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此富有:活出天賦潛能的心靈密碼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11月

生命如此富有:活出天賦潛能的心靈密碼

作者:丹.米爾曼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07日
ISBN:9789866112485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75元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擁有無限潛能,可以快樂生活、找到熱情、從事所愛,並活在富足之中!
  我為何降生到地球上?我究竟想要什麼?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每個靈魂都在渴求答案。丹.米爾曼在《生命如此富有》書中揭露了四道心靈密碼,替我們的生命帶來更清晰的焦點:
◆學會好好生活:包含關係、工作、健康、情緒、財務等十二項核心課程。◆找到事業與志業:做你熱愛的事,並且賺到豐盛的金錢。◆追尋靈魂的成長:透過生命靈數,發現內在呼喚和更高潛能。◆專注於當下:在每個活著的片刻,都活出最棒的自己!
我們的天命就是要努力實現這四大方向,讓生命充滿快樂,美好又富足!
作者簡介
丹.米爾曼(Dan Millman)
  前世界級彈簧床錦標選手、史丹福大學體操教練、歐柏林學院教授、武術輔導員。
  一九九六年之前,幸運之神雖然持續眷顧著丹,但外在的榮耀和光環始終沒有為他的內心帶來永恆的寧靜與滿足。直到遇見亦師亦友的蘇格拉底,他開始學習遵守某些特定的戒律清規,掌握某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清醒地過著單純、快樂、不複雜的生活。
  在長達二十年的靈性追尋之後,他在世界各地主持「和平勇士之道」的演講、研討會,深深影響不同社會階層、年齡層的讀者,包括身心靈健康、心理學、教育、政治、體育和藝術等領域。其多本暢銷著作已譯為29種語言,發行量超過上百萬冊,國內出版有《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寫在深夜加油站之後》、《心靈的運動家》、《時時刻刻》、《鹿智者的心靈法則》等。
譯者簡介
陳芳誼
  台大外文系畢,輔仁翻譯所口筆譯組修畢,每天和26個英文字母及X個中文字空手搏擊。生性好書、嗜字、愛寫,對於宇宙中所有已解、未解的知識都無比好奇。持有教育部中英文翻譯能力口筆譯證書,二○一一年底時,因緣際會到馬來西亞替《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作者T.哈福艾克的覺醒戰士營同步口譯,從此開啟口譯少女的奇幻之旅。目前於My Radio我的喇舌呦網路電台主持《芳誼譯世界》節目,每週介紹新奇有趣的外國知識和個人成長資訊,在平凡的生活中點石成金。
◆部落格:rosie.tw◆臉書專頁:www.facebook.com/RosieLovesLife

推薦序  在燈火闌珊處遇見生命大富翁前  言
第一種目的  學習生命的課題01.地球學校02.十二堂必修課程
第二種目的  找到事業與志業01.什麼是事業,什麼是志業02.如何選擇事業及志業的真實故事03.認識自己04.三大關鍵:天賦、興趣、價值觀05.最佳事業要能滿足三種需求06.靠直覺與想像來做決定07.從初出茅廬到勇於領導08.我要如何度過這一生
第三種目的:發現生命道途01.解開潛藏的召喚02.生命靈數與九條道途03.釐清04.你我不同與相同之處05.生命靈數如何與事業搭配06.道路創造勇士
第四種目的:專注於當下01.當下的力量02.生命是一連串片刻的組合03.安住在永恆的當下04.讓我們的生活成為一門藝術
致  謝附錄一  如何算出生命靈數附錄二  延伸閱讀

〔推薦序〕
