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鏡傳芳:大甲頂店梁宅瑞蓮堂傳統建築修復或再利用研究計畫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梅鏡傳芳:大甲頂店梁宅瑞蓮堂傳統建築修復或再利用研究計畫

作者: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李乾朗、鄭碧英
出版社:遠景
出版日期:2013年03月01日
ISBN:9789573908395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441元

  梁比美,來自泉州鳳坡村的男子,當年一身布衣、一籮行囊,就這麼隻身穿越了險惡的「黑水溝」,來到了遍地都在等待開墾滋養、卻又處處是契機的台灣。他與妻子黃幼胼手胝足地在台中大甲的鬧街上打腰鼓、賣雜貨、擺布攤,一點一滴地豐實了梁家的基底與家業,並且努力地開枝散葉,如此才成就了梁家這株茂盛豐美的家族大樹。大樹的根,自此深紮,更在頂店之處,孵育出了另一段梅鏡的情緣--「瑞蓮堂」。
  瑞蓮堂集傳統建築藝術於大成,然而時光荏苒,隨著最後一戶梁家成員的遷出,老宅終不堪歲月侵蝕,日益凋敝。自幼成長於大甲瑞蓮堂、白手起家創立比菲多食品公司的梁家四房第四代梁家銘,在一份追尋家族榮光之深情,及一份保存台灣傳統建築之美的熱忱驅動下,遂於2011年委託「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進行「大甲頂店梁宅瑞蓮堂傳統建築修復或再利用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只是一個開端,設計一套良性循環的機制,導入文創產業與行銷商業思維,為老宅帶來資源、注入新生命,並且使它成為梁家人永遠安身的沃土,才是讓瑞蓮堂伴隨家族綿延、代代相傳、永續存在的契機。如此,「梅鏡」方能永世「傳芳」。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1970年代的台灣社會正處於急遽轉型的時期,民俗文化與現代生活逐漸脫節,文化資產瀕臨滅絕的情境。有鑑於此,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文化工作者,集思廣益,呼籲搶救,於1979年成立「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並揭示其宗旨為:「維護民俗藝術,傳承民間藝人之精湛技藝,以提高民俗文化的學術價值,充實精神生活。」
  本會初創時期,以民族音樂、戲劇的調查與研究為主,隨者各方學者、專家的投入,逐漸擴及工藝、建築、宗教、飲食及休閒文化等層面。三十多年來,基金會開風氣之先,於發掘族群人文,再現台灣圖像,成果斐然,深獲肯定。
李乾朗
  台灣台北淡水人,1949年生於大稻埕,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專任教授,歷任建築師雜誌主編及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董事。1978年出版第一本著作《金門民居建築》,此後陸續出版《台灣建築史》、《台灣近代建築》、《十九世紀台灣建築》、《古蹟入門》、《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巨匠神工》等書。近年以著述、教學及文化資產事務審查工作為主,並推動兩岸建築交流及擔任新加坡古蹟修護顧問。曾執教於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主授台灣建築史、中國建築史、傳統營造技術等課程。出版著作六十餘本、研究報告書近七十本。著作曾獲:金鼎獎、巫永福文學評論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等。個人於2011年榮獲台北文化獎。
鄭碧英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兼任講師,長期從事古蹟、歷史建築之調查研究與寺廟規劃設計工作。

序言題字「梅鏡傳芳」 漢寶德梅鏡傳芳的追憶年華  梁家銘民宅對場作的經典 李乾朗祖厝的傳承與再生 梁方齡梅鏡傳芳─詩寫大甲頂店梁家古宅 路寒袖梅鏡傳芳瑞蓮堂 陳麗華
第一章 緒論計畫緣起及工作目標研究內容、方法及流程
第二章 歷史概述梁氏家族之歷史頂店梁宅瑞蓮堂肇建沿革及變遷梁比美及梁清波生平簡介梁氏家族之姻親
第三章 頂店梁宅瑞蓮堂建築空間研究周圍環境與頂店聚落建築平面格局分析排水系統
第四章 建築結構分析台基與鋪面構造牆體構造石構造大木構造屋頂構造
第五章 頂店梁宅瑞蓮堂建築裝飾藝術木雕藝術石雕與磚雕藝術彩繪藝術剪黏、泥塑與洗石子彩繪匠師—劉沛家具及文物匾額楹聯
第六章 頂店梁宅瑞蓮堂現況破壞調查及修復計畫建築現況損壞調查植栽現況調查修復與再利用計畫建議日常維護管理準則未來修復經費估算
附錄大甲頂店梁氏家族大事記年表鬮書訪談人物及日期委託人與執行團隊簡歷工作人員名錄建築測繪圖目錄梁氏家族世系表

