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制度的經濟分析與運作分析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7月

養老金制度的經濟分析與運作分析

作者:朱青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日期:2002年05月01日
ISBN:7300040330
語言:繁體中文

養老問題是當前國內外經濟理論界研究的焦點之一。作為研究這個問題的學術專著,本書側重於從財政、稅收和金融的角度對養老基金的運行進行分析,重點探討了公共養老金制度的結構模式、資金來源及籌資模式,發展企業年金制度的意義和方式,以及養老保險基金與資本市場的有機結合問題。 本書力求反映國際上養老金問題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跟蹤國外養老金制度改革和發展的現狀,同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我國養老金制度改革中丞待研究解決的一些問題,諸如養老社會保險制度的籌資模式是否應轉向基金式、開征社會保險稅的必要性,社保基金能否入股市、如何鼓勵企業舉辦補充養老保險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個人看法。

前言0.1 本書選題的背景和意義0.2 研究的角度和方法0.3 對書中幾個概念的說明0.4 寫作思路和基本觀點第1章 養老金制度導論1.1 養老金制度一般1.1.1 老年人的經濟保障問題1.1.2 工業化對人類社會傳統養老方式的挑戰1.1.3 現代養老金計划的分類1.1.4 商業保險計划的老年保障功能1.1.5 政府參與老年經濟保障的理論依據1.2 我國養老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及其改革進程1.2.1 新中國養老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1.2.2 經濟體制改革與城鎮職工養老社會保險制度改革1.2.3 我國城鎮職工養老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三大「里程碑」1.2.4 我國農村養老社會保險制度的發展問題第2章 公共養老金計划的舉辦方式及其制度模式2.1 公共養老金計划的舉辦方式2.2 公共養老金制度的結構模式2.3 國外公共養老金制度的結構變革:養老社會保障私有化2.3.1 什麽是養老社會保障私有化2.3.2 部分國家養老社會保障私有化改革的實踐2.4 我國「統賬結合」式公共養老金制度2.4.1 什麽是「統賬結合」式公共養老金制度2.4.2 我國「統賬結合」式公共養老金 制度的特點2.5 我國為什麽要選擇「統賬結合」式公共養老金制度第3章 公共養老金計划的資金來源3.1 公共養老金計划與政府一般預算收入3.2 公共養老金計划籌資的稅種選擇3.2.1 稅種選擇應考慮的因素3.2.2 不同稅種在為公共養老金計划籌資時的稅率替代關系3.2.3 我國應加大財政對公共養老金計划的補貼力度3.3 社會保險稅3.3.1 國外的社會保險稅3.3.2 我國為什麽要開征社會保險稅3.3.3 開征社會保險稅需要研究的幾個問題第4章 公共養老金計划的籌資模式4.1 公共養老金計划的基本籌資模式4.1.1 三種籌資模式4.1.2 不同籌資模式的特點4.2 理論界關於公共養老金計划籌資模式的爭論4.2.1 不同籌資模式對國民儲蓄率的影響4.2.2 不同籌資模式應付人口老化的能力4.2.3 不同籌資模式收入再分配的合理性4.3 我國公共養老金計划籌資模式的選擇4.3.1 我國的人口老化趨勢4.3.2 我國現行公共養老金計划的籌資模式4.3.3 我國公共養老金計划是否應轉向基金式4.3.4 我國公共養老金計划能否轉向基金式第5章 企業補充養老金計划5.1 企業為什麽願意舉辦補充養老金計划5.1.1 國外企業補充養老金計划的發展5.1.2 企業願意舉辦養老金計划的原因5.2 企業舉辦補充養老金計划的方式5.3 我國為什麽要發展企業補充養老金計划5.4 我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發展的現狀5.5 我國發展企業補充養老保險需要研究的問題第6章 養老保險基金與資本市場6.1 養老保險基金進入資本市場的意義6.1.1 資本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6.1.2 養老保險基金對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意義6.2 企業養老金計划對金融中介機構發展的促進作用6.2.1 企業養老金計划與人壽保險公司的發展6.2.2 企業養老金計划與共同基金的發展6.2.3 企業養老金計划與養老基金的發展6.3 我國企業養老保險基金進入資本市場的意義6.3.1 資本市場發展與我國的國企改革和金融改革6.3.2 發展企業養老金計划與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第7章 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與監管7.1 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原則7.1.1 金融投資的一般原則7.1.2 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原則7.2 養老保險基金的主要投資工具7.3 公共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與管理7.3.1 公共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方向7.3.2 養老社會保險收支與國家預算的關系7.4 私人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的資產組合7.4.1 資產組合的作用7.4.2 安排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組合需要考慮的因素7.5 政府對私人養老基金的監管7.5.1 政府對私人養老基金監管的必要性7.5.2 養老基金資產的監管7.5.3 養老基金負債的監管參考文獻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而財政和金融業無疑是其中最為亮麗的兩道風景線。