在燈火闌珊處遇見生命大富翁  ◎賴佩霞
  一如丹.米爾曼之前的作品,他經常在書中引述一些諺語或名言,讓我不經意地怦然心動,有時像一股暖流滑過心頭,有時又如同禪宗般的當頭棒喝。閱讀中,常常讓我不得不停下來,細細思索,檢視我自己的生命狀態。
  很多人在觀賞《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部電影或讀這本小說的時候,不知不覺中被兩位主角的心靈對話深深打動,彷彿深藏內在的潘朵拉盒子也被他們的真言給掀了開來。作者的手法溫和,卻又毫不掩飾地將人性的徬徨與無助描寫得透徹且分明。語句中讓很多不曾靜下心來思索生命議題的人,開始進入如哲學家般的省思。
  拜讀過他的新書《生命如此富有》之後,我更鍾情於他了。去年,透過心靈工坊,《魅麗雜誌》有機會專訪到米爾曼,我心想,如果能透析這位作者的思維模式,相信對讀者一定會有更大的幫助。果不其然,本書對我有更直接且深刻的影響。
  時下坊間有太多心靈書籍問世,但難得有一位如米爾曼這麼著重於心靈提升又如此入世的作家。這對於一心想追逐心靈平靜的讀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修行不在出世,而是在入世,畢竟,我們不可能離群而居。就算選擇出世修行,面對同修,還是可見處處瀰漫的人性角力。人,畢竟是人。經過自己多年的追尋與反思,所有的學習跟修行,應該是讓我更有能力面對挑戰、活出和諧、協助他人,而非視世界為敝履。
  相較於其它地區,台灣算是心靈產業非常殊勝的地方。從街上教會及廟宇的密度,一直到招牌林立的命相館,再再顯示這塊土地上的人對尋求平靜心靈的渴望。在心理學教育未普及之前,人們如果有任何心靈上的疑惑,只能依自己的緣份,尋求各種宗教的心靈洗滌;遇到工作瓶頸或感情出現危機,也只能打探親朋好友,找個人氣旺的命相館就近投石問路一番。這都是一直以來,人們尋求心靈慰藉的渠道。當然,這當中療癒了許多人,但也讓很多人更加受傷。
  這些方式大多只能幫助人在心情上得到短暫的紓緩,卻沒有辦法讓人產生力量去面對生活的挑戰。畢竟,一個無論從內在或外在真正成功的人,絕對需要具備某些勇敢的特質。
  丹.米爾曼的筆鋒蘊藏著一種力道,一種韌性,一種溫馨,一種鼓舞。
  他是一個運動家,一個體操選手,一個體育教練,一個武術輔導員。
  他字裡行間滲透出來的毅力,及身為運動員的堅持與耐力,是一般心靈作家所呈現不出來的,同時,也是我們一般人缺乏的品質。改變,絕對需要有過人的決心,絕非想想、說說就算了。
  在這一條道路上,我遇過太多出世的修行人,其中以棄俗為傲的人不計其數。然而,修行者當中真的有運動家棄而不捨精神的少之又少,修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已成為一種逃離世俗的合理代名詞。
  人們以為成道、成佛就能免於世間的苦難,孰不知,我們必須鍛鍊自己在先,才能祈求雙肩變得更強壯。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必然歷經許多刻苦銘心的心靈磨難,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所望塵莫及的。看看四周,每個人理念上都知道要運動,但持之以恆的又有多少?
  運動家首重紀律,要有恆心,要有突破極限的決心與耐力;要勇於競爭,不怕失敗,勝不驕,遇到困難不氣餒;要不斷找回意志力、鍛鍊肌肉,挑戰極限,創造自己在群體中的價值;不計個人成敗,全力以赴,以團隊為榮等等。這些都是很務實且可貴的品格。身為一位專業運動教練,我深刻感受看到米爾曼對團隊合作與服務精神的重視。
  以上的修練,對我來說,實屬不易。身心靈的提升絕非只是打高空,蔚為一種時尚風潮而已。一個真心渴望覺醒的人,絕對需要具備運動家的精神,才可能在靈性成長上有所斬獲,因為我們與整個大環境都是一體、共存的。
  在東方,尤其是台灣,運動確實被大量忽視,學校不重視,家長更不鼓勵。既然我們身旁缺乏這樣優秀的運動員為榜樣,又如何培養這樣的情操?
