屬貨幣,如當時廣泛流通的“刀幣”,是按重量計價和交換的,而貨幣的實際價值儘管有固定面值,但並不穩定,而是隨商品價格反向波動。當商品價格高時,貨幣為“輕”或其購買力低;當商品價格低時,貨幣為“重”或其購買力高。因此,如果貨幣狀況導致商品的名義價格異常高企,則商品的實際價格並不高,而是貨幣變“輕”了或貶值了。
 
在調查決定貨幣購買力的市場條件時,8世紀的兩位中國學者劉秩(734年)和陸贄(794年)清楚地闡述了貨幣數量或貨幣供求理論,該理論後來由讓·博丹(Jean Bodin)和西班牙經院哲學家引入了歐洲思想界。劉秩認為,如果人口增長速度快於貨幣供給的增長,貨幣的購買力將會上升。劉秩還認為,人口增長將增加勞動力,從而增加商品供給。結果是貨幣需求將超過貨幣供給,並相應提高貨幣購買力。他由此推斷,過高的價格是貨幣“過剩”的結果,因此他提議減少貨幣數量以增加其購買力。與劉秩同時代的陸贄也同樣認為,貨幣數量是決定商品價格和貨幣購買力的主要因素。因此,當貨幣數量相對較少時,商品價廉,貨幣為“重”;而當貨幣數量較大時,商品昂貴,貨幣為“輕”。陸贄根據其理論推斷出,政府因此能夠通過改變貨幣數量來影響價格水準。
 
由於鑄幣政策影響到貨幣在經濟中的數量和品質,中國的貨幣問題研究者也關注貨幣發行的正確制度安排。從西元前175年至西元734年,至少發生了四次關於鑄幣問題的大辯論。辯論的要點是,貨幣鑄造應該是私人的和分散的業務,還是由中央政府壟斷的皇家特權。值得關注的是,在第三次(457年)和第四次(734年)辯論中,政府內閣成員也冒險提議將私人鑄幣作為擺脫貨幣短缺的一種手段。
 
本書是對這一偉大的中—歐貨幣理論傳統的小小貢獻。我希望本書中文版能引起中國當代學者的興趣,使他們恢復和延續最早出現在他們古代前輩之輝煌著作中的這一傳統。
 

約瑟夫·薩勒諾
2021年1月15日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