這其中凝聚著幾代經濟學家的智慧,閃耀著光芒。 財政理論與金融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當時的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市場機制可以自發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的目標,主張國家應當盡量減少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他們認為貨幣的產生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國家的職能也僅限於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提供私人部門所不能提供的產品與月艮務。因此,財政與金融研究也就集中於國家的真正職能是什麽以及貨幣如何更好地發揮「潤滑劑」的作用這一課題上。但是,1929—1933年全球性的大危機徹底摧毀了古典經濟學家「市場萬能」的美夢。學術界開始重新審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凱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說明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是不能自發實現平衡的,必須依靠國家的宏觀調控才能克服失業與通貨膨脹,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正是國家的「兩大法寶」,從而確立了財政與金融的重要地位。以此為起『點,學術界進入了財政金融理論研究蓬勃發展的嶄新時代。 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普遍出現的「滯脹」現象打破了凱恩斯理論一統天下的局面,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的興起與相互之間的論戰客觀上促進了理論研究的縱深發展。 但是,在現代經濟運行過程中,政府活動范圍大大擴大,金融業務也日益復雜,原有的財政金融理論在詮釋、分析和解決有關的經濟現象和問題時越來越顯得蒼白無力。理論體系孕育著革命的風暴。 在財政理論方面,福利經濟學的日益成熟為財政學的拓展提供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的減輕。在福利經濟學基礎上,財政學研究方向與研究方法有了重大轉變。在研究方向上,財政理論由單純研究財政收支本身轉向研究政府經濟活動的組織形式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力度等問題上;在研究方法上,數理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技術在財政理論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並且,在財政學的研究中越來越多地反映了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如獲得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就突出地體現了這一特`點。由於財政學在研究范圍、領域、方法與指導思想上大大突破了傳統的束縛,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財政學已經成功地轉型為公共經濟學。 在金融理論研究方面,以定性的思維推理與語言描述為特征的傳統理論在迅猛發展的金融實踐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經濟自由化、金融化與全球化的發展推動金融理論趨向深入、更加務實、日漸成熟。1952年,哈里·馬柯威茨(Harry Markowitz)提出了投資組合理論,最早將數理工具引入金融研究領域,因此被視為現代金融理論的發端。與傳統研究相比,現代金融學將視角更多地投向了微觀層次。金融學家們認為,全融體系必須通過工商企業的財務活動才能與實物經濟發生聯系,而企業的價值又必須通過金融市場的交易才能獲得客觀評價。因此資本市場和公司財務構成了現代金融理論的兩大基石;而金融工程學等又為現代金融理論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金融產品定價、風險管理、金融機構業務設計與決策等問題都是新一代金融學家們研究的重點。現代金融理論研究在宏觀層次上也取得了突出進展,宏觀金融的研究對象有了很大拓展。在金融創新、全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動下,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全球化一方面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促進了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使金融危機在國際間的傳遞更加迅速和方便,危機爆發越來越頻繁,破壞程度越來越大,並且,每一次危機都表現出與上一次不同的特點。於是,金融學家們在繼續探討貨幣職能、貨幣供求、貨幣政策等傳統問題的同時,開始將視角拓展到金融創新、金融危機、資本流動與國際體系改革等領域。┅┅


相關書籍