  感謝丹.米爾曼,也感謝出版社讓我有機會進入一位優秀運動家的思維,造訪他的精神世界。閱讀中,我感知到一種不同的躍進,不同的穿越,不同的洞見,這很明顯有別於我在其他讀物的領會。
  對平常缺乏運動鍛鍊又渴望靈性提升的人來說,這是個特別的大禮。本書幫助我看到一些我有待加強,平常忽視的靈性弱點,這是一件好事。有如作者常說的:就做吧!
  而對於本來就投身運動的人,本書可以是一種心靈上的拓廣。它點出你們已經具備,有別於一般人的精神修為。加油,肢體的鍛鍊,早已默默把你們推往靈性的更高峰。
  身心靈成長,總帶給人無盡的喜悅。讓我們一起為人性的卓越盡一份小小的綿薄之力。共勉之!
〔前言〕
  打從還是嬰兒開始,我們便懂得追逐目標,也總是被渴望的事物所吸引,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困惑感逐漸混淆了我們孩提時代的簡單想望,特別是青少年時期所遭遇的兩難和不安更是影響甚鉅。然後,我們本來想要的事物不再純粹,被自己或他人認為我們應該做什麼的期望給抹去;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渴望、質疑自己的動機,甚至茫茫然不知所終。
  在我的第一本書《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被我稱為蘇格拉底的老加油工說過:「所有的追求,無論是對知識成就、權力享樂、愛與富裕或甚至是對靈性體驗的追尋,都源自於對快樂的嚮往。」一開始我們受進退兩難的感受驅動而展開追逐,但追逐的過程只是更加強化這種感受,因此他建議與其尋求未來的快樂,不如在每個升起的當下練習「毫無理由的快樂」。
  當我停止追尋並開始練習後,我漸漸了解到,與其說是快樂的感受,所有人需要的其實是清晰明瞭的目的,也就是一個充滿意義的目標或使命,將我們與其他人緊密連結著;而維克多.法蘭克在《意義的呼喚》一書中也曾提及這種對目的及方向的根本需求就心理成長來說至關重要,就像我們的生理仰賴食物供給養分一樣。
  不過,日常生活的種種職責讓我們無暇深思生命中比較深刻的議題,只有在極少見的情況下,例如獨處靜默、轉變或傷慟發生時,我們才不得不捫心自問:我究竟想要什麼?我要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已經擁有?擁有後又會變得怎麼樣?得到我想要的東西,就能帶我到達想去的地方嗎?到最後,我的生命究竟有什麼意義?
  也許我們一直好奇自己為何會降生於地球,或者來到這裡要做些什麼?這些「我們存在的理由」以法文來說就是「Raison d'?tre」,這是使得一切井然有序的原則和方向感,讓我們的生命得以塑造成形並充滿意義;而歷史上數不盡的偉大人物如聖女貞德(Joan of Arc)、聖雄甘地(Mohandas Gandhi)、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及達賴喇嘛(Dakai Lama)等,也正是因為有著清晰的目的,才吸引無數追隨者如飛蛾撲火般替他們的使命效力。
  本書靈感源自於我個人對生命目的的追求,不僅匯集了先前作品中的元素,更首次以最完整的面貌將之呈現。我曾相信人生的目的就是工作,於是從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都致力於尋找事業的召喚,直到花了十年進行探索及內省後,我才了解事業僅是生命的四大目之一。
  但又為何是四大目的呢?有些人可能認為唯一(或靈魂)的目的便是學習愛的課題,亦即愛是所有問題的解答,或認為人生的究竟目的是靈性覺醒或臣服上帝;也有人指出以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組織家庭,與伴侶緊密結合、繁衍並照料後代子孫;更甚者,還有人可能提出人生有三、五種其他目的,或認為有多少種人就有多少種目的。