推薦序
梅鏡傳芳的追憶年華∕梁家銘 台灣比菲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這是一場追憶似水年華的歷程,時值大甲頂店梁宅瑞蓮堂動土興建百年之際,格外具有意義。
  梁家開台祖比美公於一百四十多年前離鄉背井來到大甲,靠著宗親的微薄資助,一根扁擔挑起腰鼓雜貨,胼手胝足,因勤勉實在,經商有成,丁口日益眾多,進而決心買下頂店土地,興建讓子孫長住久安的堂皇大厝。
  身為梁宅第四代子孫,成長年代正值經濟快速發展,至外地就讀高中時期自此離開故鄉,歷經傳統到現代化的衝擊,倏忽五十而知天命,猛然回頭望鄉,老輩凋零,宅第更是人去樓空,衰弱頹圮。梁家開枝散葉百來年,卻面臨家族記憶模糊、故鄉大厝何去何從的窘境。
  歲月如流水般一去不回,梁家與大厝的身世卻是有跡可尋。也因此我慎重委託當代傳統建築研究翹楚—李乾朗教授,為梁家歷史與宅第建築進行調查與見證。透過這次研究計畫,記錄梁宅傳統建築的精采布置,也逐步將失落的記憶版圖拼整,而家族四大房熱情參與史料追查,後輩如方齡南北走訪探尋,訪談耆老、調閱日治時期戶政地政及圖書資料,使得家族史更添生動的故事性。
  本次梁宅專輯的出版,相當感謝總統府資政漢寶德教授為「梅鏡傳芳」題字,以及多年好友、知名詩人、作詞家路寒袖,與華陶窯顧問、詩人陳麗華專為梁宅與梁家譜寫美麗的詩,因為他們的肯定與加持,讓這部記錄梁宅的歷程增添了許多光采與份量。
  人的一生有限,然祖厝若能悉心維護,與此書的出版,可以是綿延後代子孫的傳家之寶。個人秉持「為先人安身,為後人紮根」的信念,期待將梁宅大厝之美,與家族源流之奇,私藏不如公開,傳家更要傳世,忝為梁家一份子,略盡棉薄心力。
作者序
民宅對場作的經典∕李乾朗 「梁宅傳統建築修復或再利用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
  大甲頂店梁宅是台灣中部現存幾座規模宏大且保存完整的傳統宅第之一,梁家銘先生身為梁家子弟,他為了追本溯源,自發性委託我們調查梁家大厝建築,並盡心竭力推動未來修復大計,相對於台灣現今許多傳統民宅之古蹟或歷史建築多數由政府主導進行調查,但原居者子孫多已遷離或者漠視的無奈大環境中,樹立了良好典範,值得敬佩。我們有幸接受梁先生請託為這座精美的古宅進行建築物之調查研究,將其地域特色及歷史脈胳梳理出頭緒。
  這次調查除了掌握建築較深度內涵的課題外,家族人文歷史的發掘也著力甚深。梁氏開台祖梁比美自福建南安詩山鳳坡隻身來台戮力經營發跡,續有梁清波代表四大房積極熱心地方事務,並將家族事業版圖推至台南,其發揚光大家族的精神亦是許多由閩粵來台移民史之縮影。調查期間梁孫錡先生提供許多珍貴的家族老照片及文物,為本書增添不少風采。幾位八、九十歲家族耆老在訪談中提供極珍貴的口述歷史,使得家族史、族譜得以順利架構。我們亦走訪福建尋得詩山梁氏祖祠,祈願梁氏來台家族與原鄉一度中斷的血脈情懷得以再度凝聚。其次,針對梁宅建築特色,梁家邀集廈門及福州工匠,其風格典雅承繼泉廈,特別是木雕、泥塑、石雕採用競賽性質的對場作,為民居匠藝之經典。彩畫除了板壁墨繪研判應是敦聘泉州匠師大顯身手外,木構件另延請客籍匠師劉沛作畫,顯示梁家交遊廣闊,閩客往來交流。
  未來我們提出修復及再利用之方針,希望這座百年古建築得以延續保存、老當益壯。
  調查過程中,我們的工作同仁鄭碧英、黃淑瑩、顏君穎、吳亞純、卓佳霖等在幽暗的木結構中進行實地測量繪圖及撰文,誠屬不易;梁方齡小姐居中聯繫並積極投入各地訪談,為全書的功臣;康鍩錫先生長年關注梁厝的景況,鼎力襄助,不僅提供多年前拍攝到現已散佚古物的相片,並使用由徐柏峰先生提供特殊的紅外線相機辛苦打光拍攝前、後廳及護廊之板壁及供桌,使得肉眼幾已不見的精彩墨畫得以顯現,功不可沒。付梓之際,我們也要特別提及:台南梁氏宗祠派下員梁振南先生(秀才梁瑞圖之孫)、梁永盛先生(梁瑞圖之侄)與其女梁玲蓉女士接受訪談,台南梁氏宗祠總幹事梁勝智、魏淑美夫婦提供史料,台中后里廣福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忠雄先生(張花之孫)、張漢誠先生(張花之孫)、衛玉琦(張花外孫)提供日治戶籍資料並接受訪談,台中大安蘇大松醫師遺孀莊梅英女士提供「東洋醫學院(台灣出身者)卒業者名簿」,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前所長黃敦友(外埔鐵砧山腳黃來旺後代)遺孀陳詠娟女士提供「鐵砧山腳黃氏族人錄」,大甲鎮立托兒所前所長黃華寧先生(母祖黃幼娘家後代)接受訪問、陳柔縉女士提供書報文史資料,台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黃天橫先生接受訪問、台中市大甲觀光產業促進協會李澄清先生,台中市大甲地政事務所,大甲社尾人文工作室張慶宗老師提供—陳天賜、張慶宗、李澄清所著《文曲星下的子民:大甲區文曲里的故事》,雷養德先生、施明煌先生、徐逸鴻先生等人提供自攝照片,均促使內容更臻完整,在此一併誌謝。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