  然而正如同一年劃分為四季,指南針坐擁四個主要方位,將人生經驗歸納為四種根本目的,可以協助我們產生井井有條的感受,進而更懂得如何度過一生,此外這四種目的也會替我們打下基礎,並指出究極、超越的覺醒道途,而那是所有偉大的靈性傳統殊途同歸之處。
  本書即將探討的第一種目的是學習生命的課題,其主要前提是地球像一間學校,而日常生活便是教室,我們每天所面對的種種挑戰(無論是在關係、工作、財務或健康等核心領域)都為我們帶來學習、成長及觀點。生命經驗的價值取決於我們在過程中學到了什麼,而困難來襲的日子可能提供最多寶貴的教訓,讓我們能發展自我意識及反省能力,藉以朝向更高的智慧境界邁進。
  第二種目的是尋找我們的志業及召喚,此處強調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並提倡必須結合邏輯與直覺,才能在生命的交叉口做出最睿智的決定,此外本章也說明我們提供世界的服務,能同時成為一條充滿意義的道途,引領我們並在靈性上成長。
  第三種目的是發現我們的人生道路,本章將探討我們來世間一遭的內在召喚,這是一條獨特的個人道路,但對許多人來說仍晦暗不明;本章將討論我們擁有的力量和即將面對的挑戰,點出人生中更深刻的使命。
  第四種目的是迎向當下,本章節將前三種目的加以聚焦,同時提供踏實的做法,讓我們能美一秒都帶著覺察和恩典整合所有的知識。
  本書的創作是為了所有渴望更深入認識自己和生命的人,特別是那些此刻站在人生分水嶺、面對一項挑戰或改變的人,對他們而言,「照慣例處理」的說法已不再適用。現在就加入我的行列吧,讓我們一起探索人生的四大目的,了解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之中,它們如何提供人生意義和方向!

第二章 2-1什麼是事業,什麼是志業無論是住在富裕高級的郊區、平價擁擠的公寓或農村小鎮,每個人每天都擁有二十四小時,其中大約十六小時會處於較清醒的狀態。和多數人一樣,我們會花上大部分時間參與或追求能提供目的感的活動,同時獲得一些物質、心理和情緒上的報酬,而無論目前是仍在就學、擁有全職或兼職工作、待業中、考慮轉換職涯跑道,或甚至將臨退休之年,第二種目的都會協助我們用一種新的角度看待自己提供的服務(或想提供的服務),而這些服務與我們的興趣、能力及價值觀相符。聽到「生命中的目的」這個詞,大多數人會想到自己的事業或志業,在此讓我們先釐清這兩者的定義。「事業」指的是我們提供的服務,也就是付出時間、精力、注意力、知識、技能與經驗,藉以交換一份薪水或其他收入與福利,我們通常也稱之為自己的受聘項目、業務、謀生之道、職業、生計、投入的產業、行業、專業,或「只是一份工作」。我們可能有許多理由而得每天工作,但除非已達到財務自由,不然賺取收入很可能是主要的事業動機。至於「志業」,指的是個人的興趣、吸引力、傾向、動機或熱情,通常(但並非總是)是較高層次的。那不是我們想做的事情,而是必須做的事情,它能捕捉我們的想像力、深深觸動心靈並讓我們完全沉浸其中,甚至無法解釋那份悸動從何而來。志業可能以藝術、手工藝或其他創意活動的形式展現,例如寫作、繪畫或玩樂器;也可能是某種志願服務,例如教學、服務孩童、老人或其他慈善工作。此外,有些人想為自己的社區或更寬廣的世界帶來改變,於是踏入宗教、軍事服務、政治活動或環境保護等領域,至於照顧家庭及養育小孩,則是最高尚和根本的志業之一。真正的志業往往與服務他人有關,因此個人的休閒活動被歸類為興趣或愛好,例如打高爾夫、玩保齡球、打獵或釣魚、裁縫或閱讀、編織衣物或打造船艦模型等;但如果最後能將興趣化為表演或是傳授他人、與更多人分享,那我們的愛好就能同時成為志業和事業,這將會是一條令人神往不已的道途,能同時讓我們學習與成長。事業與志業的主要區別一個孩子對魔術的濃厚興趣,可能在初戀或其他熱情出現後褪色,另一個孩子則可能成為專業的表演魔術師;一位青少年對電玩的熱愛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而消退,另一位則可能成為才華洋溢的遊戲設計師。同樣的,許多人對瑜珈、武術或其他強身健體的運動有興趣,但對某些先驅或知名老師來說,他們的投入最後會成為一生的志業與事業。事業與志業的最主要區別在於,我們追求事業的主要目的是創造收入,追求志業的目的則是尋覓內在的滿足。不過,若是我們熱愛自己的事業,愛到願意免費服務(如果經濟許可),那麼它很有可能成為志業,此外,如果志業能帶來不錯的收入,那它也能同時成為一份事業。為何這兩者的區別如此重要呢?因為許多人抓著一份志業,財務狀況卻載浮載沉,只因他們忽略或抗拒接受「白天的工作可以產生收入」這項實際的需求,反而總是堅持「我必須保持自由,才能跟隨自己的心,將生命奉獻給我的藝術」;至於另一群人,則是把心力都放在事業的晉升之上,於是放棄能滿足生命的志業,最後失去獲得更多生命喜樂和意義的機會。對有些人來說,事業和志業已融為一體,對其他人而言,這兩者仍是彼此分離且互不相關的。然而,沒有哪種方式一定比較好,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發展過程。下面幾個故事指出了發展事業及志業的不同方式。這些都是真實人生中的真實故事(為保護個人隱私,以下皆以化名稱呼),這些事例讓我們明白在人們追求事業和志業的途中,有多少不同的曲折經歷。實例一.跳板冠軍梅根我是在奧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認識梅根的,當時我在學院中指導男女跳板跳水校隊。我只知道梅根的主修是數學和物理,但我很少見到一位如此熱愛自己訓練項目的學生運動員,她一心一意想讓自己的跳水技巧臻於完美。第一年,她就在女子聯盟冠軍賽中奪得三米跳板冠軍。自那之後,我邁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而我們也失聯近二十年。這段期間,梅根的人生也從反身跳水轉向截然不同的音響學與電子學領域,她從印第安那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進入史丹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最後投身於雷達高科技領域,將代表伏特的數字轉換為一致的雷達影像,為國防工事盡一份力。梅根建立了強而有力的事業,但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除了偶爾練習之外,她的運動志業漸漸褪色為美好的記憶。然後,一九九七年,她在明尼蘇達大學做研究,當時四十出頭的她找到並報名了一門跳板跳水入門的課程。課程教練看她技巧過人、體態良好,於是建議她參加跳水大賽的壯年組。她照辦了,並且拿下好幾面全國獎牌與三米板跳水世界冠軍。身為教授的梅根克盡職守,但仍努力追求她的志業──跳板跳水。後來她到加州柏克萊大學的數學學院擔任客座教授,我在一個冷冷的秋天與她共進熱騰騰的晚餐時,才知道她想方設法地挪出時間來每週練習跳水三次,為此她必須從柏克萊到史丹佛與其他專業跳水選手一同練習,而每次搭公車、轉火車再步行都要花上兩小時的通勤時間,更重要的是,無論是陽光普照或者傾盆大雨,她都準時前往(感謝老天,在跳水練習之間可以泡熱水澡休息!)。此時她參加的是五十五歲到五十九歲年齡組,但她的體態、對這份志業的熱愛仍如我當年初見的年輕女性。梅根的人生充滿了祝福,但那些祝福來自多年的辛勤工作和努力。她成就斐然的事業及志業有著天壤之別,不過都帶給她獨一無二的滿足。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